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代“瀼州道”及瀼州位置新考

      2019-12-15 09:10:38李培生
      廣西地方志 2019年6期
      關(guān)鍵詞:欽州嶺南線路

      李培生

      (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632)

      貞觀十二年(638),桂州總管李弘節(jié)派遣欽州首領(lǐng)寧師宗①《舊唐書》作“寧師京”,岑仲勉據(jù)《太平御覽》引唐代《十道志》記載,認為應是“寧師宗”之誤,見(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1354頁。尋找隋代劉方故道,開通前往交趾的道路,并為此“開拓夷獠,置瀼州”[1]1748。秦漢至隋唐中央王朝在嶺南的郡縣設置與治理,往往在嶺南社會演進中具有重要意義[2]102。瀼州的設置與存續(xù),在嶺南區(qū)域開發(fā)進程中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由于各種原因,既有研究對寧師宗所開道路的具體走向多有爭議,從而引發(fā)瀼州具體地理位置的分歧。本文首先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其次對唐代通往交趾的線路走向提出見解,最后從多個角度推測瀼州的具體位置。因為瀼州的設置與該線路的開通關(guān)系密切,為了行文方便,故將這一線路簡稱為“瀼州道”。

      一、對既有研究的述評

      據(jù)《舊唐書·地理志》(以下簡稱《舊唐志》)載:“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jié)遣欽州首領(lǐng)寧師京(宗),尋劉方故道,行達交趾,開拓夷獠,置瀼州?!保?]1748瀼州道的開通與瀼州的設置皆在貞觀十二年,這一說法基本上為后世文獻所繼承。如《太平御覽》引唐代《十道志》曰:“瀼州臨潭郡……唐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jié)遣欽州首領(lǐng)寧師宗招慰開拓,尋劉方舊路,得達交州?!保?]843《新唐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新唐志》)載:“瀼州臨潭郡,下。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jié)開夷獠置?!保?]1105但是《唐會要》卻載:“瀼州……貞觀十七年置。”[5]1280郭聲波認為開“夷獠”設置的瀼州,最初應為羈縻州,至貞觀十七年才升為正州[6]1230。今存《括地志·序略》正州名錄中不見瀼州的記載[7]2-5,加上李弘節(jié)擔任桂州都督的時間在貞觀十二年末至十三年之間[8]3237-3238,因此寧師宗開通瀼州道時設置的瀼州,其存在時間不應遲至貞觀十七年(643)。

      瀼州道的具體走向,對確定瀼州的地理位置至關(guān)重要。由于史籍記載甚少,既有研究多言之不詳。如嚴耕望認為唐代廣西地區(qū)入交州的道路與宋明時期的“入交三道”大致相同[9]1304,但并未指明唐代瀼州道與宋明時期道路的對應關(guān)系。陳偉明[10]、陸韌[11]等認為唐代廣西地區(qū)的入交道路實際包括水陸兩道,其中陸路由邕州(今南寧市)經(jīng)瀼州(今寧明縣那勘鄉(xiāng))至交州(今越南河內(nèi))。此道也即本文所關(guān)注的“瀼州道”。陳、陸二人復原的線路太過簡略,并未指明邕州與瀼州、瀼州與交州之間的具體走向,也未指明將瀼州定位于那勘鄉(xiāng)的依據(jù)。廖幼華在前人基礎上對這一線路作了最為詳盡的復原,認為邕州以南的“瀼州道”(廖氏稱為“明江道”)應沿八尺江南下,在越過四方嶺東面丘陵后,順明江河谷向西,經(jīng)上思、瀼、思明、思陵、祿、西平六個羈縻州后,到達安南諒山(今越南諒山)[12]。然而,據(jù)北宋初年《武經(jīng)總要》的記載:“交趾路[由該路經(jīng)行瀼州及“天寶以前,陸行凡二十驛”可知,此道即本文所關(guān)注的唐代“瀼州道”。],自州西南陸行,取馬援路,至瀼州二百七十里,又二百四十里至祿州,又二百里至交州。天寶以前,陸行凡二十驛?!保?3]1072可見天寶之前由邕州至交州的線路應為西南陸行。又據(jù)《太平寰宇記》載:“其州邊在郁江,百姓先居一岸。每年秋夏,江水泛濫,郭邑沉溺。景云年中,司馬呂仁高于南岸開小水。若有泛濫,分流而過,不沒人家,今百姓兩岸分居?!保?4]3171景云之前邕州城位于郁江之北。而據(jù)相關(guān)史籍記載,八尺江口直至明代尚在府城東六十里的地方[15]140。如果瀼州道沿八尺江南行,則需自州城先東行六十里,而后折向西南。在古代六十里的距離并不算太近,如果“瀼州道”果真經(jīng)八尺江南下,這段與西南走向南轅北轍的線路不可能不被史籍記載。至于“取馬援路”之說,更與史實不符。前人研究已經(jīng)指出,馬援征交趾所走線路應為廉州水道,而非陸路[11]。據(jù)前引《舊唐志》,可知寧師宗所取線路是隋代所開的“劉方故道”。據(jù)《北史·劉方傳》載:“仁壽中,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亂,據(jù)越王故城。左仆射楊素言方有將帥略,于是詔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統(tǒng)二十七營而進?!保?6]2526“劉方故道”應是可供大軍行進的道路,而非山間小道。

