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莫笑君
一年一度的諾獎又準時來襲,獲獎作家一直難猜得要命。
但如果仔細分析獲獎作品,倒是有不少套路可循。趕緊收下這份獲獎秘籍!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幾乎所有諾獎作家都愛寫歷史!
所謂文史不分家,將文學和歷史進行“聯(lián)姻”,無論在學術研究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上,都天然占便宜。而在歷史中,又有幾類特定的題材格外容易出彩——“戰(zhàn)爭”就是其中之一。
光愛寫還不行,還要寫出新意,看看近五年的諾獎作品,我們或許能從中發(fā)掘出一些特別的寫作思路。
2015年獲獎的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曾是一名報社記者。她寫歷史和戰(zhàn)爭,采用的是新聞紀實類的非虛構手法。為了寫好《戰(zhàn)爭中沒有女性》(后譯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她走訪了200多個城鎮(zhèn)鄉(xiāng)村,采訪了500多名親歷戰(zhàn)爭的女性,在作品中以“揭開傷疤式”的震撼筆法,重現(xiàn)了女性在戰(zhàn)場上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場景。誰說戰(zhàn)爭是男人的事,阿列克謝耶維奇以獨特的女性視角為讀者帶來全新的“戰(zhàn)爭感”,讓人耳目一新。
2017年獲獎的英國移民作家石黑一雄,采取的則是類似半虛構、半紀實的寫法。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遠山淡影》,以二戰(zhàn)后遭遇原子彈襲擊的日本長崎為背景,由主人翁悅子以口述的方式來講故事。隨著故事發(fā)展,讀者發(fā)現(xiàn),悅子總是前一秒還在說朋友的家事,下一秒便“口誤”般地把自己代入到“朋友”的故事里。于是讀者恍然大悟,悅子口中的“朋友”,根本就是她自己!石黑一雄利用“記憶”的半真半假,表達戰(zhàn)爭對人產生巨大創(chuàng)傷后,人們通過虛構對象,從而轉移本體的痛苦……原來,“你說的那個朋友是不是就是你自己”這個哏,石黑一雄老早就玩過了!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早已被很多國內作家奉為文學圣經,莫言先生也靠著這部小說的文學技法摘得了諾獎桂冠。他坦承:“在創(chuàng)建我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xiāng)’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思{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重要啟發(fā)。”
國內作家有多愛《百年孤獨》的寫法?往年諾獎呼聲最高的殘雪、閻連科等大咖,其實也都是這一派的。當然,魔幻現(xiàn)實主義在通俗文藝界也非常流行,相關代表作是各類“抗日神劇”……
魔幻現(xiàn)實主義到底是個什么主義?簡單來說,你寫的明明是現(xiàn)實主義作品,卻可以用天馬行空的幻想來設置情節(jié),通過植入這些荒誕不經的想象,達到諷刺現(xiàn)實、針砭時弊的目的。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過一個愛吃濕土和石灰塊的女孩,這種人設就是典型的“魔幻現(xiàn)實”。在其影響下,莫言寫了一部短篇小說《鐵孩》,里面的主角是個愛吃鐵餅的男孩。他吃鐵的起因不是因為天生異能,而僅僅是因為饑餓,當他發(fā)現(xiàn)吃鐵可以填飽肚子后,就越吃越多,越嚼越香,還發(fā)展出能分辨不同鐵的口味的本領。吃多了以后,身上還長出了紅銹……萬磁王聽了想大喊:“你給我住口!”而這一魔幻設定,旨在諷刺大煉鋼時期人們狂熱的大躍進亂象。
此外,2010年獲獎的略薩、1993年獲獎的莫里森等也都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
但真正被公認為魔幻現(xiàn)實主義鼻祖的作家,卻始終沒有拿獎。他便是俄國作家米·布爾加科夫。
他的代表作《大師與瑪格麗特》開篇就很魔幻,設定是“黑暗世界之王”沃蘭德帶領隨從考察“無神論”中心——莫斯科,看看“居民的內心是否發(fā)生了變化”。瑪格麗特因傾慕這位“大師”的才華,甘心成為他的秘密情人。為了換取一次和他的重逢,瑪格麗特涂上“回春脂”,變成了能飛翔和隱身的女妖……這真的不是《哈利·波特》的拍攝現(xiàn)場嗎?正是這部作品,讓他無可爭議地成為20世紀俄羅斯現(xiàn)代主義文學大師。
據統(tǒng)計,從1901年頒發(fā)首個諾貝爾文學獎開始,一百多年的時間里,獲得諾獎的女性作家一共只有13位!這種“重男輕女”的現(xiàn)象簡直“令人發(fā)指”!還給不給廣大女文青一點出路啦?
