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陽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經濟犯罪是指一切與經濟有關的犯罪行為,它涉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貪污腐敗、企業(yè)與經濟相關的犯罪行為等。經濟犯罪對于社會和企業(yè)的健康秩序發(fā)展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和經濟損失,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關于經濟犯罪,最早提出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司法部長克會雷特對白領犯罪的調查和指控中提出稅收詐騙、侵害投資人犯罪、侵害消費者犯罪等,以上這些犯罪行為也被稱為是最早的經濟犯罪。它們與現階段《憲法》中的經濟犯罪具有相同的特征,那就是在經濟運行領域中通過不法手段獲取不正當利益,損害國家及企業(yè)的經濟利益,侵犯國家法律法規(guī),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等,這些行為需要通過立法的手段來加強法律處罰力度,以警示和控制犯罪行為人發(fā)生經濟犯罪的行為。經濟犯罪刑事立法模式作為國家立法機關經濟犯罪立法的標準模板,對于制定經濟犯罪的法律法規(guī)有著指導意義。因此本文研究經濟犯罪刑事立法模式。
經濟犯罪的刑事立法首先是為了解決和打擊社會中出現的經濟犯罪行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經濟犯罪行為的轉變,也就是經濟犯罪趨勢的轉移。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要求經濟活動體現計劃性,因此維護經濟的計劃的穩(wěn)定性是社會經濟治理的關鍵,立法主要針對投機倒把、倒賣計劃證等影響計劃經濟穩(wěn)定性的犯罪行為為主。在市場經濟,經濟活動雖然受國家宏觀政策調控,但整體經濟活動較為自由,市場發(fā)展活躍,此時經濟犯罪行為趨向于合同詐騙、金融詐騙、網絡詐騙、偽劣產品銷售詐騙等,因此經濟犯罪刑事立法也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犯罪行為的轉移進行調整。
在經濟市場自由發(fā)展階段,國家宏觀調控是對于國家的經濟其中重要的調節(jié)和影響作用(國家宏觀調控對國家的經濟起到重要的調節(jié)和影響作用)。在一般情況下,國家對經濟政策采取自由放任的態(tài)度,但是當經濟活動發(fā)生混亂,國家通過政策干預和調控市場,以達到相對而言的秩序發(fā)展,此時刑事立法的作用就是維護和配合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因此,經濟市場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而國家的經濟政策則影響刑事立法的變化。
社會經濟的秩序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各方利益的平衡發(fā)展,如果市場中出現嚴重的利益不平衡狀態(tài),此時需要通過調整刑事立法來加強對于經濟的干預,控制經濟犯罪行為的發(fā)生。例如美國最初提出的白領犯罪正對的就是當時工業(yè)資本主義增長膨脹引發(fā)的社會經濟混亂現象。通過創(chuàng)立立法來解決這種沖突和矛盾斗爭,這就是經濟犯罪法律法規(guī)的作用。
重大經濟犯罪案件的發(fā)生需要通過法律法規(guī)來處罰。當一些重大案件發(fā)生后經濟犯罪的法律法規(guī)處罰發(fā)生了缺失,或者發(fā)生了法律法規(guī)處罰中的處突,此類新型經濟犯罪案件在未來還存在高發(fā)的可能,此時需要刑事立法來完善經濟犯罪案件的法律法規(guī),對新型的經濟犯罪案件重新定義,以實現對同類經濟犯罪案件的有效的刑法打擊。例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鄧某等人非法集資,國家立法部門開始關注非法吸收公眾資金、集資詐騙等經濟犯罪案件,全國人大常委發(fā)布《關于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金融犯罪便確立刑法。
刑事理論是刑事政策與刑法立法的參考依據,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例如刑事古典學派主張人道主義與死刑論,刑事實證派主張社會政策預防犯罪與教育刑論,這些理論都在無形中影響著經濟犯罪的刑事立法。