      據(jù)現(xiàn)代地形觀之,八尺江沿岸除了與邕江匯流的下游較為寬闊,中上游河谷較為狹窄崎嶇,并不利于大規(guī)模陸路行軍。至于翻越四方嶺進入明江谷地的道路,更是艱險。此嶺諸山連綿,為南北分水嶺,直至近代交通狀況仍較為落后,“縣屬四面皆崇山峻嶺……東北接邕、綏兩縣,亦有天然嶺界,運輸維艱,中部地勢雖較低洼,然丘陵起伏,仍非完全平坦之區(qū)”[17]10。時至今日,由明江谷地的上思縣北去南寧市的公路,在翻越四方嶺后亦非沿八尺江而上。推及唐代,更可知這段線路的艱難程度。綜上所述,因地形限制等原因,“瀼州道”由邕州至瀼州的路段,不應沿八尺江南行。

      如果說以廖氏為代表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東線”說,那么認為“瀼州道”應沿左江南下的觀點可稱為“西線”說。如張金蓮認為“瀼州道”應由邕州至籠州(今崇左市一帶),再轉(zhuǎn)瀼州至交州[18]30。張氏在線路走向上與“東線”說存在根本區(qū)別,但是仍將瀼州定位在明江中游的那勘一帶。從地圖觀之,由邕州至交州的線路,如果從左江流域大幅度迂回至明江中游,再轉(zhuǎn)而南下交州,會給人一種南轅北轍之感。而且籠州位于左江上源[6]1228,其與邕州之間是以水路相通,并非陸路[14]3175。顯然這一觀點與“瀼州道”的實際走向存在較大出入。為了消除這一矛盾,郭聲波認為今左江沿岸的崇左市當邕州通安南的陸路,而且該線路與李弘節(jié)所通“劉方故道”及宋代“交趾路”相合,所以瀼州應位于今崇左市城區(qū)[6]1230。如此,則“瀼州道”由邕州向西南陸行,經(jīng)今崇左市進入交州便合情合理。

      然而據(jù)《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十三年)六月,渝州人侯弘仁自牂柯開道,經(jīng)西趙,出邕州,以通交、桂,蠻俚降者二萬八千余戶?!保?9]6261“瀼州道”開通的次年,渝州人侯弘仁曾由今貴州地區(qū)出發(fā),開通經(jīng)邕州至交州的交通線路。嚴耕望認為這一線路“由牂牁部族核心之牂州南循北盤江而下,經(jīng)西趙明州,度入右江下行至邕州(今邕寧),又循左江而上西南至交州(今河內(nèi))”[9]1303-1304。也就是說,由邕州沿左江南下至交州的線路是由侯弘仁開通,與貞觀十二年寧氏所通的“瀼州道”并非同一條道路。又據(jù)《十道志》載:“為州在瀼水之東,故以為名?!保?]843可知瀼州因瀕臨瀼水而得名。如果瀼州位于今崇左市,則說明瀼水即指今左江。但是據(jù)相關(guān)史籍的記載,瀼水應為今明江。據(jù)《新唐書·南蠻傳》載,天寶以后西原蠻中的黃氏家族曾稱雄廣、容之南,邕、桂之西。至唐咸通年間,西原蠻中的儂氏家族因外結(jié)南詔,勢力壯大,實力超過黃氏,于是原來強大的黃氏退居瀼水流域。乾符年間,儂氏首領(lǐng)儂金澄聯(lián)合員州首領(lǐng)儂金勒等人襲擊退至瀼水流域的黃氏勢力,被黃氏首領(lǐng)黃伯善設伏兵大敗于瀼水[4]6332。從這一史實來看,瀼水流域應是黃氏實力削弱時退守的根據(jù)地。據(jù)有關(guān)學者統(tǒng)計,元明時期的明江流域正是黃氏土官的核心聚居區(qū)[20]103、116。因此,唐代黃氏聚居的瀼水地區(qū),應指今明江流域[21]2970,而非今左江流域。總之,由寧氏所開通之“瀼州道”,不應經(jīng)行今左江沿岸。

