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紅波
【名師押題】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新版音樂教材出來,經典兒歌中的“一分錢”變成了“一元錢”,立即引來議論紛紛。有的人說,時代進步了,市面上已經沒有一分錢的硬幣,改了好;有人說,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是一個時代的經典文化,要保留…… 這個改變引發(fā)很多人的思考,請你闡述一下你的看法。
要求:標題自擬,文體自選,立意自定;不得抄襲、套作,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解題指導】
耳熟能詳的經典兒歌,改變了一個字,其蘊含的社會意義卻是令人深思的,折射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也促使我們去思考教育的方式。為此,在構思表現時,可以從以下方面思考。
1.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fā)展。
隨著經濟發(fā)展,微信支付進入生活,1分的硬幣和紙幣離當今居民漸行漸遠,市場流通的硬幣偶爾有1角,更多是1元的。幼兒沒有見過1分的,在唱歌時若好奇而問及1分的樣式,恐怕找不到實物。1元是常見的,搭公交車時就用得上,對兒童來說,有深刻印象。順應時代的,才是容易被記住的。
2.象征意義,無關價值高低。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歌詞的本身,并不是錢的多少,它的目的是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拾金不昧,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分錢”并不是剛好“1分錢”,可能有更多。一個事物一旦具有象征意義,需不需要改動,并不重要。其關鍵是作為教育的媒介,如何用好才是最重要的。
3.經典文化,必須要尊重原著。
《一分錢》作為深受廣大教育者喜歡,并傳唱數十年的兒歌,已經成為經典。在弘揚傳統文化,保護經典作品的時代,對經典的東西要去保護,隨意改變改編,不利于經典文化的傳承。經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價值觀的表現,是一代人或幾代人的記憶,隨意改變,不利于經典文化的保護。
【學生佳作一】
縱萬物變化,然精神永存
□安徽省歙縣第二中學高二(6)班 洪思思
《一分錢》歌詞里拾起的那一分錢,是拾起中華傳統美德;《一元錢》唱的不是上交的那一元錢,唱的是稚兒傳送的那顆真摯之心。時代變遷,世殊事異,萬物雖千變萬化,然其精神永恒,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去思考其精神實質,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說“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不應只糾結于表面。
《淮南子》有云:“末不可以強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外在形式不宜大于精神內核。作為一首傳唱中華傳統美德的兒歌,《一分錢》變成了《一元錢》,大家似乎更注重它的外在,而放棄了解它的內核。其實,人們完全可以先放下對這首兒歌外在變化的看法,轉而深研其實質。
作為一個文學藝術作品,這首兒歌,自然是一個精神產物。若眾人只說其名,卻不聞其意,這就好比《買櫝還珠》中買下精美的盒子,卻歸還最為珍貴的珍珠一樣,成為一個笑話。豈不是本末倒置、陰陽顛倒?
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萬事萬物變化何其迅速?你或許會被這個燈紅酒綠的世界弄得眼花繚亂,但若靜守本心,抓其本質,萬物盡在心中。
《一分錢》這首兒歌所傳遞給人們的精神力量,遠遠比這首歌的名字更重要。拾金不昧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中很重要的部分,作為剛剛接觸世界的孩童,他們內心純潔,這時便需要《一分錢》這樣為孩童樹立正確世界觀的歌曲。一首兒歌并不在于它的名字好壞,一個經典也絕對不是因為其華麗的辭藻。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育要從娃娃開始。歌曲傳唱,正確地引導,孩童耳濡目染,成為誠實善良的好孩子,便是這首兒歌存在的意義。
《后漢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笔敖鸩幻吝@個傳統美德,并非我們嘴上說說,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地做到。精神的永恒,一在于文字的記載,讓眾人知道;二在于時代的召喚,讓眾人學習;三在于自我的實踐,讓眾人做到。往往,第三點更為重要。
不要再執(zhí)著于這首歌名稱的變化是否合理,關鍵是躬身自問有沒有做到歌中傳遞出的精神和情懷。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是祖國的現在進行時,更應該銘記這種精神,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社會的和諧事業(yè)添磚加瓦。
【點評】標題出彩,生動鮮明,提出“時代變遷,精神永存”的道理。首段以對比句式展開,活用《蘭亭集序》里的句子,開門見山,照應標題。在論述過程中,通過對王羲之、蘇軾等人名句的引用,來分析當今時代兒童教育需要傳承的精神,從而起到激發(fā)讀者思考、共鳴的效果。文末照應,升華主旨。
【學生佳作二】
傳古今經典,樹當代風范
□安徽省歙縣第二中學高二(6)班 何彩玉
近日,一張“一元錢”的圖片火遍了整個朋友圈?!拔以隈R路邊撿到一元錢……”如此熟悉的歌詞,如此熟悉的音調,內容卻有了變化,因此引起廣大網友的調侃:“從一分錢到一元錢,這倍數漲得過快,咱們都已經唱不起了。”這歌詞到底應不應該改?
