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駿 李曉明
太極拳由明末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約1600年—1680年)所創(chuàng),有五套拳、炮捶(包括雙人推手、器械等),此后在陳家溝世代相傳,傳至第十四世陳長興、陳有本,甫將拳式優(yōu)化、精編為一路和二路炮捶。陳長興定型的拳勢舒展雅致、圓活自然,后人稱之為“大架”;陳有本定型的拳勢緊湊連綿、輕靈沉穩(wěn),后人稱之為“小架”?!按蠹堋迸c“小架”從外形上看稍有不同,而兩者訓練方式和蘊涵的“技勢招術”完全相同,故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無論“大架”“小架”,究其形質(zhì),蓋唯“勢”與“術”兩者之約合,并由此呈現(xiàn)出“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引進落空合即出”“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精妙實戰(zhàn)技擊效用。
吾師羅永平(南京著名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向我們傳授的是陳長興一脈的“大架”太極拳,拳法古樸沉雄、規(guī)整守中,梢節(jié)領勁、螺旋纏繞,注重“勢”的運化和“術”的拆解,強調(diào)推手是方法、手段,散手搏擊是目的的理念,并與拳理拳論結合,追求“拳怎么用就怎么練”的完美統(tǒng)一,符合陳式太極拳之精義。
一、生動活潑的太極拳之“勢”
早期的太極拳皆以姓氏為名,如“陳氏太極拳”表明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家族傳的拳,“楊氏太極拳”表明是河北永年縣楊氏家族傳的拳,出版的太極拳書籍中也如此稱謂。1950年后,逐漸將X氏太極拳統(tǒng)稱為“X式太極拳”了,如“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等,雖一字之改,其含義仍如前。
其實,太極拳初始為長拳或十三勢。王宗岳在《太極拳釋名》篇中曰:“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蹦敲?,“氏”、“式”、“勢”有何區(qū)別?
“氏”即姓氏,是表明家族的字。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后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故X氏太極拳即為X家族的太極拳。
“式”本義是法度、規(guī)矩,引申為示范、規(guī)格、樣式之意,感覺上中規(guī)中矩且較固定。注名X式太極拳,表明系X姓樣式的太極拳,且太極拳套路動作基本固定。
“勢”本義是權力、權勢,引申為形狀、姿態(tài)、架式,感覺上生動活潑且有變化。但目前社會上鮮有“X勢太極拳”這樣的稱呼。筆者認為,太極拳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生動活潑的,若以“式”名之,則有悖太極拳本義,以“勢”名之則名至實歸,所以,王宗岳說“太極拳,又名十三勢”也。
考量當下拳術界公認且習慣的說法,稱呼“X式太極拳”即X姓樣式的太極拳是無可非議的,這是總概念。然,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太極拳書籍,不論是楊式、吳式、武式、孫式,還是陳式中的大架、小架、老架、新架,總概念下分支的動作名稱統(tǒng)統(tǒng)都稱之為“式”。比如,陳式太極拳:第一式起勢,第二式金剛搗碓,第三式懶扎衣……這就有點不對了。
羅師認為,各式太極拳總概念下分支的動作名稱應稱之為“勢”。比如:第一勢起勢,第二勢金剛搗碓,第三勢懶扎衣……
如此說法是基于太極拳每個動作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是蘊涵著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技擊之法的。所以,王宗岳說:“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p>
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將64個動作編排組合為“十三勢”,并將每個動作均稱為“勢”,比如,“第三勢單鞭”。
由此可見,所謂“勢”,是太極拳技擊之“形”,含八種手法、五種步法,故有“八門五步”之稱;太極拳套路動作,因勢賦形、以形促勢,將“八門五步”實用技法編排組合、使適相宜,形成變化各異的拳“勢”。
