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豪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重點。由于未成年人對世界的認知以及對自身行為的認識都處于不成熟的境地,如果他們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教育存在缺失的話,很容易導致未成年人滑向犯罪的深淵,如讓一個未成年人被貼上了犯罪的標簽,這不利于未成年人更好的回歸社會,也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因此,通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給予未成年犯罪人回歸社會的機會,能夠促使未成年犯罪人改過自新,也能保證社會和諧穩(wěn)定。
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六條的規(guī)定,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實行有一定刑罰前提和年齡界線。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發(fā)生時,必須沒有達到十八歲的年齡界線,一旦犯罪發(fā)生的年齡超過了十八歲,則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對該犯罪行為不適用。其次,被封存的犯罪記錄必須是被判處刑罰有期徒刑五年以下,這體現了我國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但是一旦被判處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意味著該未成年犯罪人主觀惡性以及客觀危害行為都較重,所以基于社會利益的考量,對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以上的未成年犯罪人不宜適用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1.刑罰個別化理論
刑罰個別化是指在刑罰施加的過程中,具體個案應當考慮到個體情況,以法律為依據判處與個案和個體相適應的刑罰,其目的是為了讓犯罪人認識并改正錯誤,加強其法制教育,提升其法制意識,避免再次犯罪的發(fā)生。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身心都還不成熟,在認知能力上還存在不足,不能夠完全認識到自己行為性質以及造成的后果,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犯罪,所以根據具體個案不同采取不同刑罰,這是法律價值的體現,也是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實踐。
2.標簽理論
依據標簽理論,在社會生活中,一旦有人違背規(guī)則進行違法犯罪就會被貼上帶有歧視性的標簽,而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就可以去除未成年犯罪人的標簽,為他們回歸社會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條件,不因過去的行為影響到未來的生活。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實施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感化和挽救未成年犯罪人的刑事政策和刑罰原則。
從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現行規(guī)定來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被封存之后,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有需要的亦或者有關單位有需要的,也可以依法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進行查詢。這種例外規(guī)定過于寬泛,對于司法機關因為何種需要可以查詢,查詢之后要如何對相關信息進行處理都未進行規(guī)定,同時對于有關單位范圍未作限定,依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有關單位包括…,這過于寬泛的查詢主體不利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封存。
盡管為了平衡未成年犯罪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立法者在設置制度時規(guī)定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適用限制,體現了社會均衡,但在期限上并沒有做出明確規(guī)定。如果不設置考驗期,不對未成年犯罪人是否確實改過自新和是否還具有再犯可能性等問題進行審查,可能無法實現改造未成年犯罪人與維護社會安全的目的。
為了維護對社會安全、保障社會權益,我國有關法律把刑事處罰設置為一些特別行業(yè)的條件限制,《公務員法》《律師法》等都有著把“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作為限制性條件的規(guī)定。同時,與某些法律法規(guī)相沖突,例如公安部發(fā)布的《重點人口管理辦法》這使得封存的效果大打折扣,這種由于制度之間缺乏協調,導致不能有力保障未成年人利益,不利于未成年犯罪人回歸社會。
為了保障未成年犯罪人回歸社會的效果,應當對查詢主體的范圍進行細化,筆者認為,有關單位的范圍應當是確有必要查詢是否存在犯罪記錄的單位,同時需要滿足相應的條件和程序才可以進行查詢。
為了鼓勵未成年犯罪人改過自新,可以在犯罪記錄封存之后設置一定時間的的考驗期,筆者認為考驗期長度設置可以參考緩刑有關規(guī)定,考驗期的設置這是保證被封存犯罪記錄的未成年人一定經過改造確實沒有社會危害性的,這也是基于社會利益的考量。
依據立法的原意,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記錄被封存之后就應當被視為“無犯罪人”,其法律評價不因犯罪行為受到影響,所以為了確實保證未成年犯罪人回歸社會,保證未成年犯罪人在升學、就業(yè)等方面不受影響,現行有關法律法規(guī)在資格限制上的條款應當進行修改。
未成年人作為國家的未來,對一個國家的未來發(fā)展至關重要,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未成年人重新回歸社會強有力的制度保證,是教育、感化和挽救未成年犯罪人刑事政策和刑法原則的具體措施,是預防未成年人再犯罪的人道主義手段,對于保護未成年犯罪人保證國家人力資源儲備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此,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完善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建設,增強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建設好具體可行且行之有效司法實踐機制,確實保證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真正服務于未成年人的社會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