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萍 茆仲義
(314200 平湖市人民檢察院 浙江 平湖)
1963年6月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zhèn)的干部在社會綜合治理中創(chuàng)造了“依靠和發(fā)動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自“楓橋經驗”誕生至今,其已成為了經典的社會綜合治理經驗。新時期是檢察工作轉型發(fā)展時期,將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基層穩(wěn)定為出發(fā)點的“楓橋經驗”引入檢察機關服務社會、參與社會管理中,具有必要性與可行性。檢察機關應努力打造新時期“楓橋經驗”檢察版,做到矛盾發(fā)現在基層、矛盾調和在基層、矛盾解決在基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此來疏通矛盾,以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視角參與社會治理,維護基層穩(wěn)定。
從1963年6月“楓橋經驗”被推廣以來,其一直被作為堅持群眾路線,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經典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楓橋經驗”對于不同職責的國家機關,能夠發(fā)揮不同的指引作用。目前處于社會經濟轉型發(fā)展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社會轉型期的結構失衡容易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新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和不穩(wěn)定因素依然長期存在。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的監(jiān)督機關,在服務社會,參與社會管理中應體現其特殊的作用,因此將 “楓橋經驗”引入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的過程,有其必要性與可行性。檢察機關要借鑒“楓橋經驗”,堅持矛盾發(fā)現在基層,矛盾解決在基層。通過借鑒“楓橋經驗”,著力服務社會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參與社會管理。
新時期檢察機關運用“楓橋經驗”充分發(fā)揮自身職能,在自身職責范圍內發(fā)現矛盾、解決矛盾,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檢察室作為跟派出所、派出法庭相配套的派出機構,可以對轄區(qū)內派出所、派出法庭的訴訟活動進行同步監(jiān)督,以更好地履行基層檢察院法律監(jiān)督的職能,在進行訴訟監(jiān)督中發(fā)現問題,解決矛盾,切實維護群眾根本利益。檢察室作為基層檢察院在派出地的窗口,可以方便當地群眾及時向檢察機關控告、申訴,也能讓檢察機關第一時間了解群眾訴求。群眾反映問題能通過檢察室調解解決的,盡量充分使用好調解這一有力武器,將矛盾就地解決,不再進入司法程序。這既是借鑒“楓橋經驗”堅持矛盾不上交的做法的體現,也可以極大地節(jié)約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檢察室作為基層檢察院的派出機構,可以協(xié)助派出地政府機關參與轄區(qū)內的綜合治理工作,積極參與群眾矛盾調解工作,扮演好“老娘舅”的角色,就地解決好群眾矛盾,把調解工作進一步前移,在矛盾尚未進入司法程序時就及時化解。這是“楓橋經驗”的題中之意,也可以充分發(fā)揮檢察室在綜合治理工作、服務經濟發(fā)展方面的職能。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通過調停人或其他組織使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溝通、共同協(xié)商,雙方達成民事賠償和解協(xié)議后,司法機關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再追究刑事責任或從輕減輕刑事責任的訴訟活動。檢察機關在案件審查逮捕、審查起訴的過程中,要根據案件情況適時適用刑事和解制度。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犯罪嫌疑人認罪、悔罪,可以通過對被害人進行物質賠償來彌補損失,且被害人同意通過運用刑事和解的方式與犯罪嫌疑人進行和解的,檢察機關要盡力促成和解。在審查逮捕階段,如果達成和解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不批準逮捕,在審查起訴階段,如果達成和解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不提起公訴,以此來減少案件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對抗,以和解來促成矛盾的解決。
檢察機關要善用刑事和解的方式促成案件雙方當事人矛盾的化解,這是檢察機關在工作中運用“楓橋經驗”的體現,同時也將部分輕微刑事案件消化在檢察階段,減輕了法院審判階段的壓力,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有利于促進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
刑事訴訟過程不僅是打擊、懲治犯罪的過程,也是保障被害人程序權利和實現實體權利救濟的過程。以往檢察機關往往注重打擊犯罪,而忽視了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導致案結事未了,辦案的社會效果大打折扣。
檢察機關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保障被害人的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首先檢察機關在辦案中要充分履行對被害人委托訴訟代理人權利的告知義務,這是被害人的關鍵程序權利之一。檢察機關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對被害人的這一告知義務,比如可以采取電話通知加短信提醒的方式來充分履行這一義務。電話通知保證通知到人,使被害人能夠清楚了解自己享有委托訴訟代理人的權利,可以就人身權利損害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以此來保障自身的權益。在電話通知到人的前提下,再次通過短信提醒的方式充分告知被害人委托訴訟代理人的方法和途徑,以此保證被害人能夠順利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其次檢察機關在辦案中要充分聽取被害人及其委托的訴訟代理人的意見,以保證案件有一個公正的處理結果。在案件審查逮捕及審查起訴階段,特別是一些不捕不訴案件,要充分聽取被害人及其委托的訴訟代理人的意見,被害人的意見合理的,要吸收到辦案中,確保被害人對案件的處理結果能夠接受,使被害人能夠感受到其被公平公正地對待。
檢察機關辦理的案件會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雙方利益,由于案件的處理結果是根據證據來還原的法律事實,有時與事實真相有一定出入,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害人雙方勢必對案件的處理結果出現不滿。還有的案件被害人對侵害結果的造成有相對過錯,這時單方面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往往造成犯罪嫌疑人一方的不滿。此外,有相當大部分的案件被害人一方的人身權利侵害、財產損失得不到補償和賠償。以上情況下案件雖然辦結,但不穩(wěn)定的因素已經產生,一旦處理不好容易引發(fā)社會矛盾。為此檢察機關在辦案中可以對相關敏感重點疑難案件建立跟蹤監(jiān)管制度,對這部分案件有各辦案部門分別統(tǒng)計,匯總后匯報專門部門備案,并且對這部分案件實行全程跟蹤,關注案件的發(fā)展進程及處理結果,一旦有不良苗頭出現,匯集信息后與案件承辦人聯(lián)系,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對可適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聯(lián)合公安機關、法院、政法委一起開展調解工作,對案件雙方當事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爭取讓雙方在可接受范圍內各自作出讓步,以此來緩和雙方的利益沖突,最終達成和解。對部分無法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案件,被害人一方往往無法接受處理結果,這時也可聯(lián)合公安機關、法院、政法委開展多方聯(lián)動調解工作,重點在于向被害人解釋案件處理原因,緩解被害人的對抗情緒,從思想上扭轉被害人的認識從而接受案件處理結果,并適時對被害人進行權利救濟,以此來彌補被害人遭受的損失。
“楓橋經驗”是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典范,一直被廣泛地宣傳和借鑒,其作為解決矛盾的成功經驗在今后很長的時期內也一直會被沿用和借鑒。新時期是轉型發(fā)展的階段,社會矛盾及不穩(wěn)定因素依然長期存在。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在自身職能范圍內調節(jié)社會矛盾的任務依然艱巨?!皸鳂蚪涷灐睘闄z察機關調解社會矛盾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只有堅持群眾路線,依靠群眾,注重矛盾的“盡早、盡小”化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維護社會長治久安。新時期檢察機關應努力打造“楓橋經驗”檢察版,在檢察機關開展工作的各維度注重矛盾的及時化解,這既是綠色司法的題中之義,又是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開展工作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