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玲
(青島濱海學院,山東青島 266555)
人類的跨文化交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 多年前,但是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日本的跨文化交際研究是1970年在大阪舉辦的萬博會為契機,進入了啟蒙階段。當時外國人對日本社會的高速經(jīng)濟增長,日本企業(yè)的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以及日本的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但日本的跨文化交際快速發(fā)展是在80年代之后,特別是在日本經(jīng)濟進入泡沫階段之后,日本的經(jīng)濟及文化受到了來自各國不同人士的質(zhì)疑。由于日本的“歸國子女”的教育問題等,日本重點在教育和商業(yè)方面展開了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并在全日本各個大學、??拼髮W也開設(shè)了相關(guān)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課程。與此同時,還出版了相關(guān)的書籍和論文。
在我國, 將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缥幕浑H指具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胡文仲2005:5)[1]。在30 多年的跨文化交際研究歷程中,跨文化交際能力一直是外語界和對外漢語界所關(guān)注的重點。跨文化交際能力指在一個具體的交際語境中,交際者雙方認知彼此的多種文化身份,有效地協(xié)商文化含義并得體地施展有效交際行為的能力。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際能力” 的定義指的是“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zhì)”(陳俊森、樊藏藏1998)[2],在這個定義中,“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涵蓋交際的“有效性”和“得體性”這兩項評判標準;“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zhì)”中,“能力”是一個外顯性指標,即跨文化交際的“器”,“素質(zhì)”是一個內(nèi)隱性指標,即跨文化交際的“道”。
國內(nèi)學者圍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主要側(cè)重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從理論的角度論述了外語教育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我國學者已發(fā)表跨文化交際學研究論文近300 余篇,專著20 余部,初步形成了一套跨文化交際學研究體系。王秀文在《日本語言與跨文化交際》一書中也提到,當今國際交往中,單憑語言能力并不足以彌補文化隔閡,你要講一種語言,就必須理解創(chuàng)造那種語言的人民的思想方法和價值觀念[3]。第二,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外語教育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者們從文化教學大綱制定、教學內(nèi)容、教材編寫、課程設(shè)置、教學方法、評估方法等層面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了探討和研究。該文擬“以和為貴”文化為切入點,探討日本“和”文化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自古以來“以和為貴”的精神成為一種日本社會的約束力。如果有人敢于打破這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就會遭到其他人員的排擠、冷落,被視為不通風俗人情。日本人在日本江戶時代就有“村八分” 的說法。也就是說,對一些在村里莫不守規(guī)的個人或家庭,村里的其他人會除了發(fā)生火災(zāi)或喪事兩項進行協(xié)助外,其他事情都會與其斷絕交往,不相往來。比如,在村中有人進行了盜竊、斗毆或在一些集體活動中偷懶,或不遵守村里規(guī)定的人,人們就會視為該人已經(jīng)擾亂了村里的共同秩序,從而除了上述的兩項事情外與其斷絕交往。日本古代的“村八分”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今的日本社會也較為常見。比如,在公交車、車站、醫(yī)院等一些公共場所很少有人大聲喧嘩,甚至使用手機。如果有人不遵守規(guī)定,則會招來別人嫌棄的目光。