      二、“瀼州道”走向之新可能

      鑒于“瀼州道”的走向?qū)Υ_定瀼州的地理位置至關(guān)重要,首先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考證。據(jù)前文分析,已有研究對“瀼州道”的解讀,多把關(guān)注點放在對該區(qū)后世交通線路的復原上,并借此追溯唐初“瀼州道”的面貌,以便彌補唐代文獻記載的不足。比如嚴耕望以明代《安南圖志》所載“入交三道”,廖幼華等以《武經(jīng)總要》所載“交趾路”,倒推唐宋時期該線路的走向。卻少有學者注意唐代“瀼州道”開通時的背景。雖然交通線路的走向受地形、地勢等不易變遷的要素的影響,不同時代的變化不會太大,但是處于早期開發(fā)階段的嶺南西部地區(qū)[22]191,受區(qū)域開發(fā)進程、政治形勢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其交通線路也會發(fā)生顯著變化。據(jù)前引史籍記載,不管是隋代的“劉方故道”,還是唐初李弘節(jié)所開通的“瀼州道”,其主要實施者都與欽州寧氏家族存在密切關(guān)系。這一重要細節(jié)卻較少為研究者所注意。仔細審察這一人事安排,并結(jié)合唐初嶺南西部的政治地理格局,筆者認為“瀼州道”的具體走向極有可能會是另一種面貌。

      據(jù)《新唐書》記載,欽州寧氏原為南平渠帥,南朝陳末寧猛力擔任寧越太守,寧氏遂成為欽州地區(qū)實力強大的豪酋[4]6325-6326。據(jù)《寧越郡欽江縣正議大夫之碑》(簡稱《寧贙碑》)載:“公諱贙……祖逵,馳千載仁風,擁六奇高辯。警加木鐸,訓悅過庭。梁武皇帝除定州刺史,總督九州諸軍事。陳宣武皇帝,又除授安州刺史。”[23]1050早在南朝梁武帝時,寧氏已經(jīng)開始在欽州及其附近地區(qū)培植自己的勢力。隋朝進兵嶺南時,寧猛力自恃實力強大,曾試圖反抗隋朝的控制[24]1596。不久寧猛力去世,其子寧長真赴京參謁隋文帝,被授予欽州刺史之職[4]6326。在隋朝經(jīng)略嶺南的過程中,寧氏家族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仁壽末年劉方出兵征討林邑,寧長真率兵攻打林邑的后路。隋煬帝時,寧氏族人寧宣為合浦太守,寧長真為鴻臚卿、安撫大使,安撫嶺南[4]6326。隋唐易代之際,寧長真曾以始安、郁林之地附于蕭銑[1]2325。這表明當時除了寧越、合浦二郡,今廣西境內(nèi)的始安、郁林二郡也在寧氏的控制范圍之內(nèi)。武德四年,李靖乘剿滅蕭銑的余威,度嶺進占桂州,嶺南的李光度、寧長真、馮盎等首領(lǐng)相繼歸降唐朝[1]2477。入唐之后,唐廷為削弱寧氏家族的實力,雖然仍授寧長真為欽州總管,但是卻在原欽州總管府轄區(qū)內(nèi)新設南尹州總管府,并以李光度為南尹州總管[19]6096。據(jù)《舊唐書·李襲志傳》記載,李光度原為隋永平郡(今藤縣附近)太守[1]2331。此時唐廷將其遷居原郁林郡地,不僅限制了李氏在永平郡的勢力,同時也壓縮了寧氏的控制范圍,為唐廷進一步控制整個嶺南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條件。

