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xué)科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 315000)
標點符號作為表達語義銜接功能的一部分,在翻譯過程中同樣需要受到重視。為了提高譯文的可讀性,譯者應(yīng)注重不同語言體系之間標點符號功能存在的差異。查看在不同的語義下破折號有何含義,再以保留、刪改符號或斷句改寫等處理方法,達到準確傳遞語義,根據(jù)目的語習(xí)慣而地道表達內(nèi)容的目的。在Nida(2001)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這些翻譯方法實現(xiàn)了符號的語義功能對等,譯者的翻譯處理方法可以與Nida所提出的“形式對等”和“內(nèi)容對等”結(jié)合,并非無跡可尋。
在Anna Sewell(2011)的成名作Black Beauty中,作者頻繁使用破折號來進行對話中信息的補充說明以保持兒童文學(xué)作品中特有的信息張力?;趯W(xué)者們對功能對等理論的研究,以及對英漢破折號功能差異達成的共識,本文以馬愛農(nóng)(2015)《黑駿馬》小說譯本為案例,分析英漢破折號功能的共性和差異,并在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討論譯者為實現(xiàn)功能對等而采取的彌補方式和處理方法:移植法、補償法、刪減法以及改寫法。
蘭賓漢(2006)將破折號定義為標識行文中解釋說明的語句,或表示語言語義的其他轉(zhuǎn)化的符號。蘇培成(2010)和Hacker(2003)曾分別指出中英文破折號具有的功能,詳見表1:
表1 中英文破折號功能對比
中文破折號除了語法功能外還兼具邏輯功能,對文章的準確性、清晰性,行文的節(jié)奏與旋律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袁影,2003)。英文破折號在句中同樣有插入、舉例、概念、謀篇、文體修辭、詞匯替換等作用,具有重要的語言邏輯功能(林穗芳,2000)。但與擁有語義表達功能的中文破折號相比,英文破折號僅僅具備這樣的邏輯功能,無法直接表達類似哀嘆、驚呼這類蘊含在符號之中的語義情感(杜小敏,2017)。趙巧紅(2011)表示中文破折號同時具備語義功能和邏輯功能,這也是英漢破折號使用功能的最大差別之一。
可以看出在英漢破折號的使用功能同中有異,正確使用破折號方能使文章更好地體現(xiàn)邏輯、語篇銜接和語氣強調(diào)。
英漢文本中破折號都是具有銜接功能的標點,但銜接功能略有差別。董益(2015)在對艾倫·坡的部分短篇小說中存在的破折號進行研究時強調(diào)了英漢破折號銜接的不對等性,提到在漢語文本中補充說明和分享列舉的情況下,破折號是可以省略的,運用相對靈活。這樣的差異導(dǎo)致了翻譯時原文符號在譯文中不一定出現(xiàn),英漢破折號所表達的不同語篇邏輯也導(dǎo)致了銜接功能上有所不同。學(xué)者高原和劉潤清(2002)對漢語標點的銜接功能進行了分析,相對深入地比較了中英文破折號的銜接功能,同樣指出除了使用功能之外,中英破折號在邏輯連接方面的不同,在翻譯時需要特殊考慮處理。
破折號于九十年代初中外標點符號的嫁接時期被引入我國(郭攀著,2009),從語言角度出發(fā),漢語的語篇產(chǎn)生過程是按照意合而發(fā)展,講意緒之道,少插入和截斷。破折號在漢語中承擔的作用常常是注釋說明以及引入轉(zhuǎn)折等,使用頻率不如英文破折號高(曾曾,2012)。從語言邏輯的角度出發(fā)分析,英語結(jié)構(gòu)嚴謹,從而英文破折號的解釋說明、引出和插入的適用形式也比中文破折號更多,這些出入導(dǎo)致破折號在英漢翻譯中的處理中成為譯者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Anna Sewell所著的《Black Beauty》是十九世紀歐洲經(jīng)典兒童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各大熒幕。知名編輯Carpenter,Humophrey 和 Prichard M.(1984:64-65)形容小說為:“The standard reference book in children's literature.”小說內(nèi)容從黑駿馬的視角,以第一人稱講述了動物和人類之間的故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動物通人性,探討人類與動物相處的過程。
