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曄
摘 要:在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健康教育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而且為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習慣、身體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探究意義。但是,在構建中小學健康教育模式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共同探究全面構建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做出論述。
關鍵詞:中小學 健康教育 模式探究
中小學健康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健康地發(fā)展和養(yǎng)成,健康教育教學新模式的具體內容,需要進一步促進中小學生全面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時,要體現健康教育活動的多樣性和基本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可以有效促進健康文化教育模式下的溝通與交流,并正確合理地進行持續(xù)性教育指導,以下對中小學生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及教育辦法做論述。
一、營養(yǎng)不良和肥胖問題
營養(yǎng)不良和肥胖問題并存于中小學健康問題中。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表現出的暴飲暴食、挑肥揀瘦、熱衷洋餐等現象普遍存在,因個人體質的差異,給中小學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和肥胖問題。數據顯示,在6~18歲的學生中,營養(yǎng)成分的負面影響占6%~7%。這些中小學生營養(yǎng)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挑食、不吃蔬菜和零食過剩。與營養(yǎng)不良相比,肥胖是最嚴重的健康問題。近年來,肥胖學生的增長快速令人驚嘆,超重學生約占中小學生的15%,是10年前的兩倍。超重和肥胖可引起成人疾病,成人身體肥胖可引起高血脂、心肌梗死、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嚴重后果,而目前這些成人疾病已逐漸吞噬著中小學生的健康。
教育辦法:專家提醒教師、家長要密切關注學生在營養(yǎng)不良和肥胖問題上的變化。對于可能超重的孩子,家長要采取健康科學的減肥措施,在不影響學生正常發(fā)育的前提下,通過醫(yī)生、健康師等專家的科學指導下采取合理的飲食調整和運動等有效的減脂計劃;對于營養(yǎng)不良的學生要遵照醫(yī)囑進行微量元素的檢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節(jié)飲食。有必要時要采取生活和飲食的控制、運動行為療法、治療的信息綜合控制和科學理論的藥物治療的介入措施。另外,提供餐食的學校,更要注意飲食的營養(yǎng)均衡,發(fā)現學生不良的飲食問題要及時與家長溝通,達到家校雙重引導的目的,提升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近視問題
1999年,中國學生高度近視發(fā)病率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居第一位。近視在城市中的患病率更高,而且還在穩(wěn)步增長。農村學生的數據明顯較低。因課業(yè)和學習負擔的加重、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室外活動的時間不足、不良的用眼習慣、不正確的用眼距離、護眼意識的缺失等,造成用眼過度導致的眼疲勞是主要原因,并呈現出逐漸向小齡化發(fā)展的
勢態(tài)。
教育辦法:預防是有效減少近視發(fā)病率的重要基礎。過去對近視的預防重點放在9歲以后,顯然已不適應新時代的預防要求,預防要從娃娃時就抓起來,尤其在孩子到了小學階段以后,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應時刻預防。家長要注意孩子看電視、電腦、平板、手機等用眼時間的科學指導;教師要時刻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用眼習慣,重視勞逸結合,正確認真地堅持做好眼保健操,家校結合共同努力降低中小學生的近視發(fā)病率,給孩子的未來學習和工作奠定健康基礎。
三、心理健康問題
中小學生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出現過度羞怯、膽怯、粗心、焦慮、抑郁等現象。尤其在大考、早戀、競爭等方面表現出的抗壓能力不足明顯。有關專家預測:未來中小學生心理水平上的核心問題發(fā)生率將會逐年增加。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專家強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有多樣性,成因復雜。表現在家庭關系、教學方式、環(huán)境影響、性格特征、抗壓能力、外界影響等諸多方面,多數是由于教育方法不當造成的。
教育辦法:當學生出現不合理要求和耍賴情緒時,老師要冷靜耐心地對待,先讓學生靜一靜,思考一下老師給出的建議。冷靜過后要舒緩學生的情緒,在溝通中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同時,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避免情緒對學習的影響,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要選擇積極、友好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在溝通中營造和諧、舒適的氣氛,給孩子發(fā)泄和說話的機會,要多站在其自身角度引導,不能一味地指責和要求學生完全理解對方的感受,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檢討意識,讓學生明白權益與自檢、寬容與闊達之間的關系,發(fā)揮出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另外,當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時,要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必要時要進行專業(yè)的心理疏導治療或就醫(yī)。
四、結語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常見的健康問題,正確引導中小學生以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從而避免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出現明顯的心理偏執(zhí)、營養(yǎng)不良、肥胖、近視等造成生活和學習障礙,促進學生健康的全面發(fā)展,彰顯中小學生健康教育的成果,引導學生養(yǎng)成穩(wěn)定良好的性格和良好的習慣,對中小學健康教育模式的科學研究具有時代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曾建興.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健康教育微課的探索[J].遼寧教育,2018(16):36—38.
[2]潘建芬.中小學健康教育的幾個關鍵要素[J].體育教學,2018,38(03):44—45.
[3]馬境,王緯虹.對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的思考[J].中小學健康教育,2018(07):2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