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興慶區(qū)第二十二小學,寧夏銀川 751001
筆記大自然,即自然筆記,起源于歐美,是一種觀察、記錄自然的方式,由美國著名學者克萊爾.沃科.萊斯利在《大自然筆記》一書中首先運用,通過圖畫加文字的形式記錄個人對自然的認識、體會和感受。筆記大自然作為生態(tài)實踐活動的一種創(chuàng)新模式,對于激發(fā)青少年走進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提高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道德意識等十分有效。
美國作家Richar louv 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用“自然缺失癥”一詞描述了現代社會中的兒童與自然缺乏聯(lián)系的現象,看看今天的孩子已經被電子產品和現成的玩具所包圍。尾關周二在《共生的理想---現代交往與共生、共同的思想》一書中指出:“在作為近代延伸的現代,孩子們的不幸在于他們極少有機會去體驗與自然的一體感,享受從中獲得的喜悅?!倍P記大自然這一生態(tài)文明教育方式有效應對了兒童的“自然缺失癥”,這種教育方式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是學生建立與自然互動關系的基礎。一支筆、一張紙,在大自然中體驗一草一木一蟲一石給他們帶來的不一樣新奇體驗中,消解與大自然的疏離感,生發(fā)親近自然之感。另一方面,筆記大自然這種方式可以教授學生與自然交往的生活智慧。受自我中心思維方式的影響,小學生傾向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待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但這通常會因為對動植物錯誤的愛心和不設防的親近而帶來對它們或者對自己的傷害。通過筆記大自然,孩子們近距離接觸動植物,觀察它們,了解它們的生長和生活習性,從而學會保護它們,也指導如何在與它們的相處中保護自己,這些生活的智慧能讓學生與自然愉快、安全地交往。從而讓生態(tài)文明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筆記大自然這一生態(tài)文明教育方式是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自然現象與人類生活規(guī)律,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智慧,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筆記大自然恰好作為一種體驗性的活動,充實在小學課堂和德育活動中,實現了生態(tài)文明教育由認知到體驗的教學目標。魯潔教授認為,人存在一種自然的根性,人的根還在自然,因此與自然的親近傾向是很自然的。兒童在與自然的親近中會產生移情,會激發(fā)他們心底的愛護、關懷之情。通過筆記大自然有效地開展了學生親近自然的體驗性活動,從而促進學生情感的自主生成,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去看花看草,去發(fā)現花草作為獨立生命體的魅力,去接觸小動物,去分享和小動物相處的快樂體驗,在與大自然的親近中,通過自身經驗、體驗的融合和豐富,學生增進對動植物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現象的探究之意,從而有效地激發(fā)了小學生與大自然和諧樂處的人文情懷,讓生態(tài)文明素質教育扎根于小學生的內心。
一直以來,我們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常常暗含著以人類為中心的功利主義自然觀,因為對人類有利所以才愛護。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從“人本主義”走向“弱人類中心主義”。美國環(huán)境倫理學家拜倫.諾頓的“弱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在承認人的利益的同時還要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內在的價值。因此,當筆記大自然這一生態(tài)文明教育方式引入小學生的德育活動,滲透在小學生的教學中時,學生們自然會把對大自然的“作用”交流轉為對其“本領”的發(fā)現,學生便會從生命獨特性的角度發(fā)現大自然的美麗與可愛,隨著對大自然本領認知的不斷豐富,學生們會發(fā)現大自然中的動植物作為自然界中與自己共生的生命體的內在價值,從而感受到它們的個性,并帶著審美的眼光去欣賞、發(fā)現它們的獨特性。這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對動植物的喜愛、崇拜之情也油然而生。學生把它們看作是與自己共同成長的“伙伴”,并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的、審美的生態(tài)關系,這就讓小學生生態(tài)文明道德素質的提升得到了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筆記大自然作為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一種方式,引進小學生的德育活動中,滲透小學生的教學中,對小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一筆一筆的描繪,使孩子們學會觀察并樂于觀察,在觀察、記錄、交流、思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力、領悟力,激發(fā)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身邊自然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一種自然情懷、審美品味和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形成寬容博大、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胸襟氣度,由此,讓生態(tài)文明自然教育道德素質扎根于學生內心,從而有效指導小學生愛護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行為,有效提升了小學生生態(tài)文明自然教育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