作者筆觸柔和,故事極富張力,使用破折號的頻率較高,常常通過破折號的使用引入新的信息,因而能讓讀者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打破讀者的習(xí)慣性調(diào)群。豐富體現(xiàn)了破折號的信息銜接功能,更讓譯者在處理破折號時,在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上拋開形式,可以更多考慮在符號的銜接功能上達成共識而不僅限于符號形式的照搬,更好地要求原著與譯文讀者之間內(nèi)容信息的傳遞效果。
(1)“形式對等”和“內(nèi)容對等”
從理論體系來分析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時,Nida在描述和解釋翻譯的基本過程時可以抽象的分為“解析信息”、“傳遞信息”以及“生成信息”,但三個階段都是同時完成且無意識完成的(Nida,2001)。再進一步分析來講,在“生成信息”時通過功能對等的角度切入,翻譯功能對等的幅度范圍可以精確到各個程度,最小到譯文讀者可以通過理解和聯(lián)想而達到原文讀者對于文章的理解,從而精確到每個翻譯單位之間的對等(黃遠鵬,2010)。事實上,自然語言處理時,人們將標點符號作為語言切分、轉(zhuǎn)換和處理的主要依據(jù),在書面翻譯中,我們其實也無形之中將標點符號作為理解原文和翻譯轉(zhuǎn)換的基本單位。因此破折號作為相比其他標點有特殊使用效果和表達功能的符號,更應(yīng)做到翻譯對等。
在對等模式上,Nida將功能對等分為“形式對等”以及“內(nèi)容對等”兩個概念且強調(diào)后者,認為功能對等“就是譯文讀者對譯文所做出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所做出的反映基本一致”(Nida,2001:76)。功能完全對等在語言形式相差很大的兩種語言之中很難實現(xiàn)(Nida,2004),因此譯者在翻譯處理信息時可側(cè)重“內(nèi)容對等”,即增刪加注解釋說明,而非形式上的完全照搬。符號作為語義銜接的重要手段,在傳達原文與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時也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王大偉、魏清光,2005),譯者依據(jù)原文的語境和表達的情感,翻譯時在符號的保留、增刪和修改之間進行取舍,這與Nida“形式對等”和“內(nèi)容對等”的理念基本吻合,也就是以翻譯策略的選擇來達到原文讀者與譯本讀者體驗和想象之間“最接近的自然對等”。
(2)“內(nèi)容第一,形式第二”
在翻譯時對譯文采取的一定彌補和調(diào)整是非常必要的。嚴格意義上原文與譯文逐字逐句的對等僅僅是客觀的等效翻譯理論,如果不拘泥于形式適當對譯文的表達進行增刪、加注或者調(diào)整,遵循目的語而展開,更能達到譯者所追求的譯文效果,滿足譯文讀者的欣賞需求。這便是Nida功能對等理論的“內(nèi)容第一,形式第二”。事實上,“內(nèi)容第一”并不是僅強調(diào)內(nèi)容不講形式的對應(yīng),而是在內(nèi)容盡量對等的同時,盡可能地去表達原文的形式(趙丹丹,2011)。
標點符號與文章相輔相成,標點雖然不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卻是文章語義、情感、邏輯等表達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邵敬敏,2000)。在國內(nèi)的一些針對標點符號的學(xué)術(shù)論文較側(cè)重把標點在兩種語言的功能進行分類和比較,而在破折號的實際翻譯應(yīng)用的分析卻淺嘗輒止。實際上在分別掌握破折號作用和功能的同時,本文更側(cè)重在翻譯作品中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統(tǒng)計和類比原文與譯文文本中標點符號的數(shù)量、類型和分布情況,明確翻譯中標點符號的處理方式,即在哪些情況下保留,哪些情況刪減和更改,而非簡單的類比分類。從而再結(jié)合功能對等理論探討標點符號轉(zhuǎn)化過程中的差異,深究這一差異背后的原因和啟示。
曾曾(2012:35)在對于標點符號的翻譯研究中表示:“在準確傳達思想、地道表述內(nèi)容的前提下,標點符號就應(yīng)該根據(jù)句子內(nèi)容和目的語標點符號的使用規(guī)則另作選擇,不必受到原符號的影響。”將原有形式放在第二位,通過語義和結(jié)構(gòu)進行處理,更加注重文章內(nèi)容和語義的傳達,最大可能地與原語言所要傳達的信息一致,與Nida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不謀而合。