前面提到的阿列克謝耶維奇,通過深刻描寫戰(zhàn)爭中女性的生存狀況,成為了這13人之一。但不是男性、不了解戰(zhàn)爭、少見世面,而且也不夠魔幻的女作者是不是就注定獲獎無望啦?
那可不一定!這13位獲獎的女作家里,有一位證明了,作為家庭主婦,身陷瑣碎日常,照樣可以受到瑞典文學院的青睞!
此人就是加拿大短篇小說大師艾麗絲·門羅。
2013年獲諾獎的門羅,因做了長達20年的家庭主婦,導致她所有的短篇小說幾乎都圍繞家庭、婦女、婚姻等主題展開,叫一聲“文壇婦聯(lián)主席”不為過。
在門羅筆下,大部分女性人物都遭受著社會的偏見、婚外戀的折磨、家庭倫理的壓迫等痛苦。通過寫小說,門羅表達了對這些女性的無限同情。
比如《熊從山那邊來》,講的是女主的丈夫在年輕的時候一直偷偷摸摸搞外遇,等到女主角老年癡呆了,傻傻地愛上了療養(yǎng)院里另一個男人,這渣男丈夫才對妻子有了一絲絲共情。但丈夫之后的操作卻讓人大跌眼鏡,他為了幫妻子圓夢,不僅策劃妻子與該男子的相遇,還答應和這個男人的妻子約會……請問您的腦子出了什么問題?
總之,如果你翻閱過門羅的作品集,就知道她的小說差不多就是“渣男人設大全”“婚姻走入墳墓大型實錄”“可憐女人圖鑒”的代名詞。有些男作家看了之后感覺受到冒犯,毫不客氣地說:“你寫的作品很有趣,但我不想認識你?!遍T羅呵呵一笑:“你哪位???”為廣大女性出了一口惡氣。
2007年,以88歲高齡榮獲諾貝爾文學桂冠的多麗絲·萊辛,在女性描寫上比門羅要生猛得多。
萊辛小說里的主人公往往面臨著各種不幸。比如她的第一部小說《野草在歌唱》,女主人公就一直強迫自己愛上原本無感的丈夫,在承受了巨大的婚姻痛苦后,女主角又和自己的仆人深陷于感情的漩渦……這種帶有自虐、自毀傾向的人設,在代表作《金色筆記》中也有所展現(xiàn)。
就在獲得諾獎當年,她還出版了一本新書《裂縫》,探討人類起源。書中講遠古時代,女人是一群單性繁殖的母獸,定居在島嶼的海岸崖壁之間,自稱“裂縫族”……這似乎又將女性生存與科幻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了。
不用懷疑,萊辛以前確實寫過科幻小說。比較好笑的是,很多評論家認為:如果不寫科幻,萊辛拿諾獎的時間會更早……這樸實的吐槽真致命?。?/p>
都說小紅靠捧,大紅靠命,但有時候通過數(shù)據,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一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規(guī)律。
第一,如果你是一個愛好寫作的女生,與其寫小說,我更建議你寫詩。據統(tǒng)計,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有近30位,得獎幾率還真的挺高呢!
第二,如果寫詩,請一定不要寫成歌詞。因為,無論是粗略統(tǒng)計還是精確統(tǒng)計,目前為止,寫歌詞得獎的只有一位……鮑勃·迪倫。
第三,我大概統(tǒng)計了一下近幾十年獲獎作家的年齡,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5歲。所以,想要獲得諾獎,一定記得多喝熱水,保證自己活得久一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