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chuàng):劉群 余鳴秋 劉云鳳 趙陽
聽眾朋友,萬里長江第一條越江隧道今天在武漢建成通車,從而開啟了長江地下過江的歷史,使國人近百年的夢想成真!
上午10點15分,省長李鴻忠在長江隧道江南入口處舉行的通車儀式上宣布:
(出李鴻忠音響)
武漢長江隧道通車!
(鞭炮、鑼鼓聲壓混)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他撰寫的《實業(yè)計劃》中提出了在武漢修建長江隧道的構想。上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還曾經邀請美國專家到武漢考察長江隧道的選址,這個計劃后來因為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而擱淺。1979年,武漢重提這一構想并列入國家重點項目。
歷時四年建成的武漢長江隧道、投資二十多億元,全長3630米,為雙洞雙向四車道,設計流量為每天通過五萬六千臺機動車。這條隧道連同武漢已經建成的六座長江大橋,使武漢的過江交通變成了立體交通網絡。武漢市市長阮成發(fā):
(出阮成發(fā)錄音)
五十一年前,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天塹變通途。今天,萬里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建成,百年夢想成真,(隧道通車)對于緩解我市過江交通的壓力,加快武漢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提升城市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車儀式后,記者隨著六輛敲鑼打鼓披紅掛彩的花車,從江南隧道入口出發(fā)駛向江北。車隊沿著平坦而舒緩的坡路進入隧道,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隧道里柔和的橘紅色燈光,各種醒目的標志牌讓人們清楚地知道哪里是逃生通道、哪里有消防設施。隧道兩頭出口處矗立的巨大的自動化鋼閘門,可以確保緊急情況下城市的安全。
長江隧道聯合體指揮長萬姜林介紹說,武漢長江隧道的安全逃生和通風排氣系統(tǒng)都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這些先進技術可以保證長江隧道安全使用一百年。隧道和江底之間距離最近的地方雖然只有三米,卻能夠承受長江三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巨大壓力,抗震等級超過汶川大地震震級。
(出萬姜林錄音)
在中央控制室可以看到隧道每一個角落,沒有盲區(qū)。逃生通道可以自動控制,還可以手動(控制),就跟提(機動)車行李箱后蓋一樣,非常輕松,只要進入了逃生廊道都可以確保安全。
車隊不到五分鐘就穿過了隧道。隧道江北出口就是繁華的漢口大智路。大智路兩旁和附近的天橋上,擠滿了趕來觀看隧道通車盛況的市民。市民章紅用照相機不斷拍下隧道通車的情景。她的父親章勇先是武漢建國后第一批特等勞動模范,今年八月份因病去世。章紅告訴我們,她要把這些照片放在父親的遺像前。
(出章紅錄音)
我爸爸也是很愛這個城市的,老武漢嘛!哪里通車了、哪個橋做好了(他)都要去玩一下,去看一下。很遺憾,爸爸沒看到這個(隧道)。
車牌為鄂AY7211的出租車成為通過隧道的第一輛社會車輛。的姐趙麗:
(出趙麗錄音)
我的心情特別激動,特別激動呀!感覺蠻好!
坐在趙麗車上的一位老年乘客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出采訪錄音)
乘客:我76歲,從東西湖新溝鎮(zhèn)(來),(早上)五點起床趕車子趕來的。
記者:就是想見證一下這個成就?
乘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