      然而,為了經(jīng)略嶺南,唐王朝仍需要與當?shù)厥最I(lǐng)合作。因此,在削弱寧氏實力的同時,唐廷并非毫不顧忌寧氏的反應。據(jù)《新唐志》載,武德五年析欽州所屬南賓、安京二縣增置如和縣,仍屬欽州[4]1102。關(guān)于該縣的位置,《元和郡縣志》載“東北至州(邕州)九十里”[25]947,今人研究對其具體位置仍存在分歧[6]607;[26]72-73,但這并不影響其距離邕州不遠的事實。由此縣的位置可知,后世隸屬邕州的如和縣,當時并非邕州所有,而是在欽州寧氏的影響范圍之內(nèi)。直至貞觀十二年李弘節(jié)開置“瀼州道”時,邕州所轄五縣仍位于邕江以北地區(qū)[6]705-706。這也說明,唐初壓縮寧氏勢力范圍時,南尹州總管府與欽州交界的西部地區(qū)始終沒有突破邕江一線。在此政治地理格局下,由今廣西通往交州的陸上通道則牢牢控制在寧氏的手中,這也正是隋唐王朝在經(jīng)略嶺南、進圖交州的過程中屢次依靠欽州寧氏的真正原因。所以當貞觀十二年桂州都督意欲打通前往交州的陸上通道時,必然需要經(jīng)過寧氏的控制范圍。

      但是可疑的是,李弘節(jié)所遣之人是寧師宗,而非時任欽州刺史的寧據(jù)。據(jù)《元和姓纂》載:“梁有安州刺史寧逵①原作“達”,岑仲勉認為應為“逵”。見(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第1354頁。,居欽州。寧頃曾孫師表、師宗。師表,唐領(lǐng)軍大將軍、沈國公。師宗孫愷,諫議大夫,撰國史。”[27]1354同屬欽州寧氏的寧逵與寧頃被《元和姓纂》的作者置于同一位置,可知兩者應是同一時代之人。前文已經(jīng)論及寧逵乃寧長真的祖父、寧據(jù)的曾祖。因此,寧據(jù)和寧師宗應為同一輩分的寧氏族人。又據(jù)《唐刺史寧道務墓志銘碑》(以下簡稱《寧道務碑》)記載:“府君諱道務,字惟清……□□□□□,拜瀼州臨漳令。萬歲天(元)年,調(diào)補龍州司馬?!保?3]1054武周時期寧道務曾任瀼州臨漳令。據(jù)《舊唐志》,瀼州所轄四縣分別為臨江、鵠山、弘遠、波零,并無臨漳縣?!妒乐尽酚涊d“瀼音而章反”[3]843,可知唐代“瀼”與“漳”音近,所以“臨漳”應為“臨瀼”之音誤。又因《新唐志》曾將臨江稱為瀼江[4]1105,故寧道務所任職的臨漳縣,應為《舊唐志》所記載的臨江縣。作為寧據(jù)之子的寧道務,為何沒有像其先人一樣繼續(xù)擔任欽州刺史,而是轉(zhuǎn)而擔任瀼州下轄的縣令小官呢?結(jié)合唐初嶺南地區(qū)的政治形勢,筆者認為,唐初寧氏的生存空間雖然遭到唐廷的壓縮,但在其核心區(qū)的欽州地區(qū),其勢力并未受到較大影響。所以,直至寧據(jù)時期,寧氏家族仍被委以安撫地方的重任。然而隨著中央王朝力量的深入及南選制度的實施,嶺南地區(qū)的行政任命之權(quán)逐步收歸中央,極大地削弱了地方豪酋的勢力[2]104-138。至寧道務時,欽州寧氏就不再繼續(xù)擔任欽州刺史之職。但是寧道務的任職經(jīng)歷仍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對我們認識唐初寧氏家族的勢力范圍有所啟示。筆者認為,入仕之初,寧道務之所以擔任瀼州州治所在地的縣令,并非偶然。因為該州和欽州一樣,唐初以來也是寧氏的控制區(qū)。前文已經(jīng)提到,瀼州是在寧師宗開通“瀼州道”的基礎之上設置的。而且據(jù)前引《元和姓纂》記載,寧師宗之孫寧愷曾任“諫議大夫,撰國史”、先天年間宣勞嶺南[27]1354??芍獙帋熥谠跉J州寧氏家族中的地位應僅次于襲職欽州刺史的寧據(jù)。綜合史籍記載,筆者認為唐初為了安撫欽州寧氏,唐廷將“開拓夷獠”新置的瀼州納入欽州寧氏的勢力范圍,并以寧據(jù)同輩族人寧師宗為刺史。

