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曉霞
【摘要】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兩者的有效結合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但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把閱讀和寫作分開教學,使得本來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兩塊內容風馬牛不相及,影響語文教學的綜合發(fā)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倡導語文教學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讓讀寫并蒂開花,并結出累累碩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寫結合? 讀寫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101-02
一、以讀促寫。
選入語文教材的課文每一篇都是名篇佳作,無論在思想內涵上還是藝術表達上,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值得教師帶領學生認真閱讀、細細品味,并抓住其突出的特點,組織學生仿寫,仿寫詞語、句子、結構等,在仿寫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部編版三年級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為例,這節(jié)課的主要結構特點是首尾呼應,第一段寫到“那里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這與最后一段的“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遙相呼應,讓我們讀起來一氣呵成。圍繞這一結構特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從語言、結構等方面感受課文的寫作特點,如自由讀、小組讀、同桌讀、范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從感官到內心體會西沙群島的景色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在熟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首尾呼應”的結構特色,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練筆。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學生根據(jù)自己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從不同的生活角度出發(fā),寫出了景色各異、內容充實的小短文。如有的學生寫的是的《公園的一角》,小作者仿照課文的寫作手法,第一段寫到“那里一年四季景色宜人,令人流連忘返”,中間分別寫了公園一年四季的景色特點,最后用一句話“公園就是這么美麗,我愛公園,更愛家鄉(xiāng)”呼應第一段,點明主題。讓人讀后拍案叫絕,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寫作能力。
除了模仿文章的結構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模仿句子的寫作特色,像在本課中還有很多好詞佳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摘抄下來,并仿寫句子,在實際的應用中加深對詞語、句子的理解,發(fā)揚學生的個性。
二、以寫激讀。
很多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不能領會閱讀的宗旨。因此,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感受閱讀的樂趣,教師可以寫作為突破口,以寫激讀,從而達到讀寫結合的教學目的。
例如,教學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作文《我來編童話》時,教師先讓學生把自己看過的童話講出來,學生已經(jīng)早積累了豐富的童話經(jīng)驗,腦海中儲存著很多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因此,教師這一活動為他們提供一個相互傾吐的平臺,學生對這一話題非常感興趣,只見他們熱烈的討論著。接著,教師可以讓幾名講的比較好的學生上臺講述,學生一個個興奮表情溢于言表。最后,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看過的童話故事很多,故事中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也被書中的故事感動過、激勵過。這次的作文就是讓同學們編寫一個童話?!苯處熃o了學生一周的時間讓他們閱讀童話故事,積累素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讀了《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等課外書籍,在廣泛的閱讀中,他們充分體會到閱讀的魅力,閱讀為他們打開了另一個全新的世界,讓他們獲得精神的愉悅發(fā)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閱讀,養(yǎng)成閱讀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三、讀寫結合。
在作文教學中,為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可以讓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去觀察、發(fā)現(xiàn),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并通過閱讀相關的教材課文,掌握寫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運用課文的寫作技巧把寫作素材有效的整理、糅合在一起,提高寫作技巧,體現(xiàn)讀寫結合運用價值。
如在寫作三年級第六單元“這兒真美”時,教師先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選材,學生根據(jù)不同的生活體驗,選擇不同的材料。有的選擇果園、有的選擇田野、還有的選擇校園……。接著,教師讓學生再次閱讀本單元的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結合他們的寫作特點,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描寫,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空間順序、《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時間順序等,并且在寫作中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動。這樣通過讀寫教學的完美結合,學生寫出了一篇篇文從字順、層次清晰的作文,大大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持續(xù)、漸進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認識讀寫結合重要性的基礎上,堅持讀寫教學,從而切實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慶華.語文課堂讀寫結合教學的問題分析與教學策略探討[J]. 漢字文化.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