本文從Anna Sewell的《Black Beauty》小說中選取例句,結(jié)合馬愛農(nóng)譯本中的翻譯處理進行分析,從譯者使用的翻譯策略討論破折號的翻譯方法,也就是如何實現(xiàn)英漢破折號功能對等的方法這往往與英漢破折號的使用功能、表達功能,以及銜接功能掛鉤。
英文短篇小說《Black Beauty》文本中,破折號及其分布策略如表2,其中有10處為英文破折號(2-em dash)在詞匯層面單詞拼寫不全或名字的省略的應(yīng)用,而本文側(cè)重于句子層面的翻譯銜接,此處不做詳述。
表2 破折號個數(shù)及其翻譯策略統(tǒng)計
移植法即將英文破折號中表達的邏輯和情感直接在中文破折號中找到對應(yīng)功能,這是最直接也是最簡潔的翻譯處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特定語篇中應(yīng)用的英漢破折號之間是否擁有同樣的表達功能,典型的中英破折號功能對等常出現(xiàn)在其使用方法相同的情況,如例舉、解釋說明、表示突出和強調(diào)。
例句1:He as just as kind and gentle as before,but there was more purpose and determination in all that he did—as if he had jumped all at once from a boy into a man.
譯文:他還想以前一樣溫柔、善良,但做起事情來更加果斷堅決——好像一下子從小男孩變成了男子漢。
分析:此處破折號之后是對前文的一個總結(jié),這是破折號引起下文總結(jié)上文的常用作用,在英漢破折號的功能中都最為常見,總結(jié)了上文,并且讓語氣少有停頓,明晰描述的對象,因此此處使用照搬移植的譯法便可自然的實現(xiàn)功能對等。
例句2:“Those naughty boys,” she sobbed, “have thrown the dirt all over me, and called me a little ragga—ragga—”
譯文:“哪些淘氣的男孩,”多禮哭著說,“把泥巴往我身上扔,還叫我小破——小破爛——”
分析:破折號表示聲音延長和停頓以表達的語義銜接功能是英漢破折號共有的特點,聲音的停頓延長來顯示描述對象的情緒和性格特點,這是破折號的常見用法,保留具有相同作用功能的破折號使情感具體精確,讓人印象深刻。
例句3:It may seem strange to say—but it is true all the same—that the clean fresh smell there was about him made me take to him;
譯文:說起來奇怪——但的確如此——她身上那股清爽干凈的氣息使我對它產(chǎn)生了好感。
分析:英文雙破折號之間的“but it is true all the same”是作為句中的插入成分對前后語義進行的補充說明,破折號的使用增強了邏輯轉(zhuǎn)折詞but前后的語義層次關(guān)系,表示前后連接的內(nèi)容與“預(yù)期相反”。英語嚴格的句式要求使得文中的插入成分只能以雙破折號的形式出現(xiàn),然而漢語中前后兩個破折號的使用并沒有強調(diào)的作用,一般只用于標示注釋性的文字(蘭賓漢,2006)。因此此處想要做到英漢破折號的功能對等,使用“移植法”直接照搬雙破折號則不恰當,只需要保留前一個破折號從而表達語義的轉(zhuǎn)折,讓句子順勢發(fā)展下去。
翻譯時需要根據(jù)源語內(nèi)容和目的語表達習(xí)慣及符號使用功能而選用最佳的表達方法,進行符號的增、刪、變(曾曾,2012)。注意破折號銜接功能的差異,在英文定語從句、同位語從句之中增加破折號引出需要補充或解釋的內(nèi)容,以起到劃分層次和明晰邏輯的作用;在破折號前后內(nèi)容關(guān)聯(lián)不大;破折號僅表達句子停頓,之后的句子表達另一層意思時,使用逗號或分號或句號代替表達停頓之功能,讓語義層次豐富且以內(nèi)容為大增加譯文可讀性,實現(xiàn)語義功能的動態(tài)對等。
例句4:I had cantered over ground slippery with blood, and frequently had to turn aside to avoid trampling on wounded man or horse, but, until one dreadful day,I had never felt terror; that day I shall never forget.
