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2019年11月7日,臺灣2020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國民黨侯選人韓國瑜(右)出席“全國公教軍警消暨退休人員挺韓國瑜后援會”成立大會。
近年來,尤其是2018年以來,臺灣島內政治形勢發(fā)展多變,經常會有出乎預期的事件與事態(tài)發(fā)生,幾無規(guī)律可循,對其所產生的影響不易做出準確預判。盡管臺灣政黨與政治勢力之間的結盟、合作與斗爭紛擾不斷,但仍可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在“統(tǒng)獨”(實為“不獨與獨”)這一主要矛盾之下,島內藍綠二元政治結構與國、民兩大黨的絕對主導地位尚無法改變,雖有第三大黨不斷轉換,卻無所謂“第三勢力”的發(fā)展空間。
島內政治結構總體上呈現藍綠二元結構,藍綠的主導力量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島內的政治生態(tài)也一直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權力爭奪。島內政治民主化之后,島內領導人的選舉,盡管每次都有兩組以上政治勢力參選,但基本上一直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競爭,并呈現典型的輪流執(zhí)政形態(tài)。
在地方權力結構方面,縣市長選舉也基本上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權力爭奪。盡管在過去各屆縣市長選舉中也會出現個別無黨籍或其他黨籍人士,但他們在政治理念或政治陣營上不是藍的就是綠的,真正的無黨籍甚少。如前花蓮縣縣長、無黨籍的傅崐萁,其實一直是藍營的一員;前金門縣副縣長吳成典是新黨籍的,也是泛藍陣營的;目前臺北市長、自稱“白色力量”、無黨籍的柯文哲,是在與民進黨合作中勝出的,實際上是代表綠營當選的,屬泛綠陣營的一部分。拋開國、民兩黨的支持,其他政黨很少有實力能在選舉中勝出。
在“立法院”選舉中,盡管每次參選的政黨或政團以及無黨籍人士甚多,近幾屆以及即將進行的新一屆選舉更為典型,但基本上仍以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競爭為主,其他政黨或無黨籍當選者不多。本屆“立法院”第三大黨“時代力量”只占5席,與第二大黨國民黨35席相差很遠。不久前,“時代力量”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黨內權力斗爭,之后席次降為2席。新一屆“立法院”的選舉競爭更為激烈,柯文哲新成立的“臺灣民眾黨”也加入到了“立法院”席次的爭斗中來,但主角依然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國、民兩黨均有取得50席左右的能力,其他單一政黨可能最多能爭取到10席左右,而且是非常態(tài)的,缺乏持續(xù)性。
而縣市議會及基層選舉情況有所不同,呈現國民黨、民進黨與無黨籍三股勢力的競爭。尤其是在基層選舉中,無黨籍當選者比例甚高,當選人數甚至超過民進黨,但因無黨籍不是一個政黨或政團,無法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力量,只是與國民黨、民進黨進行不同的結盟或競爭。
島內政治結構相對穩(wěn)定及呈現國、民兩黨競爭狀態(tài)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臺灣社會主要矛盾,即“統(tǒng)獨”矛盾,將臺灣分割成藍綠兩大陣營,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藍綠二元政治結構。認同或支持“臺獨”及“抗中”“反中”者形成泛綠陣營,不認同“臺獨”或傾向統(tǒng)一、對大陸友善者構成泛藍陣營。二是臺灣政治制度強化兩黨政治,壓縮或不利小黨生存發(fā)展。三是國、民兩黨有較多的資源與完整的運作機制,吸引了較多的優(yōu)秀人才,其他政黨資源與人才有限。
“第三勢力”這一概念雖然在島內及大陸涉臺界泛用,但很多學者對這一概念未有嚴謹定義與分析。不少學者將國民黨與民進黨之外的政黨統(tǒng)稱“第三勢力”,即將“臺獨”的政黨、統(tǒng)派政黨與其他屬性的政黨都視為“一種勢力”,非常不妥。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民進黨成立與島內政治民主化以來,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斗爭構成臺灣政治發(fā)展的一條主線,至今未變。近30多年來,島內不斷有新的政黨或新的政治勢力涌現,更有不少政治領袖一直試圖組建所謂的“第三勢力”,希望超越藍綠,開創(chuàng)一片新天地,從新黨、親民黨、“臺聯(lián)黨”“時代力量”到新成立的“臺灣民眾黨”等,均有這一愿望與努力,但很難成功。