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并不是什么大事,在當今社會誰還會用一分錢?一元錢更貼近當今社會情況。毋庸置疑,從現實意義看,這個觀點一點也沒錯,但是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我們不應該更追求精神意義嗎?從一分錢到一元錢變的不僅僅是金額,更是我們對傳統經典的隨意竄改,“一分錢”是一個時代的經典,我們要保留!
……
評價經典的好壞,要關注它帶給人們的影響。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征,經典確實使我們受益,從這點看它就是成功的,既然目的都是一樣的,保留經典原文又有什么不好呢?“一元錢事件”讓我們反思: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中西交融的今天,我們是否遺忘了經典?在各類通俗小說和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有多少人通覽耗費二十七年心血的《本草綱目》?又有誰還能背誦錘煉了十幾個冬夏的《紅樓夢》?這些經典都是作者們嘔心瀝血,甚至耗盡一生所成。這些文化的精髓,值得一讀再讀。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經典作品,它們作為一種時代象征存在,我們不能隨便改變它。如果為了迎合當下而丟失經典,更令人感到惋惜!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分錢可以變成一元錢,一元錢可以變成十元錢,盲目追趕、隨意修改這些外在的形式沒有必要,反而是《一分錢》里代表的誠信等精神內核一旦被碾碎,便再也無法恢復原樣。
……
【點評】文章標題旗幟鮮明地提出“傳承經典”“保留經典”的觀點。首段以分析歌詞入文,用反問的方式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引用《本草綱目》《紅樓夢》等經典為例,更好地提出對經典的尊重,及其對當今時代不尊重經典進行批評,引人深思。
【學生佳作三】
與時俱進雖好,但須謹言慎行
□安徽省歙縣第二中學高二(6)班 余夢晴
近日,在朋友圈轉發(fā)中看到這樣一張圖片:幼兒音樂書里將“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改為“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元錢”,歌曲的標題赫然在目的是《一元錢》。將經典歌曲進行竄改是否真的符合時代,還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此番改寫,能獲得認可嗎?
我認為,與時俱進未嘗不可,但一定要謹言慎行。
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在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被拍成電視劇,獲得巨大的成功,劇情里塑造的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經典。李少紅導演重拍《新紅樓夢》,雖美女如云,但拍成之后,并沒有太大反響。87版的《紅樓夢》已成經典,翻拍難以超越,被觀眾冷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曾有報道,在多年前的一次全國“兩會”上,有人提出,國家繁榮富強了,國歌的歌詞應該改成符合當今時代的,但很快被否決了?!读x勇軍進行曲》早就烙印在所有中國人心中,國歌里有對為建立新中國而犧牲的先烈的歌頌,有中華民族敢于打破黑暗社會的勇氣,更有中華兒女拼搏奮進的激情。修改歌詞,或許容易,但想要改變人們心中對國歌獨一無二的感覺,很難。故而,提案被否決,也就在情理之中。經典的作品,社會公認的文化,不能輕易說“不”。
由此可見,改變了人們心中的經典,雖然契合了當下的發(fā)展,但這種與時俱進并不可取。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能夠在人們心中留下一種叫作“本來”的感覺,如果將經典進行竄改,勢必顯得不倫不類、莫名其妙。
《一分錢》這首歌本身的意義,在于教導孩子們拾金不昧的精神,而不是講撿到錢多少的問題。自以為然地將其改為《一元錢》,這是否有些過分在意表面而輕視其內在價值的嫌疑?經典的東西貴在其內核,外在的固然重要,但我們更需要明確事物的本質,不能因形傷義。
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精神并非不可取,但要謹言慎行,以恰當的形式和方法,才能發(fā)揮它們最大的作用??仿“选短┨鼓峥颂枴窂?D電影轉拍3D電影,獲得更大成功;楊潔在1998年補拍《西游記》,“真假美猴王”“險渡通天河”加入了特效技術,吸引了更多觀眾。
當作品已成經典,若要提升改變、適應時代,必須要深入了解作品與社會的關系,做好相應的科學調研,契合時代需要,才能更好地激發(fā)人們的共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與時俱進。
【點評】反面論證,是本文的顯著特色。作者先提出“與時俱進”這個鮮明的話題,然后引用《紅樓夢》的重拍和“兩會”提議修改國歌,再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在面對經典作品時,“與時俱進”這一雖然契合時代的事,但在生活日常中必須要謹慎,才能獲得民眾認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