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亮,侯四川,姜波
(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市立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71)
患者,女性,46 歲,2年前查體發(fā)現尿潛血、尿紅細胞增多,伴尿頻、尿急。無排尿痛,無腰背部及會陰區(qū)疼痛不適;無寒戰(zhàn)、高熱;無咳嗽咳痰等癥狀。2 d 前無誘因出現尿頻,伴有尿痛、排尿不適感,無發(fā)熱、乏力及盜汗,無腰背部疼痛及放射痛。尿常規(guī)檢查示:尿潛血(+++),紅細胞計數268 個/μl。泌尿系CT:雙腎、雙尿管未見異常,膀胱未充盈。入院后復查尿常規(guī)示:尿潛血(+++),紅細胞計數 87.2 個/μl,白細胞計數0。為明確診斷,在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市立醫(yī)院行經尿道膀胱鏡檢查,膀胱頸口處可見約2 cm×3 cm 黏膜白斑,電切膀胱頸口黏膜白斑,其余黏膜白斑行電灼。術后送病理檢查示:黏膜組織慢性炎癥,鱗化的尿路上皮略增生,可見一處角化形成,病變可符合黏膜白斑。見圖1。
圖1 術后病理切片 (×40)
膀胱白斑病為少見的膀胱內病變,好發(fā)于40 歲女性患者[1]。目前,針對膀胱白斑癥的研究多為病例分析及個案報道,其發(fā)病率較低,被認為是一種少見病[2]。該病病因尚不明確,臨床發(fā)現其發(fā)病與慢行膀胱炎、膀胱結石及長期留置導尿管等密切相關,因此認為膀胱白斑癥可能為長期慢性刺激或炎癥導致鱗狀上皮化生所致[3]。其主要癥狀為尿頻、尿急及尿痛,不易與慢行膀胱炎鑒別。影像學檢查通常無異常,主要通過膀胱鏡檢和或組織學檢查確診[1]。鏡下表現為膀胱黏膜有稍隆起的藍灰或灰白色斑塊,斑塊外形不規(guī)則,邊緣稍隆起,表面無血色,且斑塊表面浮動的角質碎片在膀胱沖洗時出現雪暴現象。斑塊一般位于膀胱三角及頸部,偶爾可侵及整個膀胱。病理診斷示:黏膜慢性炎癥伴移行鱗狀上皮化生[4]。
目前針對膀胱黏膜白斑的治療意見尚存在爭議。唐秀英等[1,5]通過對77例膀胱黏膜白斑患者進行長達22年的隨訪研究,最終建議無需對膀胱白斑癥的患者進行手術及活組織檢查,只需要定期行膀胱鏡檢即可。STAACK 等[2]同樣進行類似隨訪,并且通過DNA 分析測定腫瘤抑制基因TP53,發(fā)現其與膀胱癌發(fā)生比較無差異。然而多數專家認為膀胱白斑癥為癌前病變,需要積極處理。EYUP 等[6]認為,膀胱白斑癥發(fā)生癌變率高達18%~28%。目前主要的手術方式為經尿道膀胱電切治療,其不同主要體現在電切的深度、范圍及術后是否灌注[7-8]。部分專家認為,應電切至膀胱黏膜及黏膜下層,且電切范圍為病變及病變周圍2 cm膀胱黏膜。另有專家認為應電切至膀胱淺肌層,術后給予膀胱灌注化療(絲裂霉素40 mg,持續(xù)灌注1年)。
膀胱白斑癥臨床癥狀與慢性膀胱炎十分相似,臨床容易造成誤診、漏診,因此,對于反復出現的尿頻、尿急等下尿路癥狀的患者,行長期抗感染治療后癥狀仍反復發(fā)作者,應考慮膀胱白斑癥,積極行膀胱鏡檢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