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英博 蔣群
青釉、白釉、黑釉金線;雨點、茶末、白地黑花;紅綠彩,盡態(tài)極妍;青釉花,悠然淡雅。訴不盡,千年爐火成就多少瓶罐碗碟;說不完,興衰更替背后無數(shù)窯工淘畫 ……
窯具是瓷器坯件入窯燒制時所用的工具,包括匣缽、窯柱、支釘、墊餅、墊圈、支架以及測溫用的火照字等,多用耐火籠土制成。窯具的發(fā)展變化,反映了制瓷工藝的變革,它是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的重要標志。
模具是制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它分母范和模子,專門用來印制帶紋飾的器物。首先用瓷土雕塑成實心的器物形象,燒制成形為母范;再用母范印塑出模子,經燒制而成模具。用模具模印器物胎體,經高溫素燒后,最終施釉燒成瓷器。
其實,淄博窯的產品一直在我們中間,而淄博窯卻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今天,讓我們共同探索,共同領略這些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藝!
出自福建建窯,宋代最有名的飲茶用具。建窯兔毫盞北宋始燒,南宋繁盛,元代不再生產。北宋蔡襄《茶錄》:“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兔毫盞名揚天下,完全借助于宋代的飲茶之風。從皇帝到士大夫,都以兔毫盞為點茶、斗茶的首選。蔡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協(xié)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p>
兔毫以建盞最為著名。其特點是在黑釉上透出狀如兔毫的黃棕色、鐵銹色或銀色流紋。兔毫的形成是由于燒成過程中釉層中產生的氣泡將其中的鐵質帶到了釉面,當燒到1300℃以上,釉層流動時,富含鐵的部分流動成條紋,冷卻時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所致。
黑釉起線,這種裝飾在河北、河南、四川諸窯都可看到,而淄博窯產品質量較好,釉黑而光亮,釉下立白粉形成豎直線紋。
釉色為醬色、褐紅色、赭色、柿紅色的瓷器的通稱。醬釉瓷器是在青瓷基礎上出現(xiàn)的,它的呈色是釉料中含有較多的氧化亞鐵決定的。當釉料含氧化亞鐵達到5%左右時,釉呈米黃色;氧化亞鐵為8%左右,為赤褐色、暗褐色;如果燒成溫度比燒黑瓷高30~50度,釉色就稱為醬褐色、芝麻醬色,而且穩(wěn)定精美。
就是將白、黑(或褐、黃)兩種顏色的土相間揉和在一起,經過折疊、盤卷等制作工藝,再拉坯成型,于是胎體內外就出現(xiàn)了白黑(或褐黃)相間的美麗花紋。由于絞揉的方式不同,紋理變化多端。
這是北方地區(qū)許多窯場都生產的一種較有特色的瓷器種類。其釉色大體有兩類:大多數(shù)是棕黃色、黃綠色和褐綠色,在器物的凹槽和轉折處等釉厚處呈黑褐色,有大小不同的開片,晶瑩、玻璃程度高,透明感很強,在釉與胎交界處呈棕紅色。另一部分呈墨綠色或黃綠色,不開片,發(fā)木光或半木光,毫無透明感,即所謂“芝麻醬釉”。這兩類釉色的差別可能是由于燒成溫度不同所造成的。
這是淄博窯由古代陶瓷藝術向現(xiàn)代陶瓷藝術過渡的時期最有代表性的瓷器。魚盤是日用盛食器皿,魚紋的繪制講究圓滿的構圖和暢快的線條,追求一揮而就的筆意效果。魚盤中的魚紋一般為手繪,活靈活現(xiàn),各不相同。
它的產生使彩繪藝術有更加客觀真實和自然的顏色,同時也造就了一批風格細膩寫實的畫工。荊山道人(亦稱依山道人、荊山野人)便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位。荊山位于博山城東約一公里處,山下臨河有一處窯場。此人大概就是該窯場的專職畫工,活躍于民國時期,作品傳世較多,但其真實姓名與生卒年不詳。受人文畫影響,他喜歡在自己滿意的作品上題詩落款(這種情形在民窯中較為罕見)。作品以筆法工整、構思精巧別致見長,人物、山水、花鳥、博古等無所不能,茶盤、花瓶、帽筒等均有涉獵,善用黑色,并結合“線刻法”去表現(xiàn)物象輪廓或鳥獸的羽毛,是一位懂得文史知識、具有一定傳統(tǒng)繪畫基礎和功力的民間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