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衛(wèi)藤信之
如果總是把“順利”看作理所當然,那么,當出現(xiàn)“不順”時,人們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只有承受過“不順”這樣的“負面經(jīng)歷”,才能在跌倒后有勇氣重新站起來。然而,很多人似乎忘了這一點。
我曾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和我同寢室的是一個德國人。一天,我們一起去海水浴場,并在那里見到了這樣一對日本母子。
孩子在海邊玩沙子,母親看到后,連忙提醒他:“那里太危險了!去海浪打不到的地方玩?!焙⒆涌瓷先ズ懿磺樵?,但還是聽話地換了一個地方,開始用沙子堆城堡。不一會兒,海浪“嘩啦”一聲打過來,把城堡卷走了。孩子不甘心,又在原地堆了一座城堡,可是無情的海浪再度襲來,城堡又不見了。孩子繼續(xù)重建,城堡被沖毀;孩子又重建,城堡又被沖毀……反復幾次后,一旁的母親不滿地說道:“為什么不先收集沙子呢?這樣才會比較有效率,對吧?城堡周圍是不是還要搭建圍墻、挖護城河???”她一邊說,一邊替孩子堆起了城堡。
德國室友對我說:“阿信,這個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似乎能代表你們國家的大部分人吧?父母什么都替孩子提前做好,根本不給孩子失敗的權利。這和我們德國人所受的教育完全相反。”
“失敗的權利”這幾個字像一把鋒利的刀,深深地刺進我心里。從表面上看,那個日本母親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而實際上,這是不相信孩子的表現(xiàn)。德國父母就不一樣了,他們非常信任孩子,很多時候都只是在一旁默默守護,不會輕易插手。他們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應享有失敗的權利,這樣才能更好地成長。
德國室友還告訴我,備受德國人推崇的“工匠精神”中有這樣一種說法:“最好的工藝品是無數(shù)次失敗后的產(chǎn)物?!边@是在告訴我們,失敗對成功至關重要,我們要從容地對待失敗。
我不禁陷入深思,曾幾何時,日本也有過類似的理念。例如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過去很舍得花時間,并且允許員工通過犯錯誤來積累經(jīng)驗。然而現(xiàn)在,在“效率第一”“零失敗”之類的口號下,所有人都生活在緊張得令人窒息的氛圍中――只要政策稍有停滯,總理就得下臺;只要火車誤點,站務人員就要受到責罰;只要辭掉穩(wěn)定的工作,就有可能一輩子做打工族。或許正是這種不容許犯錯、不包容失敗的環(huán)境,才造成了如今普遍的社會偏見――把不足和不順視為不好的東西。社會環(huán)境之所以越來越令人窒息,究其根源,正是這種狹隘的思想所導致的。
對失敗的承受力和容忍度,體現(xiàn)的是一個人內(nèi)心的強弱,這也決定了一個人對幸福的感悟能力。假設一項業(yè)務的簽約率只有1%,那么也許你會遭遇99次拒絕。有的人不氣餒、不退縮、不妥協(xié),屢敗屢戰(zhàn),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這是一個希望與淚水并存的過程,對于內(nèi)心強大的人而言,每一次的失敗都意味著離成功更近了一些,即使最后仍舊沒能取得理想的結(jié)果,他們也能坦然接受,繼續(xù)前進。然而對于內(nèi)心柔弱、對挫折耐受力差的人而言,失敗是可怕的惡魔,會摧毀他們原有的自信心,令他們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放棄自己,不僅事業(yè)得不到發(fā)展,連幸福也無從談起。
每個人都有失敗的權利,我們要做的是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積累經(jīng)驗,為最后的成功積蓄能量。我始終相信,一個胸懷寬廣的人,不會計較眼前的失敗,也不會阻止別人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
一二三摘自《讀者·校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