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靖
(西安美術(shù)學院,西安 710000)
旗袍作為中國女性在重要場合穿著的服裝起源于上個世紀初期,自1921 年以來,中國的旗袍受到了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旗袍服飾文化的探究,以20 世紀20-40 年代的旗袍形制為切入點,梳理了民國旗袍形制的變化與發(fā)展。
旗袍之“旗”字,源自于滿清歷史。旗袍在中國大地上的興起,是從順治帝入關(guān)建立后金開始的,以“八旗子弟”為榮的滿族,他們的袍服也就被稱作了旗袍(圖1)。追溯旗袍的源流,首先從深衣發(fā)源起始,經(jīng)歷了歷朝歷代的寬身長袍和少數(shù)民族窄身合體袍的相互演化,而后發(fā)展至旗人和旗女所著的長袍,再到民初時期的旗袍,辛亥革命后的新式旗袍,中西融合后的改良旗袍,直至今日,依然在世界舞臺上流行的時裝旗袍(圖2)。同時,這也是中國服飾文化中偉大而重要的發(fā)展過程。
圖1 八旗女子穿的繡有金魚和藤曼的旗袍
圖2 20 世紀30年代晚期旗袍,粉色真絲緞,彩色絲線刺繡與金色金屬線滾邊
圖3 不齊的袖口花邊和裙擺,明顯受到歐洲20 年代時尚的影響
在《辭?!分杏嘘P(guān)于旗袍的注解,其中這樣描述道:“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后為漢族婦女所接受,并改良為:直領(lǐng),右斜襟開口,緊腰身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p>
隨著西方思想帶來的“西風東漸”,西方文化也隨之滲入到人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1924 年,在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后,具有滿清服飾代表的旗袍也隨之沉寂了下來,民國初的十余年間,旗女不敢穿,而漢女則不屑穿,旗袍已不復往日的尊榮。民國這段動亂不安的時期也讓當時人們的服裝毫無定性,且輪流變化,各領(lǐng)幾月風騷。但就在這些看似無用的點滴變動中,醞釀出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服飾變革——新式旗袍。
上世紀20 年代中葉,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上海作為當時公認的服飾時尚中心,出現(xiàn)了一種新式服飾——長至腳面的馬甲。時髦女子一般將它罩在大袖短襖的外面,從而取代了長裙的地位,這便是現(xiàn)代旗袍的前身。旗袍雖然脫胎于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于舊制,成為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服裝。
民國旗袍經(jīng)歷了經(jīng)典旗袍和改良旗袍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傳統(tǒng)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并開始引入西方的開省道等工藝,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階段引入更多的西式剪裁方法,如裝袖、裝墊肩和拉鏈等。
20 世紀20 年代,婦女服裝的傳統(tǒng)形制逐漸消退,西式的繁縟花樣漸次取代主流服飾,至20 世紀30 年代后,出現(xiàn)了眩人眼目的時裝世界。在旗袍盛行的大地上,各種時裝競相出臺,與旗袍交相輝映,新潮服裝蔚為大觀,這一現(xiàn)象主要以大城市為主,全國又以上海馬首是瞻,海派旗袍孕育而生。大城市中時裝店如雨后春筍,百貨公司、服裝公司也時時舉辦時裝表演。時尚雜志也辟出專欄推介新的服裝,上海的《上海漫畫》《良友》等雜志每期都有介紹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的流行服飾。還特邀畫家為服裝繪制新款,一時繪制時裝成為一種新的繪畫內(nèi)容和形式。
由于30 年代大量進口紡織品,旗袍的面料也十分豐富,紗、縐、綢、緞、花呢、棉布等應有盡有。印花受西方藝術(shù)風格的影響,旗袍的色彩也愈發(fā)鮮艷,花型大且立體自然。圖案上,也開始流行藝術(shù)幾何和重疊圖形。
英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服裝學院(The Costume Institute)的主任策展人安德魯·博爾頓在《鏡花水月:西方時尚里的中國風》中這樣描述道“20 世紀20 年代,旗袍已經(jīng)變成中國的一個服裝代表符號。作為一種后王朝時期的服裝形式,它處在中國不同風格服裝的交叉點上,一邊是受傳統(tǒng)束縛的古代服裝,另一邊則是擁抱國際化風格的先進服裝。”(圖2)
20 世紀30 年代是中國社會世事變遷,更是服飾文化變更的年代。社會意識和審美觀念發(fā)生改變,女性美成為新的審美標準(圖3)。旗袍的產(chǎn)生實際上是多方?jīng)_擊下的產(chǎn)物,三十年代的旗袍,若要較真講,應該算作長衫才對。但是由于這個概念從20 年代一路延續(xù)下去,再加上上海在當時流行服飾上的巨大影響力,“旗袍”的說法就保持了下來。在這一階段,人們可以看到許多新與舊的思想在相互作用。
伴隨著二十世紀初時代發(fā)展和思想解放的風起云涌,這一時期的服飾呈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華景象。民國成立后,女子服制也出現(xiàn)了許多變化,旗袍是中西合璧的產(chǎn)物,既保留了滿清旗袍的特點,又具備了獨立的、與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風格韻味。旗袍的形制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從旗袍的材質(zhì)、圖案、裙長中皆可發(fā)現(xiàn)。
旗袍作為中國服飾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輝煌一筆,悄然推動著我國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無論是滿清歷史上旗人所著的長袍,還是民國時期的改良旗袍,乃至當代的時裝旗袍,無一不體現(xiàn)著中國文化的進步。伴隨著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逐漸在世界國際舞臺上的發(fā)光發(fā)熱,旗袍也將在未來的時裝文化發(fā)展中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