      明白了“瀼州道”開通前后嶺南西部的政治地理格局及相關(guān)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確定“瀼州道”開通時的出發(fā)地應不在《武經(jīng)總要》記載的邕州。從寧師宗與寧據(jù)的關(guān)系以及道路開通之后瀼州的設置來看,該線路途經(jīng)地區(qū)雖為寧氏勢力范圍所及,但應不在欽州刺史的核心控制區(qū)。前文已經(jīng)指出,因道路開通而設置的瀼州,大致位于今明江沿岸。也就是說,“瀼州道”應由欽州寧氏的控制區(qū),經(jīng)過明江流域,再南下交州。前文已經(jīng)排除前人的“東線”說和“西線”說,因此欽州地區(qū)經(jīng)明江流域進入交州的陸上通道,就只剩下“南線”和“中線”兩條道路可走。

      所謂“南線”,就是由欽州西行,翻越分茅嶺(即十萬大山)進入明江流域今上思縣境內(nèi)。但是,該路唐宋史籍皆無記載,且后世明清文獻亦不見由此西通安南的記錄。直至近代,時人亦視為畏途,少有人居[17]5。最關(guān)鍵的是這一線路與史籍所載始于邕州經(jīng)瀼州至交州、陸行二十驛的“交趾路”差距太大。所以,此路亦非寧氏所通之“瀼州道”。所謂“中線”,是由今蘇圩、羅白平原西南行,翻越四方嶺西部低矮余脈進入明江谷地。首先,該線路北段地勢低緩平坦,南段至四方嶺北側(cè)為喀斯特發(fā)育形成的廣闊溶蝕平原[28]88、99。就地形地勢而言,該線路具備大規(guī)模行軍和設立驛站的自然條件。據(jù)《扶綏縣志》記載,民國時期修筑邕龍公路之前,在這條線路上已存在一條人馬通道[29]194??芍诂F(xiàn)代公路修筑之前,該線路就具備南北交通的基本條件。其次,據(jù)前引史籍記載,武德五年寧氏曾新辟“溪洞”地區(qū)的蘇圩平原,設置如和縣。就政治形勢而言,該縣是寧氏勢力向西發(fā)展,進一步控制“溪洞”地區(qū)的前沿陣地,具備進入明江流域的政治基礎。再次,據(jù)前引《武經(jīng)總要》記載,天寶之前的“瀼州道”由邕州到達瀼州之后,再南行二百四十里至祿州(今越南祿平)。據(jù)相關(guān)史籍記載,宋元時期經(jīng)明江流域的思明州、思陵州至祿州進入安南的線路,仍是南北行軍及使者往來的重要通道[18]76-78;[30]??梢娞拼盀徶莸馈钡牟糠志€路,直至元明時期仍有跡可循??傊?,“瀼州道”開辟之初的實際走向,應由武德五年開溪洞而置的如和縣出發(fā),沿東北——西南走向的蘇圩平原西南行,后沿羅白平原(今扶綏縣南部)繼續(xù)西南行,翻越四方嶺西部低矮余脈進入明江谷地,再由明江谷地西行,經(jīng)思明州進入思陵水流域,最后經(jīng)思陵州、祿州、西平州至交州。如此,則完全符合《武經(jīng)總要》所載“南渡郁江西南行,經(jīng)羈縻五州①包括原為正州的瀼州。據(jù)郭聲波考證,唐貞元后瀼州已被降為羈縻州,見郭氏著《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唐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722頁。至交州”的路線。

      三、瀼州位置再考

      關(guān)于瀼州的地理位置,目前學界大致存在以下三種觀點。其一為“上思縣南屏鄉(xiāng)一帶”說,如《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將瀼州州治臨江縣標注在今上思縣西南的南屏鄉(xiāng)一帶[26]72-73,《廣西建置沿革考錄》[31]250《兩唐書地理志匯釋》[32]440和《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21]3134皆沿用此說;其二為“寧明縣那勘鄉(xiāng)”說,陳偉明[10]、陸韌[11]、張金蓮[18]30、廖幼華[12]等在復原唐代邕州通往安南交通線的基礎上,認為瀼州州治應在今寧明縣那勘鄉(xiāng),但是諸家并未對這一說法進行任何解釋;其三為“崇左市太平街道”說,近年唐代政區(qū)研究的力作《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唐代卷》即主此說[6]1230。郭聲波認為,南屏鄉(xiāng)一帶因不臨瀼水,且不當“劉方故道”,不應是瀼州城所在。而寧明縣那勘鄉(xiāng)雖然鄰近瀼水,但此地背靠四方嶺主脈,北至邕州的交通甚為不便,亦不應是瀼州城所在。前文已經(jīng)指出瀼州所瀕臨的瀼水應是今明江,而不是左江,故而位于左江沿岸的今崇左市太平街道亦不是瀼州城所在。

