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 謝心霞
[摘 要]大學作為城市中一種特殊的場所,其交通問題日益突出。大學校園龐大,需要更便捷的交通工具;大學校園逐漸向社會開放,成為社會全體人員的共有資源。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大學校園內交通事故頻發(fā),交通效率低下,噪聲污染及空氣污染。為解決上述問題,特選取華南農業(yè)大學作為研究對象,以期針對大學校園交通系統(tǒng)中存在的問題,為大學交通體系的改造規(guī)劃設計提供一些解決方法。
[關鍵詞]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交通;交通體系改造
1 設計愿景
華南農業(yè)大學的交通體系所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人車不分離、地樁設計不合理、部分道路坡度比較大、減速帶設計不合理和停車場地不足。被調查者認為,營造舒適道路環(huán)境的條件有:道路景觀風景優(yōu)美、人行道寬敞、道路旁設休息坐凳、人車分離、鋪裝符合審美和自行車道不被占用。在最后的調查中,在不受外部條件的影響下,40%的被調查者會選擇步行作為出行方式,30.67%的被調查者會選擇騎行,20%的被調查者會選擇代步工具,9.33%的被調查者會選擇校巴。
文章的設想是把慢行交通(步行、非機動車)作為校園交通的主體,以此來滿足師生的出行需求。希望通過改造現(xiàn)有的道路,提升道路的出行質量,從而營造一個動態(tài)交通與慢行交通和諧共存的校園交通體系。
2 規(guī)劃總則
合理完善的交通體系,其道路網系統(tǒng)、靜態(tài)交通系統(tǒng)、動態(tài)交通系統(tǒng)應該各自成一個完善的體系,在此基礎上,三者有機結合協(xié)調,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交通體系。通過規(guī)劃設計,可以改善交通體系的硬件設施。同時,輔助的政策規(guī)定以及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是保障交通戰(zhàn)略實施的有效載體。
首先,梳理校園的路網系統(tǒng),增加道路的貫通性,增強道路的疏解能力,明確道路的功能定位。整合和充分利用支路路網,保持支路適當?shù)目臻g尺度,保障慢行交通的通行。設計包括單向交通和雙向交通、區(qū)域和局部地區(qū)相結合的交通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提高區(qū)域與局部地區(qū)交通可達性。其次,協(xié)調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促進交通方式更多地向公共交通轉換。創(chuàng)造更好的慢行交通環(huán)境,保障公共交通優(yōu)先及慢行友好的實現(xiàn)。盡量分離車行交通與慢行交通,減少互相干擾與沖突。實施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離,構建獨立、舒適的非機動車交通系統(tǒng),創(chuàng)造安全、連續(xù)、獨立的慢行環(huán)境。最后,通過設計道路、停車設施,制定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完善軟硬件設施,以此營造一個協(xié)調、安全、舒適的出行環(huán)境。
3 整體路網改造思路
無論是哪一種交通方式,其路網系統(tǒng)都應具備以下六個特征:連貫性、安全性、直達性、舒適性、靈活性、吸引力。
機動車是校園中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但越來越多的機動車為校園的交通擁堵帶來了隱患。重要路段的擁堵也會影響周邊路段的正常行駛,對此,利用臨近的道路,形成交通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另外,對于需要較長時間使用道路的功能部分,比如卸貨、上落客等轉移到周邊道路。
主要改造的方面有:封閉黃河西路和黃河路,把原有的機動車道改為非機動車道和步行道的專屬空間,為騎行和步行提供更舒適的環(huán)境。機動車的通行改為華山路和洪澤路。因為金慧街缺少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因此可把道路改為單行道,增設步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同時,利用嵩山路,形成微循環(huán)交通。在住宅區(qū)內增設停車設施,滿足停車需求,恢復道路的通行效率。同時,結合限時通行的手段,在能夠緩解周邊交通壓力的同時,也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
非機動車是校園中最主要的交通方式,騎行作為其主要的代表,在設計中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騎行是一種生活方式,特別適合大學校園的活動模式,在路網設計中要把它當作一種交通方式來考慮。騎行者應被視為快速移動的人,因此其應該有獨立的專用道。騎行者的行與停在改造規(guī)劃中均應考慮周全并成為設計依據(jù)的一部分。
步行是所有交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交通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無論是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還是步行道,都能被行人使用,但是,步行是所有交通方式中最弱勢的一方,其交通安全至關重要。再者,步行道也是重要的無障礙通道,是交通體系人性化體現(xiàn)最集中的一部分。改造后,通往教三的機動車道路主要變?yōu)楹闈陕?,通往華山區(qū)的機動車道路則以華山路為主。
4 改造設計
4.1 粵漢路改造
