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陽小編
他,沒有一張文憑。史學大師鄭天挺卻稱他為:“教授的教授。”吳宓贊其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备邓鼓旮求@嘆:“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這個人,就是陳寅恪。陳寅恪被清華學校聘為國學研究院導師時年僅35歲,又被公認為“教授的教授”。他的學術在歷史文化領域是“大神”級的存在,他的風骨更是中國讀書人的火炬和標桿。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先生因病離世。今天,我們懷念陳寅恪先生,不僅是在瞻仰他的學識,更是在紀念他的精神。
大師簡介
陳寅?。?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國現(xiàn)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后任職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崇。梁啟超由衷地佩服道:“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敝麣v史教授姚從吾說:“陳先生為教授,則我們只能當一名小助教而已?!焙m在日記中稱他是:“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大師語
1.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2.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
3.考博士并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并不重要。
大師范
一、留洋不求文憑的學問大家
1902年,12歲的陳寅恪開始了海外留學生涯:先是以自費生身份留學日本著名的巢鴨弘文學院,4年后因病回國;1910年開始,他先后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就讀。但直到游學結束,他也沒拿到一張文憑。原來,他不求學歷,只求學問。他在留學期間的想法便是,哪里有好大學,哪里藏書多,他便去哪里讀書,去哪里研究研究。學位對于他就是一張紙,裝到腦子里的知識,才是自己真真切切學到的。正因如此,他具備了梵、巴利、英、法、德等二十余種語言能力,他還學習物理、數(shù)學……是中國人中閱讀德文原版、馬克思經典著作《資本論》的第一人。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聞名。
【適用話題】追求學識;踏實;不虛榮
二、大師上課不一般
陳寅恪記憶力非常驚人,講課時所引用的知識從不用翻書,張口就來,如數(shù)家珍,而且連出處都說得明明白白。有好奇的學生記下了他所引用的資料,過后到圖書館一查,果然一點兒不差。有一回上課,學生王永興讀課文至某一段,端坐在椅子上的陳寅恪突然把手一揮,示意他停下來,并要求重讀,王永興知道自己很可能是哪個地方脫漏了,重新一字一句慢慢地讀,果然發(fā)現(xiàn)剛才脫漏了一個字。
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國文系主任劉文典請陳寅恪為國文考試代擬試題。當時陳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養(yǎng),就匆匆草就普通國文試題——作文《夢游清華園記》。另一題為“對對子”,上聯(lián)為“孫行者”。
這次考試,結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對出“胡適之”而獲滿分的考生,僅周祖謨(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一人。答“祖沖之”者,也視為符合要求,因“祖”“孫”尚可成對。還有一考生對以“王引之”,對得也不錯。考卷中凡答“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當時正是白話文運動蓬勃發(fā)展之時,因此有人在報上批評清華大學食古不化,不應出怪題“對對子”考學生。陳寅恪對于用“對對子”形式為考題,提出四條理由:一、測試考生能否區(qū)分虛字和實字及其應用;二、測試考生能否區(qū)分平仄聲;三、測試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四、考查考生思想條理。陳寅恪的解釋文章一經發(fā)表,這場“風波”即告平息,可見陳公名望頗能服眾。
【適用話題】博學多才;課堂風采;以才服人
三、大師學問令人信服
1925年,清華學校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迎來四位導師,前三位無一不是文壇翹楚:開創(chuàng)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作等身的梁啟超;才學過人、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而最后一位讓人大跌眼鏡:無學位、無著作、無文憑的陳寅恪。
這樣的人怎么能有本事當導師呢?所有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到清華學校任教的第一天,他先是送給學生們一副對聯(lián):“南海圣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币驗樗拇髮熤械牧簡⒊恰澳虾Jト恕笨涤袨榈牡茏?,王國維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讀書顧問。那清華學校的學生們便是,南海圣人的再傳弟子、溥儀的同學了。這副對聯(lián)讓學生們聽了如沐春風。
他又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xiàn)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四不講,是他講課的最高境界。果真他一張嘴,學生就徹底服氣了!他的學問縱橫古今、貫通中西。他迅速掀起了一陣“陳寅恪熱”。
校內校外的學生都慕名而來,而且經常這些學生一轉頭,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授們,竟也坐在后面的位置上,聽得入迷。吳宓教授風雨無阻,堂堂必到。哲學專家馮友蘭、朱自清等高水準的教授都跑來聽他講學。國學大師季羨林說:“聽他的課,是無法比擬的享受。在中外學者中,能給我這種享受的,國外只有呂德斯,國內只有陳師一人。”因此,學生們尊敬地稱呼他為“太老師”“教授的教授”。當時的華北學術界分成本土派和留洋派,兩派對立,互相鄙視。但無論哪一派,對陳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
