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東周
(西藏民族大學(xué)民族研究院 陜西 咸陽 712082)
達那寺位于青海省囊謙縣境內(nèi),囊謙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青海省最南端,素有青?!澳洗箝T”之稱。縣轄九鄉(xiāng)一鎮(zhèn),平均海拔3643.7米,境內(nèi)最高處為塞吉神山(jo bo gze rgyal 海拔 5790 米),囊謙是玉樹文明的發(fā)祥地,曾是玉樹七百多年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國藏傳佛教寺院最多的縣份。
公元1253年,忽必烈在征討大理國途徑達曲(zla chu 雅礱江上游)之時,賜予公貢阿吾(gung sgom avu 第一世囊謙王)與日巴噶布(spyan snga ras pa dkar po)統(tǒng)領(lǐng)囊謙(今玉樹全境)地區(qū)的權(quán)利,封任公貢阿吾為六地萬戶(gnas drug khri skor),并修建了根蚌寺(sku vbum dgon),日巴噶布為根蚌寺第一任住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囊謙政權(quán)。此后,歷代珠氏囊謙家族(vbru rje nang chen rgyal po)一直統(tǒng)治著玉樹全境,直至民主改革。數(shù)百年來,在歷代囊謙王的支持下,藏傳佛教四派(寧瑪、薩迦、噶舉、格魯)在囊謙地區(qū)逐漸傳開,其中噶舉派中的拔絨噶舉(vbav rom bkav brgyud)、蘇莽噶舉(zur mang bkav brgyud)、乃多噶舉(gnas mdo bkav brgyud)、葉巴噶舉(yer pa bkav brgyud)在本地傳播開來。故筆者選擇目前僅存的一座藏傳佛教葉巴噶舉派寺院,也是藏區(qū)唯一一座格薩爾嶺國寺院——達那寺作為調(diào)查對象,對達那寺的歷史文化傳播和保護提出建設(shè)性意見,以供參考。
達那地區(qū),原盛行苯教,是苯教大師聶青勒須尊者(snya chen li shu rje ring)從象雄俄莫隆仁(zhang zhung vol mo lung ring 今西藏阿里)地區(qū)將苯教傳至藏地時,以苯教大成就者象東·雍仲吾(zhang ston gyung drung vod)為首的一些苯僧于苯教前弘期即公元686年在達那雀羅喀①(cho lo kha)修建了辛丁彭措嶺②寺院(gshen bstan phun tshogs gling辛法圓滿洲,以下簡稱彭措嶺),并開始傳播苯波教法。
興苯時期玉樹地區(qū),史稱為苯·瓊布堆③(bon khyung po stod )。今玉樹境內(nèi)的結(jié)古寺(skye dgu don grub gling眾生義成洲),其前身為苯教寺院,為前弘期苯教大師尕·嘉瓦雍仲(sga rgyal ba gyung drung)所建。尕·嘉瓦雍仲在今結(jié)古寺坐落處修建了兩座苯寺,分別為雍仲達孜寺(gyung drung stag rtse dgon)和雍仲南瓊寺(gyung drung gnam mchong dgon)。不僅如此,現(xiàn)玉樹境內(nèi)的尕藏寺(skal bzang dgon )、龍喜寺(klung shis dgon)、藏娘桑周寺(vdzom nyag bsam agrub dgon)、賽巴寺(seb pa dgon)等前身皆為苯教寺院。另據(jù)《玉樹文化研究》載,新寨嘉那嘛呢(seng zevi rgay nag ma ni)在初建之時也有許多苯教經(jīng)石④。知名藏學(xué)家才讓太與頓珠拉杰兩位先生所著《苯教史綱要》中,也認(rèn)為早在聶赤贊普時期,青海地區(qū)就已有苯教盛行⑤。