      據(jù)《舊唐書·地理志》載:“瀼州下。……領(lǐng)縣四,戶一千六百六十六,無兩京地里。東至欽州六百三十里,北至容州二百八十二里。”[1]1748此處“北至容州二百八十里”,當為“北至邕州二百八十里”之誤[14]3211。依據(jù)前文所復原“瀼州道”的基本走向,由邕州經(jīng)如和縣(今蘇圩鎮(zhèn))南行二百八十里至明江沿岸,大致地點可定在今寧明縣海淵鎮(zhèn)一帶。然而依今天交通線路觀之,今海淵鎮(zhèn)東距欽州絕無六百三十里之遠。通常情況下,古代兩地之間的里距是指兩地通過驛站連接的距離,而非兩地之間的圖上里距。據(jù)《舊唐書》記載,邕州東南至欽州為三百五十里[1]1737。如此,瀼州至邕州的二百八十里加上邕州至欽州的三百五十里,恰好為瀼州東至欽州的六百三十里。

      此外,瀼州因李弘節(jié)經(jīng)略嶺南、通達交趾而置,所以瀼州的設置明顯具有控扼要地的戰(zhàn)略意圖。今海淵鎮(zhèn)附近正當邕州南下明江谷地的出山口,在古代交通多沿河流山谷行走的條件下,該地顯然占據(jù)了控扼南北通道的戰(zhàn)略位置。兩宋時期,宋廷于此設置“藩籬內(nèi)郡、障防外蠻”的遷隆寨(遷隆鎮(zhèn))[關(guān)于兩宋時期遷隆寨(遷隆鎮(zhèn))的位置,《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皆認為在今寧明縣那勘鄉(xiāng)北部的遷隆村。筆者認為,遷隆村是明代以后遷隆巡檢司所在地,而非宋代遷隆寨的位置。由于明代將元代的思明路從明江鎮(zhèn)東遷置于海淵鎮(zhèn),于是宋元時期的遷隆寨(遷隆州)便由海淵鎮(zhèn)東移至那勘鄉(xiāng)。同時,明朝在那勘鄉(xiāng)設置遷隆巡檢司,形成了后來的遷隆村。因此宋元時期的遷隆寨(遷隆州)應位于明代思明府的位置,即今寧明縣海淵鎮(zhèn)思州村,而非那勘鄉(xiāng)遷隆村。]。元明時期的遷隆州和思明府亦曾設置于此。根據(jù)后世政區(qū)的設置,亦可見今海淵鎮(zhèn)在明江流域具有較重要的區(qū)位優(yōu)勢。

      又據(jù)前引《十道志》記載,瀼州位于瀼水之東,《資治通鑒》胡三省的注釋卻說瀼州位于瀼水之南[19]6722。僅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兩處記載不盡一致。然而依據(jù)衛(wèi)星地圖觀之,明江流經(jīng)今海淵鎮(zhèn)思州村時,形成一個巨型“幾”字。相對明江而言,今海淵鎮(zhèn)思州村所處位置既可以說在水東,亦可說在水南。而且據(jù)郭聲波云,天寶元年瀼州之所以被改為臨潭郡,“蓋以州城一帶江形回曲如灘為名”[6]722。由此觀之,今海淵鎮(zhèn)思州村恰好與這一微地貌形態(tài)極為相符??傊?,在厘定“瀼州道”基本走向的基礎之上,通過對道路里距、區(qū)位優(yōu)勢及微觀地貌的觀察,今寧明縣海淵鎮(zhèn)思州村應為唐代瀼州城的所在地。