日本文化這種“以和為貴” 的精神也可以說是受“稲作文化”的影響。眾所周知,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以種稻為生,把稻米作為主食。眾所周知,在農(nóng)業(yè)不發(fā)達的古代種植水稻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比如說,種植水稻需要育苗、筑堤、灌溉、收割等一系列的事情要做。這是一件費力又勞心的工作。繁雜的工作別說一個人,甚至是一家一戶都難以完成,常常因為灌溉的問題而打架,尤其是在干旱的時候,鄰舍之間、村落之間都是因為水的問題而發(fā)生吵架現(xiàn)象。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意識到團結(jié)一致才能夠戰(zhàn)勝自然,生存下去。這就產(chǎn)生了“村莊共同體”。任何事情大家互相幫助,互相協(xié)作,才能夠抵御惡劣的天氣,使得農(nóng)耕生產(chǎn)得以順利進行。這種精神在當今社會體現(xiàn)為“集團意識”。人們明白,只有通過村莊共同體才能完成任何一項工作。實際上就是全村人形成了一股力量和團結(jié)精神。這就是“和”的基本含義。鈴木大拙在「東洋の考え方」里面提到過「忠君愛國のいいところは個人を犠牲にしても全體のために盡くそうとするところにある」[4](所謂忠君愛國就是即使要犧牲個人利益也要效忠于集體。)其實這與古代的“村莊共同體”精神是一致的。這種精神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的日本社會,并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人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齊心、要和氣、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才能干好一件事。即使在語言表現(xiàn)和詞匯的運用上也都遵從“和”的精神。這種“以和為貴”的觀念植于日本人的心中。所以,就不難理解日本人說話出現(xiàn)那么多寒暄語,說話那么委婉。這種“以和為貴”的觀念在日本一代代傳承下去,直到當今的日本社會。
“以和為貴”的觀念體現(xiàn)在另一個方面,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約束力。即使是在現(xiàn)代社會里在日語表達中日本人也不敢破壞這種約束力。日本人很怕被大家所嫌棄,處處都要遵守“和”的精神。因此,也就有了從孩提時期開始,父母或?qū)W校的老師就會教育他們要老實聽話、學會尊重別人、盡量考慮別人的感受,以及要自覺遵守各種規(guī)矩等等。比如“沈黙は金”“以心伝心”“空気を読め”“察し”等都是告誡人們不要亂說話,要學會察言觀色、體諒別人。不僅如此,各種媒體的宣傳力量也不容忽視。例如,日本的動漫、漫畫以及電視劇的故事情節(jié)很少有描寫某個英雄個人奮斗事跡的。就算是有英雄人物,也大都是以大家的共同努力為前提而取得成功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故事的主人公少女千尋,在搬家時,由于父親開車走錯路,來到了一個非人類居住的神奇世界并被湯婆婆控制,被迫改了名字為“小千”。雖歷經(jīng)了各種艱辛,最終在白龍以及眾人的幫助下,找回了屬于自己的名字并與父母團聚。正是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以及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日本人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了較強的集體意識。日本人之所以能在二戰(zhàn)后的廢墟中迅速恢復經(jīng)濟發(fā)展,一躍成為世界經(jīng)濟大國,可以說這和日本這種強烈的“和”的精神不無關(guān)系。
日本這個國家四面環(huán)海,是一個使用單一語言的單一民族。在進入近代之前,國民主要以村落為共同生活體,種植稻米,形成了日本固有的“稻作文化”。因為島內(nèi)氣候變化多端,且自然災(zāi)害較多,加上古代科學技術(shù)落后,生活物資匱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人們往往需要相互依賴生存,逐漸形成了較強的集團主義觀念,即以“和”為貴的精神。與歐美等西方國家人相比日本人更加重視禮節(jié),在言行上更加謙虛謹慎,不愛自我展示。為了保持這種和諧的氣氛,在集團生活中,日本每個人都會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勤奮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甚至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定。日本人的這種集體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具體體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日本人有嚴格的時間觀念,與人見面時要嚴格遵守時間。在日本人眼中不遵守約定,任何遲到的理由都是所謂的辯解。因此,日本人約定與人見面時,基本上都是提前2~3min 到場。如果是因為堵車等原因遲到,與約定的人見面后,首先不是自我辯解,如“ああ、電車が遅れたせいで遅刻しました?!保ㄒ驗榛疖囃睃c,所以才遲到了。)而是向?qū)Ψ降狼浮挨郡护筏蓼筏啤⒈井敜松辘吩Uございません?!保ㄗ屇玫龋媸鞘智?。)如果對方不問你原因,自己則無論如何也不會為自己辯解的。由此可見,從日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以“以和為貴”的精神。
