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魚鵬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佛教從漢末傳入我國,受中國儒道思想、歷代統(tǒng)治階級政策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佛教藝術逐漸漢化,并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相融合,逐步走向適應中國審美思想與人文情懷的本土佛教藝術發(fā)展之路。
高平鐵佛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區(qū)東南5公里的米西村。鐵佛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尚不確切,據(jù)正殿青石門墩上所刻的題記“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十三日鑄造鐵佛,修鐵佛寺殿”,得知正殿建于金代,經過多次修復,至今尚保留有金代的鑄造手法。鐵佛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南殿、鐵佛殿、東西配殿、廂房等,構成了四合院的布局。2016年關于“華彩之塑”的展覽中首次以圖片形式面向社會展出鐵佛寺彩塑造像真容,高平市政府于2017年對鐵佛寺進行了維修保護。
鐵佛寺釋迦牟尼佛居于殿內中央,趺坐于高高的須彌座上,背光有懸塑,金碧輝煌,制作工藝精湛,精美絕倫。文殊、普賢菩薩站立于佛像兩旁的蓮花寶座上,可惜的是頭部遺失,佛背后的觀音菩薩也只剩少許殘身,損毀嚴重。大殿的東、西兩側對稱塑有二十四諸天像,從右到左依次是崇寧天、廣目天王、閻羅天、散脂大將、功德天、羅剎天、鬼字母、韋陀天、日天、多聞天王、摩利支天、帝釋天、大梵天、辯才天、持國天王、月天、密跡金剛、紫薇大帝、摩旈首天、菩提樹神、將軍天、龍王、增長天王、昭惠天。文官像、將軍像、金剛像以及六臂像等間接擺放,這些塑像都比真人高大,位置擺放密而有序是造像突出的特點,人物驚愕怪誕的個性表情,突出的眼珠、頭發(fā)倒豎以及腳趾抓地等特征表現(xiàn)突出,造型生動傳神,氣勢恢宏[1]。
藝術的發(fā)展無法脫離時代人文思想、文化浪潮、地域文明習俗以及審美對其產生的影響與澆灌,也受到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高平鐵佛寺彩塑造像藝術也一樣,受到唐宋以來民間藝術影響,本土化特征明顯,諸天造像衣著有著典型的明代官員和將軍的特征。
生活就是美的本質①。長治、晉城一帶,古稱“上黨”,是我國鐵制品生產中心,且晉城地區(qū)盛產煤礦,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該地區(qū)鑄鐵工藝極為發(fā)達。
當?shù)夭仕芩囆g家正是對鐵質材料進行充分利用,拓展了傳統(tǒng)彩塑造像以木架結構為主的思路,打造出奇特且精巧絕倫的鐵佛寺造像。
鐵佛寺二十四諸天彩塑造像龐大、緊湊、繁縟,甚至有些擁擠不堪,其原因正如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張偉教授所說:“材料決定造型”。中國傳統(tǒng)彩塑一般都以木架為骨、泥草為胎,細節(jié)處多用小木條,而鐵佛寺卻在原有木頭骨架基礎上大量使用了鐵絲、鐵線塑造佛像,豐富細節(jié)造型[2]。鐵絲與木條相比,其材質優(yōu)勢突出,鐵絲具有柔韌性,剛柔相濟,可彎、曲、折、疊加,方便彩塑藝術家塑造形體,同時材料易獲取,為高平鐵佛寺造像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高平鐵佛寺彩塑藝術家對鐵材料的拓展應用,創(chuàng)造性的呈現(xiàn)出區(qū)別于同時代彩塑造像的特點。多聞天王、持國天王等形象異常威武張揚,飄起的衣帶,華麗裝飾的頭冠與鎧甲等特點展現(xiàn)出其個性化特征,彩塑藝術家給予了造像盡可能豐富華麗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功德天、鬼子母穿著雖不像天王那般華麗,但衣褶繁密、頭冠裝飾復雜。
這些特征,既是對明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造像者對鐵絲性能的把握與使用,豐富了彩塑造像,使其不再單一而僵硬,顯得形象生動,層次感、空間感豐富,堪稱明代彩塑驚世之作。
