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璋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在沉默權和無罪推定理論的影響下,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建設逐步完善,執(zhí)行法律規(guī)定時方式方法愈加標準、文明和人道,以及在司法實務中,以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為中心主義認可的偵查取證標準帶來的各種諸如刑訊逼供等嚴重侵害當事人人權的壞處促使,“零口供”規(guī)則在司法公正和執(zhí)行法律的正義,重視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的要求下產(chǎn)生。
以口供中心主義為主的偵查取證模式有各種問題存在,口供在我國向來就被司法人員所重視,有所謂的“證據(jù)之王”的稱號,獲取當事人口供作為證據(jù)是我國傳統(tǒng)的偵查模式,所以可以看出司法實務界對于口供證據(jù)是過于依靠的,這致使我國在較長的一段刑事司法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由于辦案人員輕信口供而導致的實際客觀情況的偏差,同時包括在前期偵查工作中,為了快速獲得相關有利于突破案件的訊息,過急的想獲得嫌犯關于案件的口供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非法手段,對犯罪嫌疑人刑訊逼供,這使得犯罪嫌疑人的人權等一系列正當權利沒有獲得應有的保障。因為這個原因,我們需要明確并確立供詞的證據(jù)意義及其價值,《刑事訴訟法》第55條①的規(guī)定明確了了口供所承載的證據(jù)價值?;诳诠┲行闹髁x的偵查模式的特點,其往往導致實踐中大量發(fā)生刑訊逼供等一系列程序非正當?shù)那闆r,更是隨著近年來的一大批冤假錯案②的糾正和曝光,實在地印證了口供中心主義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這些冤案的產(chǎn)生讓我們的檢察機關開始反思如何切實維護好犯罪嫌疑人的人權。
如今隨著各種新媒體急速的更新?lián)Q代,伴隨而來的是,這種現(xiàn)象增強了犯罪嫌疑人的反偵察能力,同樣使得實踐中不斷出現(xiàn)“零口供”現(xiàn)象,原有的偵查活動僅僅圍繞獲取口供展開是根本不夠的,準確地運用口供的證據(jù)原則,理智地去判斷口供的真假,這才是處理好口供去留的重中之重。
“零口供”規(guī)則重點強調檢察院在對犯罪嫌疑人決定是否逮捕和是否移送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著重關注除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之外的證據(jù)類型,不僅僅以其有罪供述作為給其定罪的唯一證據(jù),盡可能確??陀^情況的真實,這與刑訴法第55條“重證據(jù),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的”所展現(xiàn)出的證據(jù)原則,和我國關于補強口供證明力的相關規(guī)則保持著高度的一致。從這個點來說,如果需要確立“零口供”規(guī)則,那么關于其采證原則和方法有足夠的法律依據(jù)的支撐。
“零口供”規(guī)則主要包含兩點內容:一是當前期偵察機關將案件移交至檢察機關時,檢察機關對于偵查機關在前期偵查中所獲得的有罪供述不作任何處理,而是依靠除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之外的證據(jù)類型來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然后再憑借所得出的結論作出是否予以逮捕或者是否將其移送審查起訴的決定;二是該規(guī)則給予犯罪嫌疑人在面對問詢時,對自己的犯罪行為作出無罪或者減輕刑罰的辯解的權利,同時,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對于檢察官的問詢保持沉默。該規(guī)則中允許犯罪嫌疑人不發(fā)表任何言論的相關規(guī)定是最為核心的,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沉默權在我國的另一形態(tài),但是沉默權與我國推行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政策是相矛盾的,同時沖擊了我國素來極為重視口供的司法實際狀況。所以該規(guī)則一經(jīng)推出,全國法律界都開始對其進行關注,并同時被評價為“中國司法機制的一大歷史性進步!”
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前期偵查,以及被移送審查起訴階段時,面對相關司法工作者的問詢,可以依法保持沉默或者直接拒絕回答,并同時不因其行為而受到處罰的一項權利③。
“零口供”規(guī)則與沉默權雖然有其相像的地方,但同時在許多方面還是留有差異的。第一、二者獲取證據(jù)的方法不同,沉默權主張的是在獲得犯罪嫌疑人口供的時候不得采取武力、強迫等非法手段強制犯罪嫌疑人作出陳述;而“零口供”規(guī)則則消極不承認有罪供述的存在,試圖通過其他客觀事實的存在來證明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第二、二者在面臨如何處理關于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時的表現(xiàn)行為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沉默權是當司法工作人員給予犯罪嫌疑人米蘭達警告后,采取對其有罪供述承認的行為;而零口供規(guī)則對于有罪供述持否定的態(tài)度,這導致偵察機關前期對案件的偵查是徒勞的;第三,二者在時間的適用范圍也不同,沉默權是始終存在于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中;但是零口供規(guī)則只限在檢察院最初決定是否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逮捕和起訴的階段適用。第四,二者在實現(xiàn)公正程度的方面也有所不同,沉默權真正做到了維護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5條指出,司法工作人員應對口供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司法工作人員特別注重口供的獲得。當在沒有獲得口供的情況下,司法機關人員往往不會主動終止案件,檢察機關人員沒有口供就無法批準或起訴逮捕。在處理一個案件的時候,當你迫切想從犯罪嫌疑人的身上獲得口供,這非常容易侵犯其人權,大多數(shù)司法人員都想手上有一份關于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對案件進行一個判斷,殊不知在這過程中用力太猛,反而會取得不好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口供情結。
長期以來,中國的司法實務界已經(jīng)過度依賴口供,這讓偵查機構一直過于專注于獲得口供,甚至有一些辦案工作者認為這獲得口供是一個破獲案子的關鍵部分,而通常忽略了其他證據(jù)的獲取和操作。
口供是一個更偏重于主觀性的一項證據(jù),所以如果要有更強的證明力,則必須要有其他客觀證據(jù)的支持。因此,為了有效地壓制法院的違法取證行為,司法工作人員必須首先改換案件看法,盡力戰(zhàn)勝原有取證模式的習慣④。建立零口供規(guī)則的目的是為了在沒有任何手段和方法的情況下,解決由于過分依賴口供的司法現(xiàn)狀,加強司法工作人員使用不包括口供以外的其他證據(jù)類型。
無罪推定標志著訴訟的民主與科學,其意義是指在犯罪嫌疑人在并未判決有罪前,是有權利被推定為無罪的。其基本原則是在程序過程中充分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使他們可以行使辯護權,與勢力強大的國家司法機關控訴相對抗。
“零口供規(guī)則”,是“無罪推定原則”的表述,反映了當事人不是必須承認自己有罪的國際慣例,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不提供任何關于案件的有罪供述,除去有罪供述,從其他證據(jù)對案件進行審查,如果沒有其他證據(jù)顯示當事人有罪的話,則推定其無罪,這樣實質上提高了辦案的質量。
如果司法工作人員能面對誘惑不為所動,主動排除有罪供述,并認真落實零口供規(guī)則的精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給檢察人員產(chǎn)生一種主觀上的有罪的推斷,防止他們先入為主,從而可以幫助他們在處理案件時將無罪推定原則落實下去。
[ 注 釋 ]
①《刑事訴訟法》第55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jù),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陳述,沒有其他證據(jù)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陳述,證據(jù)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②佘祥林案、趙作海案、張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圖案等.
③張曉雅.關于沉默權制度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
④陳曉輝.偵查人員“口供情結”之反思[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