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喆?杜貴峰?吳志強
摘 要:本文作者從林業(yè)生產(chǎn)實踐出發(fā),給出了油松造林相關技術,對推進本地區(qū)林業(yè)的持續(xù)、快速、健康、和諧發(fā)展有一定積極意義。
關鍵詞:油松;造林;技術
一、造林地選擇
油松主要在其自然分布范圍內(nèi)的山地造林,分布區(qū)外因有其他適生的松樹,故一般來說引種油松的必要性不大。擴大油松栽培范圍主要是干旱沙地和黃土高原溝壑地,在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沙地上發(fā)展油松則很有前途。
油松造林,要重視選擇適宜的地形部位。在較干旱的低山丘陵及西北黃土地區(qū),土壤水分是油松成活、生長的重要因子,因此,一般只能在陰坡、半陰坡造林。為培育油松大徑級用材林,應選擇土壤深厚肥沃、排水通氣良好的造林地。而在一般情況下,往往把油松安排在相對瘠薄的造林地上。
二、細致整地
油松造林的整地方法主要取決于造林地條件。常用的方法有:
1.水平條(水平階)整地
石質(zhì)山區(qū)多采用,規(guī)格一般長3米左右,寬50厘米,深30厘米,埂高15—20厘米,呈品字形沿山坡等高線交錯排列,條與條間的邊緣距離為1米,上下邊距為1-1.5米,要求埂牢,土松,草根、石塊揀盡。
2.魚鱗坑整地
三北山區(qū)油松造林,一般采用魚鱗坑整地,長1—1.2米,寬60—70厘米,深30—40厘米,每坑栽2叢。
3.水平溝整地
黃土高原地區(qū)多采用,一般規(guī)格長3—4米,上口寬70—80厘米,下底寬50—60厘米,深40—60厘米。挖法和水平條相同。每溝內(nèi)栽4—6叢。
4.反坡梯田整地
黃土丘陵干旱地區(qū)。即在山坡上沿等高線自上而下,里切外墊,將生土石塊筑沿,修成里低外高的梯田,使田面形成10—20度的反坡,保持30—50厘米的活土層,寬度1.2—2米,上下兩個反坡梯田保留0.3—1.0米的間隔。
5.帶狀整地
在已固定的平沙地上栽油松,應盡量應用機械化半機械化的全面整地;容易風蝕,存在重新起沙的威脅時,則用帶狀整地,帶寬不等,因地制宜,一般1—3米,帶向與主風向垂直,帶間留1—2米寬的原生植被作保護帶。在沙梁地可沿水平等高帶進行整地。在半流動沙地上要先栽沙蒿、沙柳等固沙先鋒草種、樹種、然后在其行間再栽油松。
三、密度適宜
油松幼年時生長較慢,干形不夠端直,側枝又較粗壯,再加上造林地的立地條件一般較差,所以要適當密植,油松造林多采用叢植(2—5株一叢)在近山,低山接近居民點地方,群眾對薪柴及小徑級用材有迫切要求,造林密度可大些,每畝440—666株(株行距1×1米,0.7×1.5米或1×1.5米)。在中山地帶深厚土壤上培育大、中徑級用材林時,造林密度可小些,每畝240—440株。密度過小,則難于郁閉成林或難于培育通直良材。
四、混交造林
1.油松與灌木行間混交
可采用的灌木有紫穗槐、胡枝子、沙棘等。混交林下土壤腐殖質(zhì)增多,根系發(fā)育良好,保持水土效益增強,且早得收益。據(jù)試驗,油松紫穗槐混交林下土壤滲水速度比純林下快5倍。油松灌木混交林適于在比較瘠薄的水土流失地上營造,要防止灌木生長過旺而壓抑油松生長,因此行距應保持在1.2米以上,必要時對灌木進行平茬。15年生后,喜光灌木在油松林逐漸消失,為油松生長讓出了空間;中齡林(25—30年)后,只要有種源,灌木層在油松林下都能夠恢復起來。
2.油松與闊葉伴生樹種作行間或帶狀混交
可用的樹種有椴樹、花曲柳、山杏等。這種混交林能更好地起到改良土壤及防火、防蟲作用,但這種關系較難于調(diào)節(jié)。大多數(shù)闊葉樹種初期生長比油松快。為保證油松在混交林中優(yōu)勢,油松帶應在3行以上,油松與闊葉樹種的行應在1.5米以上。另外,這類混交林對造林地條件要求高,只有為它選用較好的造林地才能發(fā)揮其優(yōu)越性。
3.油松與橡櫟作帶狀或塊狀混交
橡櫟類樹種中按不同立地條件可分別用蒙古櫟、遼東櫟等。松櫟混交林在自然分布較普遍,優(yōu)點也較多。但這兩個樹種同屬陽性第一林層樹種,要保證它們同時成長起來,必須采用帶狀或塊狀混交方法。一般在5年生以前油松生長快于櫟類,此時林分尚未郁閉,問題不大;5年以后櫟類生長又快于油松,要善于調(diào)節(jié)處理。
4.油松與其他針葉樹種混交
在低山地區(qū),油松與側柏混交效果較好,可提高林分穩(wěn)定性,減少病蟲害。油松側方遮蔭,對側柏生長有力。在中山地帶或偏北地區(qū)油松可與落葉松作帶狀混交。
五、造林方法
1.植苗造林
油松植苗通常選用頂芽飽滿、根系發(fā)達、葉色濃綠、高徑規(guī)格符合標準,沒有病蟲害的1—2年生播種苗。春、秋造林用2年生苗把握較大,但用1年生苗只要措施得當,也能取得良好效果。雨季造林則常用1.5年生苗(或2.5年生山地苗)。
油松春季造林應用較廣,一般情況都能使用。春季植苗要掌握適時偏早原則,雨季造林要掌握好雨情,一般在雨季前期,透雨后的連陰天栽植。最好不晚于7月下旬,這樣可利用根系生長的第二次高峰,加速愈合再生,有利成活。雨季晴天造林(用帶土坨的苗)應在早晨、傍晚時間栽植,連晴三天后即應暫停,待再次降雨后繼續(xù)栽植。秋季造林時間長,在闊葉樹落葉后到土壤解凍前均可,但有些地區(qū)要防止新栽苗越冬受寒風侵襲而干枯,最好在栽后入冬前采用覆土防“寒”措施,把油松苗地上部分用土蓋嚴,來春土壤解凍后將防寒土扒開,結合進行第一次松土撫育。高寒山區(qū)有凍拔害的地方不宜采用秋季造林。
作者簡介:董明喆(1988-)男,黑龍江哈爾濱呼蘭籍,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規(guī)劃設計、工程施工管理與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