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泓
在來德國之前,網(wǎng)絡上有很多介紹德國自然教育的資料,自然教育究竟是什么,目的為何,自然教育到底能給傳統(tǒng)教育帶來哪些啟示?帶著許多疑問和好奇,我來到柏林,開始了為期一月的思考和探尋。
這是一個隨處可以看見鮮花的城市。在街頭巷尾,在居民陽臺,在人來人往的車站......我無數(shù)次駐足在一個個花店或裝扮精美的陽臺下,再陰霾的心情也會因為那抹亮色穿透厚重的心事,直擊心靈的柔軟。
這是一個隨處可見草坪、樹林和水面的城市。在一片平靜的湖面,總會有那么幾只羽毛干凈的天鵝或鴨子游弋覓食,穿過耳際的涼風,也因鳥兒們優(yōu)雅地越過湖面有了溫暖的風度。在林間跳躍的松鼠,時而調(diào)皮地眨著眼睛向來往的人群要點吃食,時而又高冷地轉(zhuǎn)身躍上高枝,逃離孩子們追蹤的目光。
在這里,有掉漆或被涂滿鴉的椅子,有落滿樹葉略顯荒涼的小路,有充滿自然野味隨時可能迷路的公園,有隨時因為一朵云帶來的淅瀝小雨,有雨后清新的空氣和絢麗的彩虹。
在這里,我看見獨自驅(qū)使輪椅悠然在公園散步的老人,目睹冒著大雨跑馬拉松的孩子們堅定的目光,在瑟瑟發(fā)抖的時候偶遇在雨中結(jié)伴跑步的青年,在吐氣成霧的森林里看到孩子們在寒冷中渾然不覺的笑臉......
當我?guī)缀蹙鸵贿@種平靜感染的時候,微信里面幾條老師的日常通知,幾位家長的熱烈討論,依舊會輕易地把我拉回現(xiàn)實,作為一個六歲孩童的母親,我似乎不該獨自享受這份來自柏林的愜意。
Grunewald環(huán)境教育基地—昆蟲的家。
如今,大部分的家庭變成應試教育的另一個主戰(zhàn)場,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家庭氛圍和諧與否的決定性因素開始變成孩子完成作業(yè)的速度、質(zhì)量和考試的分數(shù),慈父、慈母到嚴父、嚴母的角色轉(zhuǎn)換可能僅僅因為一道不小心算錯的數(shù)學題,一筆無法寫直的橫線,一首久久無法背會的詩......而這一切的技能,我們相信在可以預見的幾年內(nèi),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我們教育的初衷,難道是培養(yǎng)一個類似于機器人的孩子?
學生們過早地適應兩點/三點(學?!d趣班—家庭)一線的生活,出于安全考慮,連上學放學路上和小伙伴的嬉笑打鬧和自然、社會接觸都被家長接送取代,在遠離地面的居住空間,孩子們更多的娛樂來自于電子產(chǎn)品的短暫刺激,自然缺失、社會缺失影響著孩子們的心智成長。
家長們在興趣班上不惜血本,但在疲于奔命掙錢的同時,卻導致越來越少的陪伴和溝通。如今,我依然深刻地記得,我與孩子在吃烤串的時候,我問他的愿望是什么,他含著眼淚說“媽媽,我希望你和爸爸能多陪陪我”。然而,奈何老師在家長群里不斷發(fā)布著數(shù)學一百分、語文優(yōu)秀、英語流利孩子的名單,讓我們不得不把這種焦慮變成孩子更多的壓力和負擔......