(1)“以和為貴”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為了保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寒暄是不可或缺的。日本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不同身份的人物面前寒暄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寒暄就是鞠躬。如果是遇到熟人或關(guān)系比較親密的人輕輕鞠一個躬就可以。但是遇到上司或前輩等就要深深地鞠躬,對鞠躬的姿勢、身體的傾斜角度、目光的著落點、臉部表情等都有要求。通過鞠躬可以看出對對方的尊重程度,上下關(guān)系等。相反,如果鞠躬的姿勢、 目光等不對則不僅起不到尊敬對方的意思,還可能被對方誤認為對自己有敵意。除了寒暄外,日本人在表達謝意或謝罪時都有鞠躬的習慣。日本這種鞠躬文化不僅圓滑了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而且也反映了日本人的自我謙虛意識和自身的修養(yǎng)程度,體現(xiàn)了“以和為貴”的精神。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把這些文化傳授給學生,使他們了解到日本人鞠躬文化的含義,以及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
另外,日本有“中元”和“歲末”送禮的習俗,即“贈答習慣”。在這兩個節(jié)日里,日本的家庭主婦忙于購買禮品,送給平時照顧自己的人。這時,各大商場都擺出供人們購買的禮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一個重視人情的社會,重視人和人之間的來往和交流,這也體現(xiàn)了“以和為貴”的精神,體現(xiàn)出了“來而不往非禮也”的文化。
“以和為貴”的理念還提現(xiàn)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日本人在與人交流時,為了不傷和氣而經(jīng)常采用曖昧表述、迂回表述、省略表達等表達方式。這些語言表達方式具體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比如,“相槌”(隨聲附和語)中有“そうですね”(是?。ⅰ挨胜毪郅伞保ㄔ瓉砣绱耍?、“うん、うん”(嗯,嗯)、“はい”(好的)、“まあ~ね”(嗯,這樣?。┑鹊取V档米⒁獾氖侨照Z中的“はい”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是”“是的”“好的”的意思。同時,也有“我贊成你的意見”的意思。但有時日本人口中的“はい”未必就是“我贊成你的意見”的意思,有時僅僅表達“我在聽”的意思。我們在學習日語的同時,一定要弄清日本人口中的“はい”的真正含義,以防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日本人之所以會在與對方交流的過程中不停地使用“はい”等附和語。一是在向?qū)Ψ奖硎疚以诼犇愕脑?,鼓勵對方繼續(xù)說下去。二是體現(xiàn)了日本人“以和為貴”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日本人即使對你的話語持有不同意見,也不會打斷你的話語,當場反駁你。除此之外,日本人也經(jīng)常在各種場合使用“すみません”(對不起)。比如,在飯店招呼服務(wù)員或商場和店員打招呼時,也都會說一句“すみません”??梢姡挨工撙蓼护蟆痹谌毡臼且痪渚哂袕V泛含義的詞,并不一定是向?qū)Ψ降狼傅囊馑?,相當于打招呼或我們中國人說的“借光”“借路”等意思。
(2)日本人謙卑含蓄的語言表達方式。在日常交際中,也可以處處看到這種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為他人著想的語言表達習慣。在送禮的時候語言表達也是很謙虛的。日本人在給別人送禮物時習慣說“つまらない物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不成敬意,請您收下吧。)”日本人在送給別人東西時,也總會說“○○がありますけど、よかったらもらってくれませんか。(我這里有個○○,如果你不介意的話能不能收下? )”日本人在宴請別人時,總是習慣說“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雖然沒做什么好吃的,請您吃吧。)”被招待的一方,除了現(xiàn)場道謝外,幾天后再見到主人時,還必須再客套一番,以表達對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謝之意。