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洵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也是眼科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微血管病變誘導血管增值及炎癥因素破壞了血-視網膜屏障導致患者視力下降。其中糖尿病黃斑水腫是患者視力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嚴重者可造成永久失明[1]。臨床上可采用藥物及激光手術治療,玻璃體腔內注射激素是臨床常用治療方式,通過激素的抗炎作用減輕水腫癥狀,提高患者視功能,但糖皮質激素持續(xù)時間有限且長期應用后患者激素相關不良反應風險增加;抗VEGF藥物治療是目前一種新型治療方式,通過玻璃體腔內注射抗VEGF藥物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減少滲出液,有利于患者視力恢復。本院通過聯(lián)合兩種藥物玻璃體腔注射對比單一藥物注射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3例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的病歷資料,依據玻璃體腔注射藥物不同分為單一組(53例)及聯(lián)合組(50例)。單一組:男33例、女20例,平均年齡(56.1±9.1)歲,平均糖尿病病程(15.0±10.9)個月;聯(lián)合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齡(57.0±10.5)歲,平均糖尿病病程(14.1±11.2)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所有患者3個月內眼部無用藥、未手術等治療。②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患者及伴有嚴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
1.3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師在本科治療室治療,患者治療前3 d應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參天制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50106]4次/d,進行眼結膜囊淚道沖洗,治療前30 min給予復方托吡卡胺眼液(參天制藥株式會社,國藥準字J20110007)散瞳,鹽酸丙美卡因進行眼部表面麻醉,消毒鋪巾后開瞼器固定眼瞼,聚維酮碘溶液清洗結膜。單一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緩釋植入物(包含地塞米松0.7 mg),聯(lián)合組患者在單一組基礎上應用一次性注射器沿顳上角膜后方垂直進入眼球壁,深度約1 cm,注射0.05 ml雷珠單抗,術后給予眼部輕按并常規(guī)抗炎、護理等處置[2]。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周的血清VEGF、IL-6、CMT、IOP水平,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VEGF、IL-6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VEGF、IL-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VEGF、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聯(lián)合組血清VEGF(80.9±21.3)pg/ml、IL-6(14.3±5.4)pg/ml均低于單一組的(144.9±35.4)、(24.1±5.8)pg/m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MT、IOP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MT、IO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MT、IOP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減小,且聯(lián)合組CMT(145.5±12.4)μm、IOP(14.1±0.3)mm Hg均小于單一組的(246.7±14.7)μm、(15.8±0.4)mm Hg,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聯(lián)合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3/50),低于單一組的18.9%(10/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VEGF、IL-6水平比較(±s,pg/m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VEGF、IL-6水平比較(±s,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單一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MT、IOP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MT、IOP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單一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長期糖尿病患者會導致血管病變,特別是微血管,黃斑水腫是糖尿病視網膜微血管病變的最主要表現(xiàn)形式。目前臨床治療主要是消除水腫保護血-視網膜屏障為主,可采用口服藥物、激光手術以及玻璃體內藥物注射等方式治療,各種方式均有利弊[3]。糖皮質激素抗炎效果強,常應用于該疾病治療,國外有報道稱抗VEGF藥物可顯著減輕黃斑水腫癥狀,提高患者視功能,但二者聯(lián)合應用報道較少。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出現(xiàn)在糖尿病各個時期,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研究顯示,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血管內皮細胞曾勝、管腔狹窄、血小板凝聚等導致血-視網膜屏障破壞,進而導致水腫加重及內出血發(fā)生[4]。玻璃體腔內注藥術是眼科常用治療方式,避免藥物全身作用同時,作用時間快,定位精確。地塞米松緩釋植入物是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與歐盟首批的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藥物,通過抗炎、降低血管通透性等方式減輕眼壓及水腫,但有研究表明植入物應用會加重眼壓,誘發(fā)白內障,另外臨床激素長期大量使用無法避免激素并發(fā)癥發(fā)生。應用單一地塞米松等激素治療效果局限且增加治療次數,且治療后激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臨床不會多次重復給予激素類藥物治療??筕EGF藥物可顯著降低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VEGF是新生血管生成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參與血管通透性的調節(ji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高糖狀態(tài),體內反應性糖基化產物及活性氧增加,細胞內甘油三酯含量增加誘導蛋白激酶C活化產生更多的VEGF,因此VEGF是公認為糖尿病黃斑水腫的重要因子,其不僅可誘導血管生成,另外還可以通過連接蛋白磷酸化破壞內皮細胞件,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水腫[5]。IL-6可影響多種細胞生長,增加內皮通透性,雷珠單抗通過調節(jié)VEGF、IL-6 含量顯著改善患者黃斑水腫狀態(tài),解除周圍組織血管等缺血、缺氧,提高患者視功能。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VEGF、IL-6、CMT、IO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VEGF、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聯(lián)合組血清VEGF(80.9±21.3)pg/ml、IL-6(14.3±5.4)pg/ml均 低于單一組的(144.9±35.4)、(24.1±5.8)pg/m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CMT、IOP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減小,且聯(lián)合組CMT(145.5±12.4)μm、IOP(14.1±0.3)mm Hg均小于單一組的(246.7±14.7)μm、(15.8±0.4)mm Hg,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3/50),低于單一組的18.9%(10/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藥物聯(lián)合抗炎效果顯著,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未升高。
綜上所述,玻璃體腔注射地塞米松聯(lián)合抗VEGF藥物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對比單一地塞米松治療,患者的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眼壓等下降顯著,血清VEGF、IL-6炎癥因子減少,并且聯(lián)合兩種藥物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下降,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