他不僅是國內的大師,還是世界的學術權威。有一次,他在英國主講東方學與漢學,歐洲各國漢學家云集于此,但能聽懂他的課的學者寥寥無幾,因為他廣征博引,更引用多門語言,一般學者在他面前,根本抬不起頭。
中國學者藍文征是陳寅恪的學生,有一天他在日本一家餐館吃飯,遇到了白鳥庫吉等許多日本著名歷史學家,其中一位剛從東北拿回一張中國地契,說是三百年前明末的東西,供大家傳閱。大家看后都贊嘆不已,沒有異詞。等傳到藍文征手里時,他卻說:“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緒時文件?!卑坐B聽到后很驚訝,要他再看看。藍文征堅定地回答說:“這紙是清末流行東北的雙找紙,又厚又粗,不是明紙;錢的單位用吊,這是清制?!卑坐B聽完后很服氣,他問藍文征:“你認不認得陳教授?”藍文征說:“陳寅恪先生,那是我恩師?!卑坐B一聽竟馬上隔桌尊敬地向他伸過手來,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白鳥庫吉這位日本史學界的權威人物,在日本被捧得跟太陽一樣高,卻在聽到藍文征是陳寅恪的學生后,馬上變得恭恭敬敬的。
原來有一次白鳥研究中亞史問題,遇到困難,寫信請教德、奧學者,卻無人能解,直到找到陳寅恪,問題才解決了。白鳥感慨道:“如無陳教授的幫助,可能至死不解?!?/p>
【適用話題】精益學問;實力;能力
四、用行動詮釋愛國情
1939年,牛津大學聘請陳寅恪為漢學教授,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删驮谮s往英國的路上二戰(zhàn)爆發(fā)了,他被迫暫居香港。1941年,日本人又占領了香港。有日本學者寫信給軍部,要他們不可麻煩陳教授。當時陳寅恪家過得十分拮據(jù),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到了除夕能讓女兒吃上白米飯。日軍司令就派憲兵隊給陳家送面粉,但他堅決不肯吃敵人的東西。于是人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憲兵邊往屋里搬面粉,陳寅恪和妻子邊往屋外拖面粉。
日本人曾出資四十萬元,請他辦東方文化學院,他冒死拒絕了。只要他答應日本人的要求,全家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領著高薪,過得舒適而體面,并隨時可以得到日軍的保護。但他卻以“拒絕”二字,擋住了誘惑。
1942年,有人又奉日方之命,請他到已經淪陷的上海授課,他再次拒絕。之后陳寅恪歷經艱辛才偷偷潛出香港,先后到廣西大學、中山大學任職,不久后移居燕京大學教書。他在這樣的情況下,竟然還能在學校窄小的出租房內,就著昏暗的燈光,完成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陳寅恪的大女兒取名“流求”,二女兒取名“小彭”,根本不像出自一個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大家族,因為臺灣、澎湖已被日本侵占,他要女兒銘記國恥,銘記這兩個島嶼是祖國國土,神圣不可侵犯。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北平即將落入敵手。當時陳寅恪患有眼疾,醫(yī)生說要及時入院手術治療,不可延誤。若接受手術治療,需療養(yǎng)一段時間。但久留,他怕遭到日本人挾持。就算瞎了,他也不愿成為亡國奴!陳寅恪毅然放棄手術治療,帶著妻女,離開北平,決心用左眼繼續(xù)工作(詳情可參看本刊2019年第10期P77《比清華北大還牛的〈西南聯(lián)大〉:這部紀錄片,值得每個中國人看》)。
抗戰(zhàn)勝利后,為了治療眼睛,他再次去牛津大學任教。沒想到,英國醫(yī)生給他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他辭去聘約,返回祖國。等回到清華園,他已雙目失明,但他依然堅持教課,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
【適用話題】愛國情懷;骨氣;尊嚴
五、以虔誠之心作嚴謹之文
晚年陳寅恪的封山之作,是為明末清初的煙花女子柳如是立傳。自1953年撰述,至1963年完稿,約85萬字,耗費寶貴的十年光陰。不少人惋惜,以陳寅恪的學問如此“小題大做”不值得。但對他而言,價值取向一以貫之,就是要借傳修史,“貶斥勢利、尊崇氣節(jié)”(陳寅恪《贈蔣秉南序》),為這個受士大夫輕蔑的奇女子秉筆直書,“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從而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學術宗旨升華到民族信念的高度。
陳寅恪擴展了乾嘉學派的考據(jù)方法和王國維的“二重證據(jù)法”,著作的形式很傳統(tǒng),提出的問題很新穎,考證的思路很現(xiàn)代。常以考古與文獻互相釋證,以中文與外文互相補正,從原始史料中發(fā)掘義理內蘊,甚至以詩證史,開拓新史料、新研究、新觀點。《柳如是別傳》就是通過詩文來考證歷史的典范,以豐富的史料、精密的考據(jù),凸顯陳寅恪史學理念、治史方法、學術精神,濃縮其一生的學養(yǎng)、志趣和感悟。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在《陳寅恪的“自由”與“哀傷”》中認為,《柳如是別傳》“其價值絕不在一部通史之下”。
【適用話題】嚴謹;考究;民族精神;自由與獨立
大師趣·名字讀音
按照現(xiàn)在的詞典,陳寅恪“恪”應讀作“克”(拼音:Kè)。陳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國牛津大學的英文親筆信的署名是“Yin Koh Tschen”。但季羨林、王永興等都念“què”,陳先生的女兒也念“què”。中山大學的一些老人還親眼見過當年有人把“恪”念成“Kè”時,陳夫人唐筼還糾正說“恪”字要念“què”。專欄作家翟華曾寫文考證:“為什么同一個‘恪字,陳寅恪本人讀ko,而陳夫人、子女以及同事、學生堅持要讀‘確,而陳寅恪本人也不去糾正呢?對這個似乎令人疑惑的現(xiàn)象,我認為并不奇怪。我推論‘恪字念‘ko是家鄉(xiāng)音,而讀成‘確是字典音。盡管《說文解字》和《新華字典》都只標出了‘克一個音,但是這并不能排除陳寅恪生活的民國時期的字典上‘恪字還有另外一個標準讀音,也就是‘確音。商務印書館于民國四年(1915年)出版的《辭源》,其‘恪字條下的注音是:可赫切(即kè),亦讀如卻(即què)。1937年商務版《國語辭典》也收有‘恪的兩個讀音。1979年上海辭書版《辭?!纷⒁魹椋恒。╧è課,舊讀què卻)。直到1985年12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才把‘恪統(tǒng)讀為‘克。但是,直到現(xiàn)在,沿用了民國體系的臺灣字典上的‘恪字依然有‘克和‘確兩個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