帶著無限焦慮和困惑,我時常背著電腦坐在湖邊的草坪,觀察來來往往的人群;我去拜訪森林深處的環(huán)境教育基地,在森林教育留下的小木屋旁感受自然給予的平靜和簡單;我在一個大風天氣參加他們在船上的環(huán)境教育活動,在顛簸的小船上深刻地理解教育授人以漁的本義;在漢堡一個個用鵝卵石堆砌的河流斜波上,看到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和愛惜……
我想,當我在一片和煦的陽光下都忍不住想要唱歌的時候,我心中的疑問開始被逐漸解答。
在自然中體驗,在冷熱中成長
在自然教育基地的幾個青蛙的模型前,我被問到“你知道青蛙怎么叫嗎?”我毫不猶豫地“呱呱”叫出了聲,但當我摁下每一個按鈕,聽到的都不是“呱呱”而是我從來沒有聽到或注意的叫聲。這只是自然奇妙的冰山一角,而我到了而立之年還從未留意。
自然的豐富多彩給孩子們更多探尋的空間,在教育基地里,一個充滿野趣的池塘,一條雨后長滿蘑菇的小路,一片落滿樹葉的空地,一個野蜂的蜂巢、一臺廢舊卻锃亮的機器都會給這里的孩子帶來無窮的樂趣。這里沒有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跡,孩子們了解一切不再是通過教科書的圖片和文字,而是自己去聽、去看、去聞、去觸碰、去判斷,無論是在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季,這里都會有絡繹不絕的孩子,有的孩子還會在這里舉辦生日聚會,他們有時候被淋成落湯雞,有時候凍得鼻子通紅,但這一切都并不妨礙他們喜歡這由鮮活生命組成的土地,還有在這里的自由純粹。
多些探索過程,而非正確答案
電腦應該是什么樣的?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盒子,里面有一個組合的芯片,一個可以折疊的鍵盤和一個小巧的鼠標,如何讓它成為一臺電腦?
如果就只有一堆繩子,怎么測量水的深度,如何驗證測量的準確性?
如何在湖中心找到正確的方向并合力將船劃回去?
如何用撿來的木頭搭一座房子?
在沒有畫筆和紙的森林中,我們?nèi)绾萎嬕环嫞?/p>
這些看似困難的題目,會出現(xiàn)在各類自然教育的過程中,作為一個身處其中的觀察者,我從來看不到一個固定的流程和標準的正確答案,更看不到老師焦慮的神情、對錯誤的責備和代勞的動作。在孩子們找不到劃船的竅門,一直在湖中心打轉(zhuǎn)的時候,老師依舊悠然地喝著咖啡,給予孩子們肯定的眼神和適當?shù)谋頁P,僅此而已。
少些過度保護,多些天性挖掘
在森林中,也許兩片冷冷的面包就是孩子們的午餐。
在小船上,幾個不足十歲的孩子需要趴在晃蕩的船頭拉起重重的錨。
在有機花園,一歲多的孩子便可以隨意倒弄現(xiàn)場的工具,而他的爸爸,早已開始了自己在花園的勞作。
在馬拉松的賽場,跑在后面的隊伍年紀越來越小,但卻沒有陪跑的父母,他們只是在終點,拉起迎接的橫幅,無論跑過來的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努力地為他們鼓掌和吶喊。
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們可能會冷、會餓、會掉下船、會摔跤,但他們也會更加珍視身邊的食物和擁有的一切,會在經(jīng)歷各種危險的體驗中學會自我保護的技能。在這里,孩子們獲得的是更多的信任和自由,因為沒有了過度的保護,孩子們會更加小心并因為自己成功解決問題而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多一些好孩子,少一些乖孩子
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孩子們會經(jīng)歷一個小生命的生老病死;一個花園的繁榮變遷;一次結(jié)伴而行的探險;一些共同完成的作品......
這些接觸真實生命和生活的經(jīng)歷,給孩子們更多了解生命,關愛他人和認識自己的機會,在這些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人與機器最大的區(qū)別,是我們有好奇的天性,有探索未知的欲望,有愛他人的能力,有感知喜怒哀樂后自然而然的創(chuàng)造力。被釋放天性的孩子們,可能很難再整齊劃一地適應現(xiàn)行規(guī)則中對乖孩子的定義,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專注于自己的興趣,開始挑戰(zhàn)權威問為什么,而這一些,何嘗不是我們對好孩子的期許呢?
誠然,有太多的城市,沒有像柏林一樣多的綠地和森林,但自然之于我們的作用卻是相同的。大自然給了我們最好的禮物,她用絢麗多彩和各異形態(tài),讓身處其中的人們,在觀察、觸碰、傾聽和感知自然的過程中經(jīng)歷平靜、挫敗、驚喜和成就,喚醒內(nèi)心對生命的好奇和尊重,讓我們逐步具備探索世界的熱情,面對挫折的韌勁,成就自己的同時擁有更高的社會理想。
我想,只有將自己置身于一片浩然,才會對自己的渺小坦然,只有學會欣賞自然最原本的狀態(tài),才會喜歡真實的自己,這是此次柏林之行,我對教育最深刻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