刑事立法離不開個人觀念。立法決策者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對待經濟犯罪案件的態(tài)度都會影響刑事立法。我國經濟犯罪刑事立法模式是黨和領導人的立法觀念的體現。毛澤東曾說過,我國刑事立法應該遵循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原則,這一思想至今影響著經濟犯罪的刑事立法,并成為嚴裁經濟犯罪案件及其相應的刑事立法的重要指導思想。除毛澤東思想之外,鄧小平思想也對我國經濟犯罪刑事立法起到指導作用。
國際條約是各國刑事立法的重要影響因素,以我國來講,參考國際條約對我國經濟犯罪刑事立法國際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加入知識產權組織,為此制定了《專利合作公約》、《商標注冊馬德里協(xié)定》、《保護工業(yè)產業(yè)巴黎公約》等,這些國際條約對于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經濟犯罪案件有著重要的意義。再比如我國《刑法》第191條中的洗錢罪,它來源于聯(lián)合國禁毒公約。經濟犯罪中的洗錢罪刑事立法對于我國打擊和預防洗錢犯罪行為及其案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洗錢罪的市場活動范圍擴大,已經從國內流轉到國外,我國的經濟犯罪法律法規(guī)在國內區(qū)域適用,然而超過管理領域之外的資產流轉則無法用等同的法律法規(guī)處罰。為了對域外資產流轉以及國際貿易中發(fā)生的經濟犯罪案件實施有效管理,域外刑法設置參考附屬刑法,它主要應用于域外經濟犯罪案件主導的犯罪行為的立法模式。具體表現為將域外的經濟失去規(guī)范的行為通過非刑事法律法規(guī)進行約束和調控。
雙軌制立法模式是在多元化經濟犯罪立法模式上發(fā)展而來。在1997年我國刑法修訂之前,我國的刑法法典中關于經濟犯罪采用的是附屬刑法+單行刑法定罪的,依據《票據法》、《商業(yè)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關于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犯罪決定》等法律法規(guī)。我國的附屬刑法規(guī)范采用的是援用刑法式,缺乏具體的刑法條文和罪名指向。1997年新刑法修訂時提出要制定統(tǒng)一的、完備的刑法典,將一些民事、經濟、行政法律中的“依照”、“比照”刑法有關條文的刑事責任追究改為刑法的具體條款,這才解決了經濟犯罪在內的附屬刑法法典的使用問題。新法修訂后經濟犯罪刑事立法模式依舊延續(xù)單軌制,但同時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需求,依舊沿用了附屬刑法規(guī)范法典的模式,其中的立法技術也被引入到刑法典中。隨著經濟犯罪案件頻發(fā)和復雜化,附屬刑法形式和單軌制就成為我國經濟犯罪形式立法模式中長期利用刑法處罰和制裁的模式。
空白罪狀顧名思義就是現行的刑法中關于經濟犯罪行為的罪狀指定空白的部分,這部分也是我國國家立法機關刑事立法中最常用的立法技術和方法。凡是違反經濟市場及其規(guī)則的經濟犯罪行為,都可以通過非刑事法律法規(guī)體現出來,然后在市場經濟的變化和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下逐漸的訂正和修改,完善刑法典中關于經濟犯罪行為的制裁、處罰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瞻鬃餇钐畛湫枰龑κ袌鲋邪l(fā)生的重大經濟犯罪案件的處罰空白以及行為對象的犯罪指控空白進行補充,這種補充需要依據客觀的犯罪行為及其經濟犯罪的構成補充,體現一定的犯罪行為界定性。
綜上所述,經濟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是經濟犯罪立法的標準。為了保證經濟犯罪刑事立法的公正、公平、合理性,國家立法機關應該充分研究影響經濟犯罪立法的條件和因素,根據不同社會背景下經濟犯罪管理的需求和社會發(fā)展的法制要求,合理的選擇經濟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經濟市場始終是不斷的變化的,而刑法立法后作為一種固定的、明文禁止的法律法規(guī),意味著對經濟犯罪行為的限制,給經濟犯罪劃定了一個界限。因此,經濟犯罪刑事立法模式固然標準化,但實際的經濟犯罪立法還要參考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社會狀況,考慮實際存在的經濟犯罪行為。只有結合實際選擇和應用刑事立法模式,才能保證經濟犯罪法律法規(guī)追究刑事責任的合理性和保護經濟市場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