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群燕 商丘幼兒師范學校
古箏,也稱秦箏,源于古代秦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古箏這種樂器能夠源遠流長也是有原因的,它深受大家的喜愛,即使是在現(xiàn)代,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古箏也因其音色優(yōu)美典雅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但是,人們對于古箏的認識只是在喜愛的階段,并沒有形成完整正確的認識,而且當前的古箏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古箏藝術的發(fā)展?;诖?,本文對古箏教育所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隨著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古箏教學已經逐漸走上了現(xiàn)代化的軌道,但是古箏教學中教學模式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卻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師資隊伍及教學條件等問題也是古箏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即使在學校的選修課中加入古箏課程這一種方式也并未得到很大的反響,這與學生和學校對古箏課程的重視程度有關。
古箏考級的應試教育阻礙了學生的深層次學習。在社會上一些教育機構的教師不關注學生的古箏基本功,反而只教和考級相關的內容,忽略了學生基本功的練習,這種揠苗助長式的學習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也是對古箏文化的一種不尊重。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作品都缺乏藝術感,給人一種十分粗糙的感覺,實在令人可悲。
現(xiàn)在社會上的一些古箏教學大多采用一對一模式,但是這種模式的學習會讓學生失去很多與別人合作演奏的機會,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不利于學生對和諧度的把握,這也會使學生缺乏集體意識,不愿意和別人合奏,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
雖然現(xiàn)在有很多人都對古箏感興趣,愿意去學習古箏,但是人們普遍對古箏的了解不是很多,因此,在學校中增加古箏文化課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學生學習古箏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古箏的歷史文化背景、民族風俗習慣、古代社會面貌等,從而使學生對古箏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讓學生理解古箏的真正含義,并且能夠在學習古箏時將這份含義融入進去,真正表現(xiàn)出古箏樂曲所要表現(xiàn)出來的意境。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能讓學生在學習古箏時更快地接受相關知識。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在古箏教學中,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狀態(tài),教師就必須學會適當跟學生進行溝通。在學生瓶頸期時,學生可能會有畏難情緒,這時教師應該主動找學生進行溝通,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增加師生互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師要以引導者的身份來幫助學生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嘗試,讓學生少走彎路。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演奏,通過他們的演奏來發(fā)現(xiàn)其所存在的問題,然后及時找學生交流,針對不同的問題找不同的解決辦法,之后讓學生進行反復演奏,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所在,還能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教師應該在平時多鼓勵學生進行提問,當學生主動找教師提問時,教師要耐心解答,幫助學生解決疑惑。
無論是學古箏還是做其他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心態(tài)二字,學生只有將心態(tài)放平,學會堅持,踏踏實實學習古箏基本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古箏的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和父母都要明白,學習古箏需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自己選擇,教師要因材施教,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保持一顆平常心,學會調整心態(tài),讓學習古箏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
在古箏文化傳承中,教師作為一個傳承者,要做好傳承工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原有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元素,不僅要對古箏的文化歷史有所了解,還要對古箏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古箏文化課的學習,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古箏,讓學生少走彎路。同時,教師要教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