      四、余 論

      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勢力就已深入嶺南,并開始移民墾殖、設置政區(qū)等開發(fā)活動。不過自此之后,中原陷入分裂和動蕩時期,中原王朝對今廣西地區(qū)的開發(fā)出現(xiàn)停滯現(xiàn)象,北方漢人勢力便較少深入該地。直至唐代,這一局面才發(fā)生較大轉(zhuǎn)變[22]191?!盀徶莸馈钡拈_通與瀼州的設置,便是在這一大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此時是嶺南西部走向深入開發(fā)的轉(zhuǎn)折階段,交通線路的走向與政區(qū)的設置,較大程度地受到開發(fā)進程、政治形勢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唐代初年中原王朝的力量尚未深入嶺南西部時,為了打通內(nèi)地到交州的陸上通道,唐廷不得不借助于欽州寧氏家族的力量。武德五年“開溪洞”設置的如和縣,不僅位于欽州寧氏向西拓展的戰(zhàn)略前沿,而且位于蘇圩平原這一有利于大規(guī)模行軍的地區(qū),為寧氏南下瀼水提供了客觀的自然地理基礎。最為關(guān)鍵的是,唐廷為緩和打壓寧氏所引起的雙方矛盾,主動將新設置的瀼州歸寧氏族人領(lǐng)有,既有利于維護“瀼州道”的暢通,客觀上也推動了該地區(qū)的開發(fā),這也正是天寶年間西原蠻大規(guī)模起事之前該線路能夠“陸行凡二十驛”的重要條件。

      隨著區(qū)域開發(fā)進程和政治形勢的演變,嶺南西部的交通格局與政區(qū)設置亦發(fā)生了較大程度的變遷。據(jù)《新唐書》記載,天寶以后西原蠻中的黃氏和儂氏相繼逞強,侵害內(nèi)地[4]9329-6332。于是“陸行凡二十驛”的瀼州道便沒于諸蠻,不復為唐廷所能控制。直到宋仁宗皇祐年間,狄青大敗儂智高,西原蠻(宋稱“七源州蠻”)的勢力才退出左右江地區(qū)。此后,宋朝統(tǒng)治者不僅持續(xù)招撫各部統(tǒng)治者,還擴充地方行政建置,并在交通路口及險要之處設置博易場和建立軍寨,控制民族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活動。較之唐代,宋朝對嶺南西部的統(tǒng)治更加深入,使得嶺南西部的政治地理格局發(fā)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很明顯的一點是,唐朝在邕管左右江地區(qū)雖然設置了眾多羈縻州,但并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但是宋朝自儂智高起事之后,對左右江地區(qū)的經(jīng)營便成為其經(jīng)營嶺南西部的前沿區(qū)域。因此,宋元時期邕州至交州的線路,便放棄了唐初由欽州寧氏開通的“瀼州道”,轉(zhuǎn)而走更加西偏的左江沿線[33]6810。這一線路的選擇,是宋朝為了經(jīng)營左右江地區(qū)的必然選擇。但是該線路在到達思明州之后,仍沿用故“瀼州道”的線路,經(jīng)思明州、思陵州、祿州、西平州,進入今越南諒山地區(qū)[12]。至明初宣宗時期,由于祿州和西平州被安南侵占,由思陵州通往安南的道路被阻斷[15]660,最終導致經(jīng)憑祥州進入廣西的“明清貢道”的崛起。至此,唐代“瀼州道”的南北兩段線路皆為后世興起的線路所取代,而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猜你喜歡
      欽州嶺南線路
      憶嶺南
      黃河之聲(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獲獎證書
      水運工程(2022年10期)2022-11-02 05:26:48
      西部陸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強欽州水上消防建設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34
      雨嶺南
      心聲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輸電線路工程造價控制
      不辭長作嶺南人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10kV線路保護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隱患
      電子制作(2018年12期)2018-08-01 00:48:08
      欽州坭興陶藝造型設計初探
      “欽州大蠔”豪氣崛起
      基于Hilbert-Huang變換的HVDC線路保護
      電測與儀表(2015年2期)2015-04-09 11:29:24
      自治县| 天全县| 隆回县| 金湖县| 萍乡市| 青川县| 成安县| 葵青区| 玉树县| 洮南市| 将乐县| 黄梅县| 景宁| 涿鹿县| 繁峙县| 辛集市| 新平| 山阳县| 三穗县| 南木林县| 苏尼特左旗| 寿宁县| 固阳县| 都匀市| 鄂托克前旗| 东乌珠穆沁旗| 安徽省| 关岭| 宜州市| 廉江市| 平顶山市| 镇平县| 威海市| 大邑县| 嵊州市| 保山市| 金华市| 广东省| 淮安市| 凤翔县|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