另有學(xué)者認(rèn)為,今達那寺坐落處修建了第一座苯教寺院,名為薩瓊扎枯頌?zāi)献冢╮ta rna bya khyung brag khu byug gnam rdzong以下簡稱枯頌?zāi)献冢?。然細作研究,這是對達那寺史原文的誤解和不經(jīng)深入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苯寺未建之前,達那確實名叫枯頌?zāi)献冢鼉H僅是一座苯教修行地,而非寺院。筆者在結(jié)合達那寺史和實地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這座苯教彭措嶺寺院的遺址至今仍可以找到。遺址附近的村莊也稱作辛茹⑥(gshen ru),該村至今仍沿用著“辛茹”這個村名。居住在辛茹村的辛嚓家族⑦(gshen tsha tshng),雖不敢斷定其是否出自辛氏,但不可否認(rèn)與達那地區(qū)的苯教有著很重要歷史淵源關(guān)系。依據(jù)歷史記載和傳說,以及地名和遺址,家族名亦可以說明自遠古時候,達那地區(qū)就是苯教的發(fā)祥地之一,雀羅喀即為建立苯寺的地方。雖然這些零星的歷史記載與傳說,地名和遺址等不足以引證出達那苯教的歷史源流,但也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歷史線索,供我們進一步研究和發(fā)掘囊謙達那地區(qū)的苯教歷史。
苯教在達那地區(qū)發(fā)展了一段時間后,克什米爾傳教士推娜伽(thos na dgav)在周游藏地傳播佛教時途徑達那地區(qū),在此處落了腳,并于公元944年,在贊布喀修建了贊布格培嶺(vdzam bu dge vphel gling 贊布興善洲)寺院,成為達那地區(qū)的第一座佛教(寧瑪教法)寺院。之后,推娜伽長子達噶爾公丁(dar dkar kun bstan)與此處的苯僧建立了關(guān)系,于藏歷第一繞迥土猴年(1068年),與苯教大師南咔雍仲(nam mkav gyung drung)的徒弟共同建造了尕吾拉康經(jīng)堂⑧(gvu lha khang),將佛苯經(jīng)典和佛像共同放置于殿內(nèi),開始了佛苯兩教共修的關(guān)系。至葉巴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桑吉葉巴·耶喜澤(sangs rgays yel pa ye shes brtsegs 1134-1194 年)于此建立達那寺(1188年),將苯丹巴·耶喜嘉措(bon bstan pa ye shes rgay mtsho以下簡稱耶喜嘉措)驅(qū)逐至其他地方,改宗葉巴噶舉派。自公元1068年建立尕吾經(jīng)堂,標(biāo)志著達那地區(qū)開始佛苯兩教共修,至公元1188年關(guān)系徹底破裂,佛苯兩教共存120余年。
達那寺位于囊謙縣吉尼賽鄉(xiāng)(lci nyin srib)境內(nèi),東臨囊謙的吉曲鄉(xiāng),西接尕羊鄉(xiāng),南臨西藏自治區(qū)的昌都地區(qū),北接吉尼賽鄉(xiāng)。因其坐落處的山頂有一座巖峰,似馬耳而得名達那(rta rna),漢譯“馬耳”,藏語全稱為達那僧格南宗(rta rna seng ge gnam rdzong),漢譯為“馬耳獅子天堡”。
藏傳佛教葉巴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桑吉葉巴·耶喜澤(sangs rgays yel pa ye shes brtsegs),于藏歷第二繞迥木虎年(1134年)出生在囊謙董·白利家族⑨。是帕竹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多吉杰波的四大親近弟子之一,他于藏歷第三繞迥鐵兔年(1171年),在葉巴浦(yel pa phug)首建了夏葉浦寺⑩(shar yel phug dgon),創(chuàng)立了藏傳佛教葉巴噶舉派。之后,桑吉葉巴選擇在達那地區(qū)建立葉巴噶舉道場。
桑吉葉巴到達達那地區(qū)時,苯僧耶喜嘉措一直守護著以尕吾拉康為代表的苯教經(jīng)堂及修洞,他與耶喜嘉措斗法,耶喜嘉措敗,被驅(qū)逐至德嗆囊?(rdevu vcham nang),桑吉葉巴便將尕吾拉康改宗為藏傳佛教葉巴噶舉派經(jīng)堂,于藏歷第三繞迥土猴年(1188年),由冉喜喀宗(rag shi khams rdzong)作為施主,建立了第二座葉巴噶舉派道場烏美達那騰雀諾布曲嶺(dpal gyi vog min rta rna theg mchog nor bu chos gling 吉祥達那勝乘法寶洲)。