粵漢路作為主要的校園道路之一,其道路原來只有機動車道與步行道,缺少非機動車道。由于道路兩邊受地形及臨邊建筑的影響,不具備擴大道路的條件,因此將原有的步行道改成人行與非機動車混行,兩者可以互相借道?;洕h路圖書館中段,可以鑿坡,擴大人行道范圍。
4.2 紫荊路改造
紫荊路是通往教四及五山學生公寓的主要道路。因為有紫荊橋,且道路本身有較大的坡度,自行車上坡需要推行,建議加設上坡助力器,即可解決這一問題。
4.3 岳州路改造
岳州路末段,因為有高架橋跨頂而過,在狹窄的橋洞下,除了雙向的機動車道空間較為寬裕,步行道有最低限度的通行空間,非機動車只能借機動車道,由于其有上下坡,車速較快。為此,充分利用垂直空間來設計,是解決其問題的重要途徑。
4.4 交叉口設計
交叉口作為道路系統(tǒng)中較為復雜的部分,往往會被忽視。作為步行、機動車、非機動車動線交叉及干擾較大的地段,道路交叉口應該明確各類交通的路權,及提供更容易辨識的交通標識。
珠江路為禁止機動車道路,嵩山路及岳洲路為機動車可通行道路,三條道路的規(guī)格差距較大,由珠江路的非機動車換道岳洲路時,騎行者換道較為隨意,因此增大了交通的危險性。由此,把非機動車與步行過街一同設計,道路路面使用涂料做藍色地面標識,由此引導非機動車騎行者,藍色涂料可以提示機動車駕駛者注意非機動車騎行者。
而粵漢路和鄱陽路,則采取非機動車與步行過街分離的方式,兩者過街的干擾更少,增設防甩尾安全島,可以避免機動車轉彎時對非機動車造成安全威脅。
4.5 靜態(tài)交通節(jié)點優(yōu)化策略
4.5.1 自行車停車優(yōu)化
華南農業(yè)大學因校園面積較大,所以校內的自行車保有量較大。對自行車停車的場地需求也較大,但是校內的自行車停車方式主要為平面停車,能提供的停車位不足。提供多樣化的停車方式,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在教學樓及宿舍區(qū)域,可以選擇雙層的自行車停車架。在沒有足夠用地面積的位置,可以考慮使用建筑墻面,設置掛置自行車的裝置。
4.5.2 機動車停車優(yōu)化
(1)建設垂直停車場。目前華南農業(yè)大學主要的停車方式為平面停車,占地面積較大,且利用率不高。因此,可以考慮建設垂直停車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同樣占地面積內的停車位。
(2)分時段停車。華南農業(yè)大學現(xiàn)有的分時段停車,主要是占用非機動車道作為路側分時段停車。由于在校學生的晚修課最晚在22:00下課,而校內的工作人員及家屬已基本下班,可考慮在夜間變雙向車道為單向車道,留出一條車道作為路側停車用地。而對于工作時間內封閉道路的住宅區(qū)內也可采用這一方法。
(3)建立停車共享獎勵的制度。通過有償?shù)耐\囄还蚕碇贫?,可以使停車位資源發(fā)揮最大的效益,對于校內可以提供停車共享的業(yè)主,實行停車優(yōu)惠。居住校內的家屬,在白天上班后,可以為臨近的辦公樓共享停車位,而辦公樓的附屬停車位可以在下班時間段共享給附近的住戶。
(4)設置完善的停車指引系統(tǒng)。想充分利用校內的停車資源,必須統(tǒng)計校內的停車位數(shù)量以及設立電子系統(tǒng),向用戶提供即時的停車空余現(xiàn)狀以及設置指引牌,指引用戶到達相應的停車場。
4.6 公共交通體系優(yōu)化策略
4.6.1 增設電動校園小巴
由于上課時間段乘客較少而導致發(fā)車數(shù)少的問題,可以通過增設電動校園小巴來解決這一問題,電動小巴的座位數(shù)少,體量小,發(fā)車成本不高,在節(jié)約成本的同時可以滿足乘客不多的需求。在大課間時間段,大校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電動小巴亦可以起到援助的作用。
4.6.2 校巴停車站設置座椅
目前校內的大部分校巴站沒有座椅,甚至有些站沒有站臺,也就是沒有雨棚。在完成基礎建設的前提下,可以在校巴停車站內設施等候座椅,舒適的等候環(huán)境可以緩解師生在等車過程中的焦慮情緒。坐在座椅上等候比站立等候可以忍受更長的等候時間。
4.6.3 校巴停車站增設校巴動態(tài)電子屏
設置聯(lián)動的校巴動態(tài)電子屏:一來提示校巴的行駛動態(tài)和到達時間;二來提示乘客可選擇的其他交通方式,達到心理及情緒上的安撫作用。
4.7 交通管理措施優(yōu)化策略
4.7.1 優(yōu)化校園交通管理體制
由于校園交通管理缺乏法律力度,因此校內不規(guī)范的交通行為一直得不到改善。針對這一情況,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①由交通部門進入校內執(zhí)法,對不合法的交通行為進行責罰;②由公安交通部門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給予保衛(wèi)處一定的執(zhí)法權,由此可以對校內一些簡單的違法交通行為進行糾正和處罰;③在校內重要的路口及容易違法的路段布置違章攝錄系統(tǒng),與交通部門聯(lián)網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
4.7.2 設立完善的交通指引系統(tǒng)
(1)交通指示系統(tǒng)。校內現(xiàn)有的交通指示較為簡單,沒有形成體系。首先,完善步行交通的指引系統(tǒng)。其次,完善非機動車的指引系統(tǒng),這對于規(guī)范非機動車交通行為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而對于機動車,應完善相關停車場的指引系統(tǒng),達到校內停車位置的充分利用。
(2)路權的劃分。目前,校內的道路劃分較為完善,但是部分道路沒有明確的劃線標識,或者是劃線標識不完整。因此,對于道路的路權劃分,機動車、非機動車、步行道需要明確的劃分標識,即使是共用路權,也需要相應的劃分標識,這樣才能使交通分流,使交通有序地進行,減少交叉混行的情況,也有利于各個類型交通使用者依法維權。
參考文獻:
[1]冷杰,晏克非.同濟大學校園停車改善方案[J].交通與運輸,2003(5):10-12.
[2]陳浩強.步行校園的建構[J].華中建筑,2006(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