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霞
家庭暴力是當今社會每個家庭都無法避免的問題,家庭暴力包括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jīng)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1]。狹義的家庭暴力指的是夫妻之間的上述行為和由此引發(fā)的后果,大多數(shù)情況下,主要以夫妻之間的家庭暴力為主。家庭暴力是現(xiàn)代社會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困擾著很多人實現(xiàn)人人平等和男女自由平等的權利,阻礙了人類文明的進步[2]。家庭暴力不但侵害被害人的身心健康,還導致因此而產(chǎn)生的民刑事案件日益增加。
家庭暴力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家庭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和夫為天的男權觀念,有的是生活理念存在眾多分歧,分歧日益加深導致暴力,有的是因為男女在經(jīng)濟生活中地位不平等,加上受害方的隱忍心理,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
我國從古至今,講究的便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在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男性的先天勞力值優(yōu)于女性,加之戰(zhàn)亂不斷且傳宗接代等因素的影響,男性的地位日益增高;再后來,我國封建思想逐步形成,三綱五常思想日益定型,女性的地位愈加低下。從我國古代的律法就能清晰地看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大清律例》規(guī)定 :凡妻毆夫者,但毆即坐。杖一百,夫愿離者,聽;須夫自告乃坐。至折傷以上,各驗其傷之輕重,加凡斗傷三等;至篤疾者,絞;死者,斬;故殺者,凌遲處死。其夫毆妻,非折傷勿論;至折傷以上,減凡人二等。須妻自告乃坐[3]。即無論如何,妻子毆打丈夫,妻子就要受到刑罰,但丈夫可以因此而休妻;相反,丈夫如果毆打妻子,造成傷殘及以上才會受到刑罰,除此之外,法律不會對其處以刑罰。妻子毆打丈夫致其重傷及以上,就會被法律處以死刑,但是丈夫毆打妻子,只有將其毆打致死,才會被法律處以死刑。由此可看出,不論是道德習俗還是法律上,實際上都在無形中縱容丈夫毆打妻子。在中國,丈夫毆打妻子致死是司空見慣的事,人們不以為然。道德上認可,法律一般也不進行處罰。而妻子毆打丈夫等同于逆反,這在道德與法律都是絕對不允許的[4]。這種畸形的傳統(tǒng)觀念,是導致家庭暴力中男性多為施暴者的原因。
大多數(shù)婦女因為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以及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的束縛,都認為家庭暴力是自家私事,屬于他人不可干涉的“內(nèi)政”,認為施暴者施暴是因為自身做錯了事情或者施暴者在工作中不如意需要發(fā)泄,并且絕大多數(shù)婦女對于家庭的想法都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美無缺的家庭,要是因此離婚,孩子就不能有一個完好無損的家庭。殊不知,在家庭暴力氛圍中長大成人的孩子,比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更加自卑與易怒。女性的這些想法,愈加增長了對方的暴力因子,從而使自己的身心都受到不可磨滅的傷害。
在經(jīng)濟社會,招聘要求更多都會偏向于男性,男性抗壓能力較女性更強,能接受更高的工作強度;因此,大多數(shù)公司在男女條件相同情況下都會選擇男性。這就造成了女性在經(jīng)濟社會中的地位不斷下降。女性在結婚生子之后,重心都會轉(zhuǎn)移到家庭,導致女性對工作的興致不高。男女在經(jīng)濟社會的地位愈加不平等。女性經(jīng)濟地位低下,導致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沒有話語權,而對男性的家庭暴力行為逆來順受。
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這是我國反家庭暴力在立法上的依據(jù)[5]。同時,我國在民法、刑法、行政法都對家庭暴力進行了法律上的規(guī)制。如我國《婚姻法》第三條規(guī)定了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禁止包辦買賣和干涉婚姻自由,禁止重婚,家庭暴力。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因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受害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shù)萚6]。我國《刑法》通過對殺人罪、強奸罪、傷害罪、虐待罪等罪名的刑罰規(guī)定,對實行家庭暴力構成犯罪的人處以刑罰。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guī)定,對侵犯他人人身權利但尚不構成犯罪的行為,由公安機關予以拘留、罰款或警告。
我國家庭暴力問題一直持續(xù)不斷發(fā)生的原因是社會普遍對家庭暴力認識不全,我國在反家庭暴力法頒布之前,并沒有一部明確的法律來闡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而是散落在各個法律之中。反家庭暴力法出臺之后,能讓民眾更好地認識到家暴的危害性,積極杜絕家暴。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對家庭暴力作出解釋和說明,導致我國普遍認為家庭暴力是私事,沒有上升到社會和違法層面。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在第二章對預防家庭暴力作出明確規(guī)定,社會各機構、個人、單位和國家機關都要大力開展家庭暴力預防,使家庭暴力形成以預防為主,教育、矯治和懲處相結合的原則,更好地在源頭上減少家庭暴力的發(fā)生。