建立達那寺后廣聚學(xué)徒,修建了帕木竹巴靈塔祀殿(phag gruvi gdung vbum)。應(yīng)瑪爾巴·喜饒森格?(smar pa grub thob shes rab seng ge)邀請,到丹·丁雪寺(vdam steng sho dgon)傳法,受到了僧俗們的無比敬仰。此后,又應(yīng)嶺國幼系(gling chung rgyud)達尚·桑吉嘉措(da harng sangs rgays rgay mtsho 以下簡稱桑吉嘉措)的邀請,前往德格為其父扎拉達杰誦經(jīng),超度亡靈。作為回敬,向尊者敬獻了嶺國先祖?zhèn)兞粝聛淼倪z物,放于嶺國家寺——達那寺。
藏歷第三繞迥水鼠年(1192年),由桑吾(bayng vod)與森本(seng vbum)作為施主,在尕日朵宗興建了洛朵宗寺(dbal ldan rdo rdzong nor bu chos gling 吉祥朵宗法寶洲),又在水牛年(1193年),修建了努貢隆寺(dbal ldan dgon lung nor bu chos gling吉祥貢隆法寶洲)。這樣,桑吉葉巴一生共建了四座葉巴噶舉派寺院。這四座寺院因坐落方位,以東南西北而命名,即東葉浦、南朵宗、西貢隆、北達那,統(tǒng)稱為“葉巴噶舉四方道場”。
桑吉葉巴于藏歷木虎年(1194年)圓寂,將四座寺院依托給四大弟子來住持。目前,這四座寺院除達那寺外,其他三座不復(fù)存在。達那寺在鼎盛時期,寺僧集300余人,寺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僅一座稱為尕嘉瑪(ka brgay ma)的大經(jīng)堂就有100根柱子,尤其在扎吾巴(grags pa vod zer又名扎巴吾色)住持期間,以跳法舞而傳法,有“上拉薩法會(stod lha svi smon lam)、中達那法舞(bar rtnvi tshes bcu)、下達多(dar mdo 康定)集市(smad dar mdovi tshong ra)”而聞名全藏。
明末清初,固始汗占領(lǐng)康巴和安多地區(qū),在其進藏推翻藏巴第司政權(quán)期間,其蒙古士兵一路上毀壞了不少苯教和噶舉派寺院,達那寺作為噶舉寺院,也遭到了破壞和禁令,不得有僧人于此傳法和長期住寺。這樣,寺僧急劇減少,流傳于此地的坊間諺語四僧四尼(dgon pho bzhi mo bzhi)由此而來。而在此間,第一世楚竹(sgrub sprul)活佛與喬美冉尕阿薩雅(chgs med ra ga a say 以下簡稱喬美仁波切)為寺院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寺史中記載“于藏歷第十一讓迥水馬年(1642年),固始汗親臨達伽摩寧塘(zla dkar mo snying thang),與喬美仁波切相見,由于非常賞識喬美仁波切的才華,便特令,達那寺、覺拉寺、嘎瑪寺,這三座噶舉派寺院不得有蒙古兵制止,可以繼續(xù)弘法”?。使得達那寺因此保留下來。
達那寺聞名全藏,這與格薩爾王有著很重要的關(guān)系,故而達那寺被稱作“嶺國古剎”(khra mo gling dgon)。從達那寺向西觀望,屹立于龍寶山(blon po ri)頂上的格薩爾及其三十員大將靈塔群,是藏區(qū)藏式靈塔中布局最大的“群組式靈塔”。靈塔群坐西朝東,因格薩爾叔父達榮·晁通(stag rong dpon po kro thung)等篤信苯教,故所修靈塔分兩處山洞而建,左邊山洞中有嶺國長系(gling che rgyud)達榮·晁通王的靈塔和他的兩個兒子及部將之靈塔。右邊是以格薩爾王為主的嶺國幼系(gling chung rgyud)靈塔群。塔身寶瓶上寫有嶺國部將的名字,如(rtogs ldan chen po vbum pvi zhal li gyi gdung vbum)(rtogs ldan chen po dbav li gdung vbum)等兩三個靈塔名清晰可見,均為古藏文,都是用藏文短腳體寫成的。但因年代久遠和自然因素,其他靈塔名已模糊難辨。塔中裝藏有許多珍貴的擦擦?,塔形集印度佛塔的基本規(guī)格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審美風(fēng)格為一體,是早期藏式靈塔營造風(fēng)格和建筑藝術(shù)的實樣。
