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2019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大型公共藝術作品《起重機的對角線》( 嚴帥帥/ 攝)
上海楊浦濱江南段有長達5.5公里的黃浦江岸線,這里曾經造船業(yè)、商貿業(yè)云集,見證了上海近代工業(yè)的繁榮。如今,這里是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重要展示區(qū)。
2019年9月29日開幕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里,以“相遇”為主題,呈現出人與人的相遇、水與岸的相遇、藝術與城市空間的相遇、歷史與未來的相遇——宗旨是讓市民更好地關注城市、熱愛城市。
本屆城市空間藝術季的總策展人北川富朗,邀請了數十位國際知名藝術家選擇合適的場所或建筑物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活動被植入上海的工業(yè)遺產建筑中,一些大型公共藝術作品也將被永久保留于黃浦江畔,成為當代藝術與市民日常生活融合共生的城市文化景觀。
北川富朗,國際知名藝術策劃人,獲獎無數。這位日本老人,如何理解上海的城市基因,如何理解這座城市的水岸和未來,又如何用藝術與土地和空間對話?《瞭望東方周刊》就此對他進行了專訪。
《瞭望東方周刊》:此次策展中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哪一件?
北川富朗:這次展覽的主題是“相遇”,是歷史與現在、中國與世界的相遇。我在策劃的時候非常希望能夠通過不同性質事物的相遇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活力。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作品是理查德·威爾遜的作品。他利用船塢遺址的機器來呈現并梳理一個歷史空間,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主題創(chuàng)作。
楊浦濱江造船工業(yè)始于清末,一直持續(xù)到本世紀初,從更深層次思考,這里的造船工業(yè)對中國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理查德選擇了一艘廢棄的舊船,用鋼板將空間中的一些機器封存,另一些又是敞開的,成為新的東西。古老的舊時代事物,被藝術家賦予了新價值、新意義。
有趣之處在于,理查德未到上海之前,他的創(chuàng)作方案是選擇船的腹部即外殼部分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當他與上海相遇后,采用了船體內部的一些管道來完成作品。所以,在緊扣“相遇”主題和表達上海當地性這兩個方面,這件作品都非常契合。
能夠表現地區(qū)特色的作品,才是公共藝術應該有的樣子。
《瞭望東方周刊》:在你看來,什么樣的作品可以被永久保留,成為城市的文化景觀?
北川富朗:被永久保留的作品,最重要的特質是能與展覽場地相融合,例如,要和場地周邊的風景、社會生活相融合。被永久保留的作品,還要具有展示當地固有特色的能力,能表達這個城市的歷史。能夠表現地區(qū)特色的作品,才是公共藝術應該有的樣子。
《瞭望東方周刊》:藝術季能帶動地域活化的因素是什么?它是否具有持續(xù)影響力?
北川富朗:我認為一個地區(qū)的活力和活化,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住在那里的人。讓當地居民對自己的居住地或是對祖先曾經生活過的痕跡有驕傲感和自豪感,這是最重要的。
人們長期生活在固定的地域,可能會變得對身邊的環(huán)境不那么敏感,很難發(fā)現身邊環(huán)境的魅力,在這樣的狀況下,是很難產生自豪感與驕傲感的。這個時候,一個外來的視角,可能會幫助人們發(fā)掘出當地的魅力和特色。
因此,邀請藝術家用他們的眼光,發(fā)現策展地的魅力和特色,進而使得參觀藝術作品的人從中獲得感動,然后這些情緒會被傳遞給當地的居住者,讓他們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產生自豪感和驕傲感,這才是地域活化最重要的因素和持續(xù)的影響力所在。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公共藝術對于上海有什么意義?
北川富朗:公共藝術作品是存在于整體環(huán)境中的,它與氣候、土地、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現代藝術起源于250年前的法國大革命,當時藝術品只是王公貴族的裝飾品,隨后資產階級開始欣賞并擁有藝術品,之后出現了美術館,但至此藝術品始終是被包圍和保護的觀看對象。
如今我們面臨很多問題:地球環(huán)境遭到破壞,資本主義已經喪失倫理性,二戰(zhàn)后人類艱難地聯合在一起,努力營造出一個烏托邦,但時至今日,整個世界仍顯現出很強的排他性。
這樣的背景下,上海舉辦了公共藝術展覽,藝術家在展現技法的同時,也展現著自己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思考和理解。
我參觀過上海的前兩屆城市空間藝術季,它們更像是學習的展覽,告訴觀眾城市規(guī)劃是什么。這一次我們在展覽地制作永久性的公共藝術作品,這意味著把藝術作品納入城市規(guī)劃中。這不僅是在學習,更是真正的實踐。
上海有悠久的歷史,上世紀早期這座城市就已在國際上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相信,這里的公共藝術將給更多人帶來驕傲和自豪。
制圖/ 開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