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哥倫比亞作家、《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你為什么要寫作?他當(dāng)時的回答是:為了讓我的朋友更喜歡我。雖然后來他對寫作的原因做了更具體的補充,但這個貌似脫口而出的回答,想必也符合一些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比如我,一直都渴望以寫作的方式交朋友。
我出生在廣西西北部一個名叫谷里的鄉(xiāng)村,我的山村四面環(huán)山、信息不暢。寬遠的高山和連綿的森林讓我感到渺小和孤獨。我常常站在山上瞭望,幻想自己的目光穿越山梁、森林、河流、云層和天空,到達北京。
11歲那年,我和一位朋友為到鄉(xiāng)政府看場電影,竟然瞞著父母,在沒吃晚飯的情況下來回走了12公里的山路。山高路遠和饑餓不是問題,問題在于看完電影后出來,才發(fā)現(xiàn)頭上沒有星光。回家的小路已被漆黑淹沒,路兩旁茅草深處不時傳來野獸行走的聲響,并伴隨夜鳥嚇人的怪叫。11歲,我竟敢冒著有可能被野獸傷害,有可能腳底打滑摔下山坡的危險,去享受一場精神盛宴。這是熱愛藝術(shù)的精神。就像阿城在《棋王》里塑造的王一生,他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游走,目的是找人下棋;也像《百年孤獨》里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試圖從滿是沼澤的馬孔多開出一條與外界連接的道路;也像那個一心想要復(fù)仇的鬼魂,當(dāng)他千辛萬苦找到仇人之后,竟然只想跟他說一句話。所以與其說我是去看一場電影,不如說我是想下棋,想開辟一條道路,想跟外面的世界說話。
1719年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首次出版了他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只身漂流到荒島上的魯濱孫,首先面對的是生存問題,但當(dāng)生存問題解決之后,他的最大渴望卻是有人說說話。交流是人類本能的渴望,相信世界各國的作家和我一樣,也有交流的渴望,也有被人閱讀的渴望。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在《謎語》一文中說:“在很大程度上,一個作家就是為了被人讀才寫作的。”
在我的家鄉(xiāng),山歌里有一句唱詞:什么無腳走天涯?過去的答案是“大船”。但現(xiàn)在,我的答案是“語言”。語言無腳走天涯。許多外國作家沒有來過中國,可他們的作品被翻譯過來了。有些中國作家沒有去過某個國家,但他們的作品被翻譯到那個國家去了。作家以語言為生,靠交流維持信心。一旦溝通失效,寫作也就失效。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發(fā)出如下感慨:“假如人際溝通能力也是同糖和咖啡一樣的商品的話,我愿意付比太陽底下任何東西都珍貴的價格購買這種能力。”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边@是我寫作的最大愿望。
(摘自《人民日報》2019年10月13日)
【素材運用】對一個11歲的山村少年來說,不懼山高路遠去看電影,是為了“跟外面的世界說話”??梢?,無論處在哪個年齡段或領(lǐng)域,人都是需要交流與溝通的。在學(xué)習(xí)上溝通,能取長補短獲得新知;在生活中溝通,可以增進了解,加深感情,消除誤會。
【速用名言】
1.與人交談一次,往往比多年閉門勞作更能啟發(fā)心智?!韲骷?列夫·托爾斯泰
2.語言作為工具,對于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騎士的重要,最好的駿馬適合于最好的騎士,最好的語言適合于最好的思想?!獯罄娙?但丁
【適用話題】溝通;創(chuàng)作;愿望;初心
(特約教師 嚴(yán)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