周帥帥
摘要:近代以來,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給我國的國畫創(chuàng)作帶來了不一樣的創(chuàng)新,尤其是國畫對素描的引入,其影響深遠。針對國畫對素描的引入,有些學者認為西方素描是中國畫的基礎;相反,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恰恰是由于素描的引入而使中國畫的發(fā)展陷入桎梏,著重強調中國畫不同于西方藝術,堅持“去素描化”。本文認為在全球化時代的背景下,針對中國畫所面臨的桎梏,中西結合的藝術不失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條新道路。
關鍵詞:中國畫;西方素描;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中國畫與西方素描辨析:
素描是西方繪畫藝術風格中重要的一種,對于西方繪畫的發(fā)展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實,無論是西方油畫,還是中國畫,它都是提倡以自然為師,觀察自然,主張從大自然中來獲取靈感,那么,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解讀自然,把握自然的能力。中西繪畫都是將大自然中的客觀物象的外形來作為靈感的源泉,通過由表及里的深入的分析對象,進而把握對象,掌握對象的內在規(guī)律。因此,對于形的把握,不僅是我們學習藝術的基礎技能之一,也是我們學習藝術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中西的處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對于中國畫而言,許多畫家將筆墨作為學習的基礎,通過對傳統畫家的筆墨的一些程式化的練習來把握其中的造型并且將這作為對大自然中的客觀物象的理解與把握能力的體現,這種模式無疑會暴露出一些弊端,學生只能夠麻木的畫出對象的特點,缺少畫面應有的生氣,活力,氣韻等特點,正如前面所講,客觀物象它并不是原封不動的被畫家描繪在畫面中,而是經過畫家的主觀構思,加工,取舍之后所呈現的一個帶有畫家情感,風格的物象,因此,通過對傳統筆墨的程式化的學習,并不是非常精確的對客觀物象的客觀描寫,也不是帶有個人情感的宣泄,這必然導致不可能精確的表達物象的外形,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真正把握形,只不過是達到一種程式化表現的程度。而西方則不同,西方的素描依靠透視,解剖這些具有普遍性,公理性的造型規(guī)律,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技能體系表現自然萬物,對于中國畫理解,表現自然所需求的基礎能力而言,素描是能夠承擔這個重任的。
針對中西方繪畫之間的差異,我并不反對在中國畫中融入素描,但是,我認為,相對于西方式的光影素描真實再現客觀物象的造型特征而言,將光影素描轉化為線性素描是非常有必要的。線性素描作為一種新興的中西融合的繪畫語言,吸收了西方的造型觀,舍棄了光影等表象,兼具了中西繪畫的藝術特色,是通過對客觀物象進行主觀表達的造型方法,線性素描要求畫家在寫生的過程中主體要感受對象的精神狀態(tài),即使是面對同一個物象,不同的塑造方式是會產生不同的形象,運用線描的疏密,粗細,虛實來表現物象的結構;線性素描也要求學生對于客觀物象進行大膽的概括處理,能夠抓住對象的形象特征,注意線條的疏密,長短,粗細,虛實等對比,以此達到顧愷之所謂的“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的“傳神”效果。其次,通過線性素描的學習,我們不僅能夠體會到“意到,筆不敢到”的境界,而且也有助于我們很好的理解中國畫的造型規(guī)律,通過線條的節(jié)奏感和形式感來抓住客觀對象的內在精神,從而表現出對象的內在氣韻;最后,我也認為在中國畫中融入線性素描也有利于加強我們對于書法的學習,在中國傳統的繪畫理論中,趙孟頫就曾提出了“書畫同源”這一說法,書法線條與中國文人畫在運筆方式以及表現形式上存在著許多相通之處,其中也蘊含著畫家的情緒,能夠表現出一定的意境。
二、中國畫中融入素描的意義
首先,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形式。20世紀以來,中國繪畫經歷了激烈的分化與變革,因循守舊,恪守古法的畫風雖然仍在延續(xù),但是已經失去了活力,我國藝術家紛紛借鑒西方繪畫的藝術特色和藝術技巧進行創(chuàng)作,旨在突破現有的繪畫形式,嘗試通過中西結合的方式來更深層次的挖掘和表現中國畫的精神內涵,例如將西方的透視融入到中國畫的造型創(chuàng)作中,這對于中國畫的發(fā)展來說,無疑是一次改革和超越。東西方藝術各有其特點,而且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吳冠中先生一直致力于尋找西方繪畫的優(yōu)點來融入到中國畫中,他所追求的并不是完全西化,而是希望能夠調和中西方藝術來創(chuàng)造出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的藝術來改變當下中國畫發(fā)展所形成的固定的僵化的技法程式。
其次,將素描引入中國畫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中國畫教學方法和完善中國畫的教學體系。中國畫以意象表達為主,意象性的傳統程式是一個“有意味的形式”,但是是有局限性的,也是比較隨意的;但是西方繪畫教學則更系統,全面和科學,尤其是在透視,素描和色彩方面更是如此,西方的這些繪畫理論體系早已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在中國畫中引入素描能夠強化對對象的精神面貌與特征的表達,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豐富中國畫的表現語言。
最后,中國畫是不斷發(fā)展的藝術,藝術應該隨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藝術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清代石濤就曾經提出“筆墨當隨時代”。如果只是一味的固守中國畫的傳統方法,即使可以達到和古人那樣的繪畫,但也是貌合神離的贗品,這對于中國畫的發(fā)展來說是毫無意義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中國畫的發(fā)展;其次,中國畫是不斷發(fā)展的藝術,那么評判中國畫的標準理應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呈現新的內容,以古人的標準來衡量現代人的藝術,這豈不是違背了文明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豈不荒謬?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大發(fā)展大變革的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固守傳統,不肯吸收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來完善自己,發(fā)展自己,那么,終將會落到一個被動,落后的境地,被世界所淘汰。其實,任何一種藝術,要想獲得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必須學會吸收外來文明,例如,中國文化就受到佛教文化很大的影響,并且兩種文化不斷的交流碰撞,融合,最后獲得共同繁榮發(fā)展;林風眠,吳冠中,徐悲鴻等都接受過素描訓練,才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語言,發(fā)展了中國畫。
三、總結:
其實,反對中國畫引入素描的一些學者,著重強調中國畫與西方藝術的不同,完全將中國畫與西方藝術割裂開來,只是看到中西藝術的差異性,而忽略它們之間的同一性。他們認為傳統的筆墨是中國畫的主體,是中國畫的根本所在,對于中國畫的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古人的傳統的筆墨才能夠傳達出中國畫的精神內涵。我認為,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我們應該在承認中國畫自身特點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著重積極思考現代語境下,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問題呢?我們不否認,中國畫的傳統筆墨有其獨特的精神指向與審美意義,是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的,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與古代的社會環(huán)境相比較而言,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停留在原處,不肯接受先進的文化,一味的學習古人傳統的技法模式的話,那么,必將導致中國畫的發(fā)展走向死胡同,與時代脫節(jié),最終被時代所拋棄。我們只有學會審時度勢,緊跟時代的步伐,打破舊有僵化的傳統模式,并且能夠寬容,積極主動的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這樣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與現代文化環(huán)境相和諧的文化藝術,才能使中國畫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展現出中國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瞿大明.《談中國畫造型基礎訓練中素描的融入》[J].美術教育研究2014.
[2]何晨虹.《探究線性素描在中國畫基礎教學中的運用》[J].藝術大觀.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