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瓊華 熊小燕 滿小曲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 四川江油 621700
我科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應用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共34 例,男21 例,女23 例,年齡19 歲—68 歲,平均年齡34 歲,術前均行全腦血管造影(DSA)確診。
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并做好記錄,維持血壓在120mmHg~130mmHg/80mmHg~90mmHg,以增加腦灌注,防止腦組織缺血、缺氧。觀察頭痛情況,有無顱內壓增高。如有意識加重,惡心、嘔吐、瞳孔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觀察穿刺側足背動脈搏動有無減弱或消失,皮膚顏色是否蒼白,皮膚的溫度是否正常。
根據(jù)患者年齡、文化層次的高低及心理素質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做好解釋工作,告訴其術后注意事項及良好的轉歸,并列舉同類手術的成功率或身邊的實例,幫助患者消除焦慮、緊張及不安心理,保持情緒穩(wěn)定,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以達到預期效果。
當患者術后返回病房時應鼓勵患者多飲水、進食,以補充術前禁食、水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另外,多飲水,還可增加造影劑從腎臟的排泄,從而保護腎功能。要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減少探視人員,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劇烈咳嗽,以免增加顱內壓。
返回病房后應遵醫(yī)囑將股動脈的鞘拔除,按壓穿刺點20~30min 左右,直至穿刺部位不再活動性出血,再用無菌紗布覆蓋包扎,并用粘性膠帶與砂帶交叉固定、壓迫處理。患者臥床休息24h 左右,行動脈穿刺的肢體制動8h。關注記錄患者股動脈穿刺的肢體、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并于對側肢體比較穿刺側肢患者肌膚是否蒼白,體溫有無下降,對顯示肢體麻木、疼痛、體溫下降以及肢端蒼白等,提示患者可能出現(xiàn)動脈血栓者,應立即將情況反饋給主任醫(yī)師,應遵醫(yī)囑進行處理[2]。
由于患者長期臥床,且穿刺側肢體伸直、制動8h 以上,患者往往全身酸痛,難以忍受,這時我們要關心體貼病人,幫助患者翻身,向患側翻身60°,或向健側翻身20°~30°,交替更換臥位,保持髖關節(jié)伸直,小腿可適當彎曲,健側下肢可活動,必要時給予藥物治療[3]。
2.6.1 腦血管痙攣
主要由于操作的導管、導絲、栓塞材料、造影劑反復對血管內壁刺激,及原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會造成腦血管痙攣。術后72 h內必須密切觀察頭痛的程度、意識狀態(tài)、肢體活動功能。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地處理,就可能避免腦血管痙攣至腦缺血、缺氧而出現(xiàn)不可逆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為預防腦血管痙攣發(fā)生,術后應早期給予鈣通道阻滯劑尼莫同及改善腦血管循環(huán)、維持適當血壓等對抗腦血管痙攣的綜合治療[4]管痙攣是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導致動脈瘤最主要的致死致殘原因。栓塞術后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病人更換體位動作輕柔,床頭應抬高15°~30°。密切觀察清醒病人有無頭痛主訴,病人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5]。
2.6.2 腦梗死
據(jù)文獻報告用鉑金屬彈簧圈栓塞治療相關的血栓栓塞并發(fā)癥為10%左右[6]嚴重者可因腦動脈閉塞、腦組織缺血死亡,因此術后適當增加血容量,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語言及四肢活動情況,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
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是一門高新的介入技術,該技術創(chuàng)傷小、定位準確、療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嚴重的并發(fā)癥,這就要求護士對顱內動脈瘤栓塞術的治療和護理特點有足夠的了解,及早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早期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及時配合醫(yī)生搶救是護理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患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