至于為何將格薩爾文物及其靈塔安置于達那?這與出生在達那地區(qū),聞名于全藏的朗氏先祖朗·阿尼絳雀哲坤(rlangs ston a mye byang chub vdre bkol以下簡稱絳雀哲坤)有著很重要的關(guān)系,據(jù)《朗氏家族·靈犀寶眷》?記載,格薩爾拜絳雀哲坤為師,絳雀哲坤與格薩爾首次會晤于達那格措圣湖(ger mtsho mgo),便邀請他到嶺域講經(jīng)傳法。絳雀哲坤圓寂之時,留下遺言朗嶺(朗·阿尼絳雀哲坤與嶺·格薩爾王)福田關(guān)系需一直秉承下去,后代一直奉承著先祖的遺言,至扎拉孜嘉之孫桑吉嘉措時期,邀請桑吉葉巴到德格林倉為父親扎拉達杰誦經(jīng),超度亡靈。為表示對尊者的敬意和感恩,和一直秉承著先祖格薩爾和朗氏先祖的福田關(guān)系,桑吉嘉措向尊者敬獻了其祖上傳下來的諸多格薩爾及妃子和部將留下來的遺物,安放于達那寺。其格薩爾文物種類繁多,寺內(nèi)供奉的眾文物可以分為佛像類、經(jīng)文類、樂器類、兵器類、服飾等類別。
由于歷史和自然因素,目前達那寺古建筑及文物僅保留下了一部分,尤其是達那寺西側(cè)山頂上的格薩爾及其三十員大將靈塔群,因山勢險要,海拔較高,難攀巖而保存較好,但也因此缺乏了必要的修繕和保護,除自然損壞和山上動物所為外,靈塔群曾多次被盜竊。
2006年,達那寺被列入國務(wù)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玉樹地震后,達那寺受損較為嚴(yán)重,震后第一時間,國家文物局積極開展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作,此后,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派遣工程師,完成了達那寺及其靈塔維修方案在內(nèi)的四大項目工作。2015年達那寺及格薩爾王三十員大將靈塔入選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2018年7月27日,在玉樹州舉行了青海省《格薩爾》史詩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科研基地——達那寺授牌儀式,并委任阿邊活佛為達那寺《格薩爾》歷史文化研究基地負(fù)責(zé)人。格薩爾歷史研究基地的設(shè)立,對于傳承和弘揚格薩爾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標(biāo)志著格薩爾文化保護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現(xiàn)今達那寺寺僧一百余人,現(xiàn)存石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鄔孜(dbu rtse lha khang百柱經(jīng)堂,也稱格薩爾金經(jīng)堂)經(jīng)堂一座,高22米,占地面積44平方米。經(jīng)堂里供奉著高9米的格薩爾及其嶺國三十員大將的塑像。格薩爾及其部將遺留下來的文物皆供奉在此經(jīng)堂內(nèi)。另有千年尕吾拉康經(jīng)堂和帕竹靈塔祀殿、葉巴殿以及達那寺講經(jīng)院和僧舍等建筑。尕吾拉康殿內(nèi)供奉著傳為文成公主所贈漢地寶箱(rten sgam rgya nag ma 上面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為主的佛像及文物。帕竹靈塔殿,全名為帕木竹巴董苯藏嶺葉夏(pha mo gru pavi gdung vbum vdzam gyas bzhag),修建有直貢噶舉始祖覺巴·吉天頌恭(vbri gung skyob pa vjig rten gsum mgon)贈予桑吉葉巴的帕木竹巴尊者之靈塔,此外,塔內(nèi)裝藏有許多殊勝之物。葉巴殿為桑吉葉巴住世期間的寢室,殿內(nèi)供奉有桑吉葉巴親自塑造的葉巴如我像(yel pavi sku nga vdra ma),以及陳列有格薩爾叔父——達榮·晁通王之苯經(jīng)及藏族早期佛像和經(jīng)卷。