原因并不復雜。在臺灣“統(tǒng)獨”這一主要矛盾延伸下,任何要發(fā)展壯大的政黨,都不能回避臺灣的政治定位或兩岸關系問題,也就是要面對與回答“統(tǒng)獨”問題,最后不是歸于藍營(如新黨、親民黨等),就是歸于綠營(如“臺聯(lián)黨”“時代力量”等)。如果不愿面對或回避這一重大問題,就是典型的泡沫政黨,無法發(fā)展壯大。這里唯一需要討論的是柯文哲的“白色力量”與他新成立的“臺灣民眾黨”,是否是“第三勢力”以及能否發(fā)展壯大的問題??挛恼茚绕鹗窃谔囟v史條件下,民進黨為打敗國民黨而采取的一種策略與手段而導致??挛恼茉谌温毰_北市長后,為了延續(xù)政治生命,在兩岸問題上采取了新的策略,他提出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五個相互”原則,策略性地認同“兩岸一家親”,找到了發(fā)展空間。而柯文哲新成立的“臺灣民眾黨”,暫時回避了兩岸關系問題,但這個問題不能永遠回避,遲早要面對,這也預示著“臺灣民眾黨”的發(fā)展前景并不樂觀。
因此,在臺灣政治結構與政治生態(tài)中,雖然政黨眾多,但是各自主張不同甚至嚴重對立,國、民兩黨之外的政黨,不能看成一個整體力量,自然不是真正的“第三勢力”,也就無法發(fā)展壯大。但要強調的是,在國、民兩黨之外,其他政黨實際上是在爭奪第三大黨的地位和在“立法院”發(fā)揮關鍵少數的影響力。親民黨如此,“時代力量”如此,“臺灣民眾黨”也是如此。
在臺灣政治發(fā)展過程中,除國、民兩大黨外,還有超過300個小黨,但有一定影響與知名度的政黨不超過10個,其發(fā)展基本上是以政治領袖主導,幾乎全是典型的“個人領袖型政黨”,因政治領袖的興衰而變化。新黨一度是臺灣第三大黨,后來逐漸轉化為郁慕明的一人黨,郁慕名長期擔任黨主席,后繼無人。親民黨也基本可稱作宋楚瑜的一人黨,從未改選過黨主席。隨著宋楚瑜年齡的增大,影響力弱化,親民黨也開始由盛轉衰?!芭_聯(lián)黨”由李登輝主導創(chuàng)立,李登輝雖然不是黨主席,卻是該黨的精神領袖與政治象征,但隨著李的老化與淡出政壇,“臺聯(lián)黨”日趨沒落。目前“立法院”第三大黨“時代力量”因太陽花學運主導者黃國昌這位政治明星而起,但隨著黃國昌辭去黨主席,“時代力量”沒有出現更有影響力的政治領袖,加上同質性較高的“臺灣民眾黨”成立,其未來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新成立的“臺灣民眾黨”也可稱為柯文哲的個人黨??梢?,臺灣的國、民兩黨之外的政黨雖然眾多,但較具影響的幾個政黨幾乎全是由某一政治領袖主導的個人型政黨。
臺灣島內政治或政局的發(fā)展,既有穩(wěn)定、不易改變的結構性因素,如“統(tǒng)獨”矛盾、藍綠二元結構與民粹主義等,但也有多變與不易把握情況的不斷出現。近一年多時間里,臺灣民情、輿情、政情出現了迅速重大變化。
在2016年臺灣“二合一”選舉中,國民黨不僅以巨大得票差距輸掉政權,而且失去“立法院”多數席位,陷入了又一次嚴重危機之中。在大家一片不看好國民黨未來發(fā)展前景之際,2018年韓國瑜的出現,在島內刮起一股巨大“韓流”,韓國瑜不僅在去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奪取民進黨執(zhí)政20年的高雄市政權,而且國民黨借此“韓流”一舉獲得15個縣市執(zhí)政權。國民黨士氣大振,看到了重新執(zhí)政曙光,民進黨則陷入了執(zhí)政困境,蔡英文在2020年面臨連任挑戰(zhàn)。然而,去年“九合一”選舉后,臺灣政局并沒有朝著專家學者期待的方向發(fā)展,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島內政情政局就出現了新變化。
就在外界看好國民黨、看衰蔡英文、判斷蔡英文將成為島內第一個不能連任的領導人時候,島內政情輿情又發(fā)生了變化。在202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民進黨內初選中,掌握黨政資源的蔡英文在與對手賴清德較量中大獲全勝,之后蔡英文的民調支持率逐步回升,很快超越了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數月以來,蔡英文的支持率持續(xù)領先韓國瑜十多個百分點。
島內選情之所以會向有利于蔡英文的方向變化,主要原因之一是臺灣選民結構或政治結構已經出現“綠大于藍”,綠營不論誰代表民進黨參選,最少有40%的得票率,這是一個非常堅固的選民結構,也是蔡英文選舉底氣與信心十足的基礎。再有,蔡英文掌握了一切執(zhí)政資源,承諾通過各種降稅、補貼、獎勵等手段,給予農民、漁民、勞工、單身者、學生、攤販等不同群體好處,目前開出的各種選舉支票已超過3000多億元新臺幣。這種“真切的實惠”較韓國瑜的選舉口號與承諾來得實際,更有效果。此外,國民黨不團結,內斗嚴重,也是選情發(fā)生逆轉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