譯文:我聽見垂死者的慘叫和呻吟,我在布滿鮮血的、滑膩的戰(zhàn)場上奔馳,經(jīng)常左右躲閃,避免踏到受傷的人和馬,可是我心里從不覺得害怕,直到那個可怕的的日子——那個日子我一輩子都忘不掉。
分析:句子改分號為破折號以實現(xiàn)定語從句的強調(diào)作用,行文相比原文分號更加順暢,層次更加明晰。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破折號“補償法”在譯本中共出現(xiàn)14次,占譯文所有破折號出現(xiàn)次數(shù)的16%,顯然要達到邏輯及層次關(guān)系的對等,使用破折號補償增譯首當其沖。
例句5:In and out—in and out we went, as fast horseflesh could do it, and for a wonder had a good clear time on London Bridge,for there was a whole train of cabs and carriages,all going our way at a quick trot—perhaps wanting to catch that very train;
譯文:左拐右拐,見縫插針,以最快的速度往前趕,最后到倫敦橋時,時間竟然還很充裕。哪里有數(shù)不清的各種馬車都在拼命趕路,也許都想趕上那趟列車。
分析:這里原文的兩個破折號都有停頓之意,并不是插入成分,因此可將破折號刪減,補償逗號使文章意緒順暢進行,若照譯則容易打破語義層面的銜接,略顯突兀。
為達到文章意緒流暢而進行的增改通常不局限于標點符號的變動。由于漢語由意思劃分句子,因而用一些句子可以打破原有形式的束縛,增刪關(guān)聯(lián)詞、調(diào)整句序或使之獨立成單句,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放在合適的位置,更符合漢語意合的要求。
例句6:“You can’t make compensation—there’s all the trouble, and vexation, and loss of time, besides losing a good horse that’s like an old friend—it’s nonsense talking of compensation!”
譯文:“他們還談什么賠償!根本沒法兒賠償,所有的麻煩、氣惱,浪費的時間,還有失去一匹老朋友一樣的好馬——說什么賠償,全是扯淡!”
分析:此例中第一個破折號僅有解釋說明“沒有賠償”之邏輯,是英文破折號邏輯功能的體現(xiàn),但英文破折號沒有表達語義情感的功能,因而照搬符號翻譯則無法體現(xiàn)出說話者因沒有賠償而憤怒的情感。作者增譯感嘆號,并重復(fù)強調(diào)“根本沒有賠償”,此為實現(xiàn)內(nèi)容大于形式之處理方法。
例句7:I would far rather go twenty miles with a good considerate diver, than I would go ten with some of these; it would take less out of me.
譯文:我情愿跟一個通情達理的趕車人走上二十里路——那樣還省力些,也不愿跟這樣一個家伙走十里。
分析:漢語通常先擺事實再總結(jié)表態(tài),而英語先表態(tài)再下結(jié)論。從邏輯來看譯文應(yīng)按“情愿——而不愿——因為”而展開信息排列,譯文所添破折號后“省力”可理解為破折號前“情愿多走路”的原因,但譯者將句尾的原因提前到句中,打斷了讀者的邏輯銜接。筆者認為可以增加破折號以達解釋說明前句的銜接效果,但不必進行句序改寫,在內(nèi)容表達順暢的同時兼顧形式的對等。
破折號是具有表意功能的特殊標點,可使語言表達簡潔、精準、豐富。在語言轉(zhuǎn)換時,根據(jù)源語言和目的語的語法習(xí)慣和文章內(nèi)容,在忠實準確的情況下,準確表達破折號之語言效果的翻譯策略是有章可循的。移植法、補償法和刪減法以及改寫法都是改善因破折號功能差異而造成的翻譯困難的有效方法,目的是實現(xiàn)翻譯符號的功能對等,以達到思想的準確傳達,內(nèi)容的地道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