我國堅持罪行法定原則,反家庭暴力法對家庭暴力的定罪量刑的規(guī)定,都是依據(jù)刑法,但是我國刑法中并沒有明確對家庭暴力進行定罪,長期實施家庭暴力達到虐待的,可以按虐待罪起訴;暴力致使他人輕傷以上或者死亡的,可以以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起訴。但是,在實踐中,大多數(shù)的家庭暴力案件主要是因家庭暴力產(chǎn)生的離婚案件和侵犯人身權利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家庭暴力方法的多樣性、動機與內(nèi)容的復雜性,造就了家庭暴力后果的不確定性。定罪標準的不確定,也造成大多數(shù)人沒有將家庭暴力看作是違法犯罪的行為,而任意施加暴力。
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在判處刑罰上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只是載明家庭暴力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guī)定 :虐待家庭成員,情節(jié)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虐待罪必須要受害人本人主動提起訴訟。只有當家庭暴力致人重傷或死亡的,公安機關才會主動介入,通過司法機關制裁行為人。這種情況下,刑罰也會嚴厲得多,當家庭暴力達到了非常惡劣的程度,就已經(jīng)是犯罪行為了。除此之外,司法機關不會主動對家庭暴力行為進行懲罰。刑罰的輕重失衡,是我國反家庭暴力在立法上仍舊存在的一個缺陷。
我國反家庭暴力法中并無明確的處罰方法,更多的是如何預防和進行勸阻,對情節(jié)較輕的,不給予治安處罰,這使得我們在遇到家庭暴力事件,只是一味勸阻,不能從根源上防治家庭暴力。我國法律應該對家庭暴力案件發(fā)生后如何定罪量刑進行明確規(guī)定,可以從受害者的傷情鑒定等級入手,對于受傷越重、傷情等級越高的,對施暴者的懲罰力度、刑罰應當加重,對于多次施暴、屢教不改的,刑罰也應當加重。法官可以參考受害者的態(tài)度和所居住社區(qū)的街道、派出所的意見,在刑罰范圍內(nèi)自由裁量。要及時修訂和完善現(xiàn)行家庭暴力法律法規(guī),對不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和落后的家庭暴力法律法規(guī),適時修訂和完善,使之更具有操作性。明確家庭暴力的法律責任,特別要明確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的責任。群眾是發(fā)現(xiàn)家暴的第一人證,他們最有資格為家暴提出建議或發(fā)表評論。政府應建立民意網(wǎng)絡通道,使民意成為立法意見的一部分,使家暴在立法上更貼合群眾,更貼切實際。
公檢機關應當加大執(zhí)法力度,在遇到家庭暴力事件時,應及時制止,及時保護被害人,為被害人提供就醫(yī)、鑒定傷情等保障,并對受害人的證據(jù)進行保存,方便日后當事人起訴等。對負有反家庭暴力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的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等行為,依法給予處分;具有犯罪情節(jié)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同時,司法機關應當重視家庭暴力案件的受理,法院受理家庭暴力類的案件后,依職權進行調(diào)查收集證據(jù),避免發(fā)生當事人證據(jù)搜集困難的問題[7]。
許多受害者法律意識薄弱,容忍家庭暴力,但換來的是更多的家庭暴力。受害人自身應具備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尋求法律保護的能力,通過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學校等機構學習基礎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社會各機構應不斷開展各種預防家庭暴力的講座、開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的宣傳等。社會各機構都積極開展反家庭暴力的宣傳和講座,在很大程度上能預防和減少家庭暴力的發(fā)生。受害人也能在各種講座和宣傳的熏陶下,認識到家庭暴力的劣性,積極反對、反抗家庭暴力,用法律的手段保護好自己。
家庭暴力大多數(shù)都是發(fā)生在家里,屬于私人場所,發(fā)生家庭暴力后,受害者如果逃脫,大多無處可去,這時可以去各機構請求物質(zhì)庇護和場所收留。當人民法院對當事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實際危險后,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應當受理。建立健全的庇護和物質(zhì)幫助的場所,有助于減少二次家庭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我們還應優(yōu)化社會援助、機構和法院的援助,有助于家庭暴力受害者能夠及時向司法部門求助,得到解決方法,擺脫家庭暴力的影響。
預防和處理家庭暴力是一件極其艱巨的事情,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內(nèi)解決,我們要從法律角度、社會層面和受害人的自我保護等方面入手。讓公眾能夠正確認識到家庭暴力的社會危害性,積極反對家庭暴力,從源頭上防治甚至根除家庭暴力。發(fā)生家庭暴力后,我們要認識到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屬品,不能任由其處置。認為家暴是私事,家丑不可外揚的想法是錯誤的。家庭暴力個人是很難解決的,受害人應積極尋求社會的幫助[8]。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遠離家庭暴力,獲得幸福美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