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雯雯
在歷史的長河中,勤勞的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創(chuàng)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不僅有強大的物質文明,還有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一般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特別是那些沒有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滲透的現(xiàn)象越來越明顯,而強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無疑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時代價值和社會價值。當然,要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不僅需要在傳承人和傳承載體方面持續(xù)發(fā)力,還需要我國依據(jù)現(xiàn)實情況積極拓展傳承途徑。本文試圖就上述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離不開人的參與,不僅需要特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者的參與,還需要關心、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公眾的參與。因此,以節(jié)慶旅游為中心,引導社會公眾參與、體驗和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節(jié)日慶典的作用不容忽視。利用節(jié)日慶典傳承文化也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傳承方式。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通過人們世代相傳,已經延續(xù)了相當長的時間,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載體的傳承已經積淀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血液里。因此,在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遇到的諸多困難時,我們要積極利用好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通過節(jié)日慶典和節(jié)日體驗,使人們深刻認識其背后承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產。
當然,在利用民俗節(jié)慶活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必須要重視其社會功能[1]。例如,在當前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個別地方在民俗節(jié)日慶典活動中引入了許多商業(yè)化的活動,目的是吸引旅游者、刺激其消費,民俗節(jié)日在這種活動中成了“唱經濟戲”的“臺子”。雖然民俗節(jié)日的傳統(tǒng)內容并沒有改變,但是其引導社會公眾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則基本喪失。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潛藏于民間。在通過節(jié)日慶典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要充分調動民間的力量。政府需要為節(jié)日慶典活動的舉辦提供條件、營造氛圍,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旅游活動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尤其如此。目前,借助旅游活動進行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主要是讓人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切身體驗民俗節(jié)慶活動、民俗體驗活動等。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能更大范圍地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們參與其中。同時,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yè)本身也有密切聯(lián)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原創(chuàng)性和稀缺性特征日益成為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的優(yōu)質旅游資源,并引起人們借助旅游業(y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刻思考。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適合進行旅游開發(fā),各級地方政府要做好甄別。有旅游開發(fā)潛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在實施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f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受損害的基礎上產生必要的市場價值,通過經濟手段促進其傳承和發(fā)展。
教育是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學校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途徑[2]。我國作為文化大國,各級政府一直十分重視通過學校教育進行非物質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文化觀念發(fā)生了變化,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有所下降,而且多數(shù)年輕人也不愿意投身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事業(yè)中來,因此,缺乏傳承人就成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領域的重大問題?;谏鲜隹紤],國際和國內的專家學者紛紛將目光轉向學校的教學活動。各級各類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領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學校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傳承途徑,也是民族文化整合發(fā)展的重要過程,但這兩方面的重要作用卻一直被忽視。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各級各類教育體系中鮮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內容,更談不上完善的教育體系。
因此,人們必須要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構建起適合我國學校教育現(xiàn)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教育傳承的教育體系。例如,在我國中小學實施三級課程體系的背景下,各地可以通過將當?shù)氐姆俏镔|文化遺產編進本地的鄉(xiāng)土教材,同時通過第二課堂、課外調查等有效手段,促進傳承活動的深入開展。目前,世界上已經有28個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達成共識,這些國家未來將會把學校教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傳承人的努力和支持。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文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缺乏傳承人的尷尬境遇。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要積極促進傳承人進入校園,通過言傳身教,促進校園傳承當?shù)氐姆俏镔|文化遺產。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存在于民間,并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傳承。由于傳承方式上的局限性,許多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遷而消亡,因此,傳承人走進校園不僅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尋求潛在的接受者,同時可以將其融入學校教育,從而借助學校教育使其得到有效地傳承。例如,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曾積極邀請傳承人進校園,促進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保護,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有關研究機構、廣大學者以及有關人士的介紹、宣傳與評論的作用不容忽視。這一系列舉措有助于在全社會塑造重視、尊重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生態(tài)[3]。
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國務院辦公廳適時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指出,要增強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通過大力宣傳,不斷提升社會公眾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新聞媒體要營造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文化環(huán)境,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充分發(fā)揮自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輿論導向作用。
國家日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學術界也積極參與到這一工作中來。一方面,廣大學者通過對這項工程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深入研究,努力構建具有指導價值的理論體系,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政策建議。另一方面,政府要組織好相關單位和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因此,在學術層面上,廣大學者要不斷加快相關理論研究,特別是要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研究方法的綜合以及學科融合,不斷實現(xiàn)在研究思路方面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是每個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要實現(xiàn)保護和傳承的目標,不僅需要廣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各個層面的大力支持。通過構建比較完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那些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最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永葆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