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浚臣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1127
在我國的法律實踐中,民事行為能力是由自然人實施法律行為的一種獨立條件與前提。因此,民事行為能力的本質就是自然人在理智的情況下形成的一種意思能力。因為在私法中的意義自治指的就是人人享有行為自由的原則,所以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也可以大致歸類到自由的范疇體系。
從抽象來看,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只是把自然人從出生開始,無差別的、平等的獲得享有民事權利,并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資格。當人人在平等享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前提下,是否具備民事行為能力,以及可否享有某種限度的民事行為能力,這是任何一個自然人在從事民事活動和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換句話來說,民事行為能力直接關系到兩種可能性,一是一個人基本財產權的可能性,二是一個人依照意思實施法律交往的可能性。如果剝奪某一個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那么則相當于取消了人的自主行為能力。人一旦被限制行為自由,人格的發(fā)展也會受到限制。因此,在人人享有平等權利的前提下,民事行為在在司法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其給人的自由發(fā)展也提供深遠的意義與作用。
此外,從交易的視角來看,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在構造上對于交易的便捷和安全性也提供了重要的意義。同時從利益的沖突觀念來看,在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中,如果利益關系的強弱明顯,則無行為能力的人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在交易時應得到怎樣的保護,在司法學界中應該進一步的探討。
在調整個社會關系中,民事法律關系是其使用的基本工具,這是法學界經過討論得出的結論。但是,民事法律關系具備怎樣的職能,又如何有效發(fā)揮作用,大部分的人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個問題與人們對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于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我國的大陸法學界已經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主要有三個要素構成,即主體、客體與內容。這三個要素使民事法律關系形成一個清晰的、確定的概念。但是也有部分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念,他們認為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分為動靜兩個方面,靜要素指的就是主體與客體,而動要素指的就是權利、義務及其他變動的原因。由此可見,靜態(tài)觀念充分反映出在某一時間點中的法律關系的狀態(tài),而動態(tài)觀念反映出法律關系的整體形成過程,這兩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民事法律進行關注,并分別給予不通過的滿足與價值。當時從整體來看,動態(tài)的觀念涵蓋了靜態(tài)的觀念,動態(tài)觀念具有更好的包容性與全面性。因此,對于這動靜兩個觀念來看,可以總結出三句話,即部分擷取、獨立生成、個別落實。
綜上所述,從民事法律關系的作用特點來看,用片面性來概括則是最為貼切的,它充分的、準確的把民事法律關系需要解決的問題展現(xiàn)出來,同時問題的個別化特征,以及民事法律與整個社會的背景關系也充分的表現(xiàn)出來,同時,通過審判實踐積累下來的經驗說明,民事法律關系中所展現(xiàn)片段性理解以機構在司法人員的心中形成一種普遍的觀念??捎盟痉ㄕZ言對其進行統(tǒng)一的描述,即“一案一訴”,指的就是一個法律關系職能處理一個案件。在大多數(shù)的民事案件中,司法人員都是遵循這一個觀念原則來處理,并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方案。然而,“片段性”的法律關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與不足,主要在于其作用模式與實際生活的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在司法界中還沒有引起很重要的關注度。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片斷性”的觀念在司法實踐中具有極端化的適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把民事法律關系與社會生活面貌存在很大的差距,很難把法律關系的本身作用以正面的形式發(fā)揮出來,同時,也給一些其他的民事法律制度帶來一定的困擾與難題。
在民法總規(guī)則的法律規(guī)范中,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與意義。它涉及到很多權益保護的相關內容,例如未成人的權益保護、交易相對人的權益保護等。在制度的構造中,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又與多種法政策緊緊相關。這在法學界中,對于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觀念、制度設計等方面成為重要的研討問題。
此外,對于現(xiàn)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理論而言,也存在諸多的不足與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民事法律關系的認識不到位的問題上,同時,在相關學者研究民事法律關系時,大部分都是通過孤立化、個別化、靜態(tài)化的研究視角,使民事法律關系作為民法的調節(jié)工具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對于民事法律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