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溪
說起三文魚洄游,加拿大西海岸因為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可謂條件得天獨厚,加之政府科學(xué)管理,才形成今天如此壯麗的景觀。
三文魚洄游的景象讓人百看不厭。洄游分大小年,每4年迎來一個盛年。我們?nèi)サ氖俏挥诠锷谞査垢浇耐a(chǎn)卵水道,這是大溫哥華地區(qū)最適合觀魚的地點,建于1965年,長達2932米。
進入觀賞區(qū),走到哪兒都看見河道里擠滿了逆流而上的三文魚,映得水面一片通紅。人最多的地方是水壩閘口處,經(jīng)過閘口的一剎那,溪水突然湍急起來,飛流直下,勢不可擋。面對高高的閘口,三文魚除了縱身躍過別無選擇,它們不停地逆流游動著,等待時機憋足勁躍過閘口。盡管沖過去的是極少數(shù),但一次次沖上去又被卷下來的打擊不能動搖它們沖過去的決心,它們似乎在向世人訴說鐫刻在三文魚基因里的使命宣言。偶爾會看見幾條魚在經(jīng)過閘口時沒找準時間,還沒來得及“跳龍門”就被卡住,越往前掙扎身體被卡得越緊。朋友說:“這些魚好可憐,半路就被判了死刑?!?/p>
我駐足溪邊良久,思索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大自然拋給所有物種的難題。成功的道路上,留下最多的一定是遺憾吧,難能可貴的是三文魚都是成雙成對地旅行,越過這些障礙時,只要愛侶沒有成功跳躍,它們絕不會丟下愛侶獨自前進,總是形影不離,互相鼓勵,直至目的地。
激流全程沖刷著它們的身體,加之進河以后開始禁食,游回終點的魚都是身體變形、面目全非,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魚的嘴巴是歪的,通體鮮紅,身上千瘡百孔,筋疲力盡。這是因為到了產(chǎn)卵的時候,雌魚和雄魚漸漸變紅,頭變得越來越大,體形發(fā)生很大變化。雄魚的體形比雌魚大,脊背比較突起,據(jù)說是一路洄游的小溪水很淺,沿途又有動物捕食它們,雄魚的脊背露在水面上吸引狩獵者的注意,犧牲自己以保護雌魚。
后來,三文魚對我心靈再次產(chǎn)生震撼,是在溫哥華市丹利公園放歸三文魚苗時,養(yǎng)魚場工作人員——一位中年加拿大男士講述三文魚成長的故事。
他舉起一張畫滿密密麻麻小黑魚苗的圖,緩緩介紹道:“每一對三文魚在秋天能產(chǎn)下4000顆魚子,這些魚子要過整整一個冬天才會孵化,來年春天能孵化成小魚的只有800來條?!闭f完,他翻開第二張小黑魚苗數(shù)量明顯減少的圖給我們看:“你們都知道三文魚是要到海里才能長大的,這800來條小魚順流而下,最終能活著游進大海的有多少呢?”
他又打開畫面顯得清爽許多的第三張圖,自己回答道:“只有大約200條,它們要4年后才能成熟,像魚爸爸魚媽媽那樣洄游去生育下一代?!彼O聛恚_下一張圖繼續(xù)說道:“能活到洄游的只有10條,而這10條中還有8條將成為我們的盤中餐,最終到達出生地的只有……”他故意把答案給保留了,也許是為突出三文魚存活下來不易吧。
“只有2條!”聽眾中一個幼稚的男聲響起。游客們情不自禁異口同聲地“哇”出聲來,我敢肯定這絕非因為講解員做了個夸張的揚眉瞪眼的表情,而是這組數(shù)字本身太容易觸動人的神經(jīng)。從4000條魚苗到2條成年魚,換個角度講是兩千分之一的存活率,這豈是簡單的數(shù)字變化,乃是生命奮力掙扎的生動寫照。我仿佛看見成千上萬的魚寶寶你擁我擠,順流而下開始一生苦難歷程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