藝術的繼承并不是停留在口頭的表達,也不是對以往藝術的模仿,而是對傳統(tǒng)藝術精華的融合吸收與應用,更是結合時代當下人文關懷的再創(chuàng)造。因此,印度佛教藝術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不只是簡單的服飾等形式化的變化,而是在于中國大眾審美情感和精神寄托等更為深層次的本土化。
到唐代,佛教雕塑藝術本土化走向成熟,龍門奉先寺大盧舍那佛像是佛教藝術本土化成熟的典型作品。此后,中國藝術又走向民間化,佛教藝術同樣不可幸免,寺觀造像逐步增多?!案鶕?jù)《造像度量經》所稱,如果造像不合規(guī)格,既是對佛的大不敬,不但不能增福反而會獲罪。因此這類造像使雕塑家個性的發(fā)揮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雹谝虼耍咂借F佛寺造像也不可避免的遵循一定的佛教程式化內容。
人的心靈感覺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意味的形式”,是機器造不出來的③。但是,人類的智慧能賦予冰冷的機器以某種形式的美感?!耙磺兴囆g問題(以及可能與藝術有關的任何問題)都必須涉及特殊的感情,然而,這種感情從本質上說來不是非物質的,我雖然無絕對把握,也敢斷定:這兩個方面,即感情和形式,實質上是同一的?!保巳R夫·貝爾《藝術》)
高平鐵佛寺密跡金剛、將軍天、增長天王等二十四諸天骨架中大量使用了鐵絲材料輔助支撐起骨架,通過豐富的形式感將每一個佛像人物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形式豐富、感情充沛,達到了形式與情感的完美結合。因此,我國彩塑造像在中國化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的佛教程式化內容的影響,但并沒有影響到佛教造像中國化進程,展現(xiàn)出了不同地區(qū)各具時代特色的風貌,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藝術家的審美形式與情感的較好融合。
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線”的應用是區(qū)別于西方藝術的一大特色,線不僅具有藝術造“型”的特色,更是藝術家情感表達和藝術生命力體現(xiàn)不可欠缺的要素之一。吳道子被尊稱為“畫圣”,其線描被稱為“莼菜條”,有“吳帶當風”之稱,在其宗教題材繪畫方面表現(xiàn)突出。最具典型的宗教畫《八十七神仙卷》,張大千曾對此評價“非唐人不可為”[3]。鐵佛寺造像線條多而繁縟,但流暢自然而奔放,極具力量,味道十足,實有吳道子線之韻味與力道。如高平鐵佛寺二十四諸天散脂大將比人高大、兩眼圓瞪向上看、嘴巴大咧、頭發(fā)直豎、滿目猙獰、身穿鎧甲,左手拿一斧頭,一副兇神惡煞,富有正義的大將軍形象,給人以極強威懾力。其如此極具特征的表現(xiàn),源于線條緊密、流暢、奔放而夸張的特點,把散脂大將惟妙惟肖、真實可愛的一面塑造的動人心弦,正體現(xiàn)了白描“以線造型”的方法在彩塑中的應用,即以線造像。
高平鐵佛寺彩塑造像是對明代宮廷官員的真實寫照,而“材料決定造型”的實現(xiàn)離不開當時彩塑藝術家在傳統(tǒng)思維模式下的拓展、發(fā)散與創(chuàng)造。當下,我們要重視科技力量,賦予新材料以人文情感,發(fā)揮新材料的優(yōu)質特性,創(chuàng)造出符合時代審美的彩塑藝術以及其他各門類藝術。同時,要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體現(xiàn)中國審美情懷,不斷挖掘傳統(tǒng)書畫理論思想,以線造型,以線造像(象),重視形式與情感的相互聯(lián)系。
【注釋】
①(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著,繆靈珠譯:《美學論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②孫振華《中國雕塑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年。
③高原著《我審美 我存在》,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