第一,出臺相應(yīng)的保護措施及政策。政府應(yīng)當(dāng)加強一切有關(guān)達那文化的保護,不僅是靈塔、寺院、文物等方面,還要切實有效的保護其他文化,如雀羅喀遺址,將軍泉(dmag dpon chu mgo)等,完善地方法律法規(guī),出臺新的達那文化保護條例。從保護、宣傳、開發(fā)等方面做到真實有效的保護措施。
第二,文化宣傳。在政府組織,民眾參與的情況下,應(yīng)當(dāng)在達那地區(qū)舉辦兩年一度或三年一度的達那寺格薩爾文化論壇,舉辦格薩爾藏戲活動,展現(xiàn)達那寺的文化風(fēng)采。組織一批多學(xué)科、多專業(yè)的歷史文化宣傳團隊,對達那寺進行歷史文化、自然資源、風(fēng)俗習(xí)慣、民俗節(jié)日等特色文化的開發(fā)、保護和利用,制作旅游宣傳片、音樂劇、話劇等文化傳播方式傳播達那文化。
第三,合理開發(fā)利用自然和人文資源。達那地區(qū)具有得天獨厚的美麗風(fēng)景,是旅游圣地,因此也被譽為“第二九寨溝”,可開發(fā)一些具有達那特點的旅游紀(jì)念品,如達那馬耳峰,千年尕吾拉康等,這樣,即合理開發(fā)了待開發(fā)的資源,也更好地宣傳了達那地區(qū)的文化。
達那文化,是藏族先輩留給后輩們的寶貴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璀璨明珠。在保護的基礎(chǔ)上,合理開發(fā)利用自然和人文資源,使得更多人了解千年古剎——達那寺。
【注釋】
①雀羅喀:今位于囊謙縣尕羊鄉(xiāng)麥買辛茹村。
②關(guān)于彭措嶺的建寺年代,尚需考證,寺史中只說是麥喀嘉措686年,并沒有寫建寺的公元紀(jì)年,故筆者梳理了苯教在玉樹地區(qū)的發(fā)展脈絡(luò),玉樹境內(nèi)的苯寺多修建于苯教前弘期。達那寺史中提及的聶青勒須尊者,是苯教前弘期即公元前552年的象雄(zhang zhung 今阿里)人,從象雄地區(qū)將苯教傳至藏地的,所以筆者認(rèn)為“麥喀嘉措686年”很可能就是建立苯教彭措嶺寺院的公元紀(jì)年,但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③“苯”即苯教。“瓊布”為苯教持明六氏(bon gyi rig vdzin gdung drug )中的丹巴瓊(dam pa khyung)氏,“堆”即上之意。
④羅桑開珠,昂文格來主編:《玉樹文化研究》(天堂印象·夢幻玉樹文化系列),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597頁。
⑤才讓太,頓珠拉杰著:《苯教史綱要》,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342-396頁。
⑥“辛”為苯教·持明六大姓氏中的嘉瓦辛氏(rgayl ba gshen dmu gshen),苯祖辛饒彌沃齊即誕生于辛氏家族?!叭恪睘榇?,“辛茹”合意為辛氏的村落。
⑦“辛”即辛氏,“嚓”為侄子或?qū)O子之意,合意為辛氏之孫。
⑧現(xiàn)坐落在達那寺,是佛苯兩教共同建造的經(jīng)堂,也是達那寺現(xiàn)存最早的古老建筑。
⑨今囊謙縣覺拉鄉(xiāng)羥迪塞浦(Khams nang chen skyo brag cham ti gser phug)。
⑩位于青海省囊謙縣吉曲鄉(xiāng)和西藏自治區(qū)類烏齊縣交界處。
? 此地疑為囊謙縣尕羊鄉(xiāng)達嗆囊(待考)
? 曲杰瑪爾巴竹圖(chos rje smar pa grub thob):瑪爾巴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
? 尕·嘎瑪頓珠彭措:《囊謙地區(qū)寺院志·達那寺史》,(khams sgom sde nang chen pvi dgon khag rnams kyi byung ba pyogs bsgigs rta rna dgon gyi skabs)藏文 |囊謙縣政協(xié)文化歷史辦公室,藏文版,1998年,第529頁。
? 擦擦(tsha tsha)一詞為梵語,意即小型泥塑,多為佛塔和佛像。
?大司徒·絳曲堅贊著:《朗氏家族》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