如:先日、大変ごちそうになって、本當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又比如,日本人在去別人家做客,面對主人的詢問“お茶にしますか。コーヒーにしますか。(你要喝茶,還是喝咖啡?)”,總習慣性地回答說“何でもけっこうですよ。(什么都可以,您隨便弄點就行。)”這是一個禮節(jié)性的答復,包含了客人不愿麻煩主人的同時也考慮到了主人的待客心情,想讓主人優(yōu)先決定的顧慮。通過以上的語言表達方式,可以看出日本人說話總是很謙虛、客氣。同時,也可以看出日本人說話都是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包含了對別人的尊重、不想麻煩別人、不想給別人增加額外的心理負擔等方面。
另外,在日語表達中主語往往會被省略,人們更習慣于把事物描述成自然現(xiàn)象。某人對朋友說自己下個月要舉行婚禮的表達方式,他會說“來月、結(jié)婚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而不是說“來月、結(jié)婚することにしました?!庇直热纾谀硞€國家因宗教或政治問題發(fā)動了內(nèi)亂,日本人會說“○○國で戦爭が起きましたよ?!?,而不說“○○國で戦爭を起こしましたよ。”。日本人習慣把一些事物的發(fā)生描述成自然現(xiàn)象,從而忽略事物發(fā)生的因果關(guān)系。另外,日語中的第一、二人稱的省略也值得注意。通過這樣的表達方式,來達到淡化自己的主張的目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或給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
以上的語言表達行為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說話、處理問題的。為了以免直接與對方發(fā)生沖突,日本人語言交流時采用“婉曲な表現(xiàn)”(委婉表現(xiàn))、“遠まわし表現(xiàn)”(迂回表現(xiàn))、“省略表現(xiàn)”(省略表現(xiàn))等。其目的是為了避免與對方發(fā)生直接沖突,以及與他人保持一團和氣。例如,下面的對話就反映了日本人的委婉表達。男士為中國人,女士為日本人。男士和女士經(jīng)別人介紹進行了一次相親。在結(jié)束時,男士問女士:
男士: 僕のことについてどう思っていますか。(你覺得我怎么樣??? )
女性:そうですね。もう一つですね。(嗯,感覺還差一點。)
男士:もう一つですか。それだったら僕の足りない所をはっきり言ってください。頑張りますから。
(還差一點嗎?那樣的話請你明確告訴我還差在什么地方,我會努力的。)
女性:……(……)
通過這段對話,女士的意思很顯然,覺得男士并不適合自己,是在委婉地拒絕了男士。但男士聽到女方說“もう一つ”(還差一點)的時候,覺得女方嫌棄自己某一方面不夠理想,自己再爭取的話,還是有成功的希望。顯然身為日本人的女方,雖然并不滿意對方,卻并沒有明確表達出來,而是采用了委婉的拒絕方式,這是為了不給對方造成傷害,傷了和氣。這體現(xiàn)了“以和為貴”的觀念。但是,身為中國人的男方明顯對日本的文化了解不夠多,造成了誤解,才說了上述那些話。
在日本京都有一句日語叫「京都のお茶漬け」(京都的茶水泡飯)。說的是客人去主人家做客,要回去的時候主人會挽留說「何もおへんけど、せめてお茶漬けでも」(家里雖然什么都沒有,但至少你吃個茶水泡飯再走吧。)如果這時客人順從主人的意思說「はあ、それでは」(啊,既然這樣的話(我就不客氣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里主人并沒有真心想留客人吃飯,它的真正涵義是「食事の時間になりましたので、帰ってください。」(到了吃飯的時間了,您請回吧。)如果客人沒有理解主人的話語的真正涵義而留下來的話,會給對方帶來極大的尷尬。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因文化差異而在交流中所產(chǎn)生誤會而出的笑話。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載體,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諸如日本人在與他人進行交際、談判時、在語言措辭上的特點的話,即能夠了解日本人在與人交談時往往會避開正面交鋒,站在對方的立場給予體恤、 關(guān)懷的這種“以和為貴” 的文化,就會避免很多誤會和沖突。另外,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日語語言基礎(chǔ)知識的傳授外,還要有意識地進行日本文化知識的傳授,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yǎng)他們是用日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只有在尊重對方的語言文化和習俗,才能夠使跨文化交際活動進行的更加順利、更加流暢,并能取得交際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