二、精妙無替的太極拳之“術”
太極拳由變化各異的拳“勢”組成,而由拳勢演化出各種實用技法,即“術”,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招術”。這才是太極拳真正魅力之所在,可謂精妙無替,高深莫測,細膩縝密,引人入勝。
“術”,本義指城邑中的道路,所謂“邑中道也”,引申為方法、策略、計謀。太極拳之“術”,就是太極拳的技擊技巧,是太極拳的御眾之形。太極拳每一勢,都包含了不同的招術,且具有特定的技擊含義,在不同的對戰(zhàn)情形下,使用適宜的招術應對,通過手法、身法、步法的協(xié)調(diào)互濟,上以實應,下持虛守,進退圓潤,隨曲就伸,沾連以達負陰抱陽之勢,黏隨猶成舍己從人之效,達到“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實戰(zhàn)效果。
“勢”涵多“術”,是太極拳主要技法特征,而一“術”即是一招。羅師將陳式太極拳大架83勢總結、歸納、整理成260余招術,刪除重復的29勢110招術,基本確定為54勢150招術。
三、太極拳“勢”與“術”之大觀
吾師羅永平在長期深自砥礪的修煉中,師古以探幽,縱橫而增華,遍覽和辨析前人遺芬,付諸拳架體悟,再于實踐中研求效驗。羅師認為:太極拳應分為三個層次,即式、勢、術。X式太極拳屬概念,是第一層次;在X式太極拳下位應為“勢”,系種概念,為第二層次;在“勢”的下位應為“術”,亦系種概念,為第三層次。例如:陳式太極拳——“式”,第一層次,屬概念;第四勢六封四閉——“勢”,第二層次,種概念;動作一、動作二、動作三——“術”,第三層次,種概念。
羅師將“式”“勢”“術”概括歸納為太極拳的三個層次,而又重點或主要解析“勢”與“術”,并稱之為“技勢”和“招術”。他在撰寫的、即將出版的《陳式太極拳大架(83勢)技勢招術》一書中,明確清晰地按著三個層次歸納敘述,并重點解析“技勢”與“招術”。尤為推崇的是,羅師將第三層次的招術分別予以命名,一改以往對太極拳招術只有動作講解和書籍的文字描述,而無招術名稱的重大缺陷,誠如著名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稱贊吾師“實在是創(chuàng)新之舉”。例如:陳式太極拳——式,第三勢懶扎衣——勢,招術一指天化地;招術二黑熊靠山;招術三翻手為云;招術四覆腳為雨——術。
第四勢 六封四閉——勢,招術一折拿虎尾;招術二浪遏飛舟;招術三疾風斷枝;招術四送客楚門;招術五雷擊空谷——術。
這樣,羅師理順了式、勢、術的三層關系,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太極拳內(nèi)在規(guī)律。而“技勢”的定義和“招術”的命名,對于太極拳習練者而言,能大大提高習拳者的辨識度,使其能較快掌握動作要領、規(guī)范拳勢拳架、熟悉推手勁路、體悟散手技法。
羅師云:“‘技勢就是搏擊時的形體動態(tài),‘招術就是搏擊的方法和謀略。也就是說,‘技勢招術是太極拳技擊形態(tài)和制人方法及計謀。”
“以‘技勢招術之名,才能凸顯太極拳技擊的藝術性、動態(tài)性、變化性、巧妙性、多重性?!?/p>
下面,擬選擇羅師傳授的陳式太極拳大架一路83勢中“六封四閉”一勢,向大家展示陳式太極拳古樸大觀的“技勢”與精妙無替的“招術”。
第四勢 六封四閉
概述:“六封四閉”從拳勢定名上看,稍覺“玄秘”。從實戰(zhàn)技法上論,實即適進、引退、左顧、右盼,臨宜制敵,攻守兼?zhèn)?,盡顯陳式太極拳剛柔相濟、上下相隨、引進落空、收放自如的技用神韻。細膩之處,圓融轉(zhuǎn)關只用纏;縱放之捷,折疊捋采實難防?!傲馑拈]”招術有五:折拿虎尾、浪遏飛舟、疾風斷枝、送客楚門、雷擊空谷。
招術一 折拿虎尾
合步推手或散手實戰(zhàn)時,對方抓我右掌,欲絞臂鎖拿;我梢節(jié)領勁肘定位,三節(jié)分家折腕轉(zhuǎn)圜回抽,對方必被牽動引進,致對方掌背面予我,同時我左手迎上,與右手合握夾擊,左手大拇指點按其“中白穴”附近,合勁反拿致對方疼痛難忍前跌。真是?“一陰一陽護前胸,何懼狂夫抓手攻”。
要訣:肩肘與手先分家,折疊合收擒成絕。如圖所示,不論對方反拿手掌還是正拿、豎拿手掌,我都可以此招術應對解脫并反拿對方,關鍵是要做到梢節(jié)領勁、三節(jié)分家。
招術二 浪遏飛舟
散手實戰(zhàn)中,對方右拳直襲,我吞接來脈,左挈右捋將對方“引進”;對方為穩(wěn)固身形倏然回撤,我旋即沉胯,胸腰折疊,右腕轉(zhuǎn)關,折出凸擊,勁出似浪頭拍岸,將對方發(fā)出。所謂“輕抹如同弓上箭,放開亦似箭離弦”。要訣:螺旋捋帶加下引,凸腕回擊如逐浪。
招術三 疾風斷枝
散手實戰(zhàn)中,對方?jīng)_拳直襲,我吞接來脈,右掌根貼其肘彎處,走橫圓螺旋,向下劃弧,瞬間雙按猛下采,三節(jié)分家,使對方跌撲或脫臼。所謂“疾風勁吹平靜時,不靜不見斷其枝”。(注意,只可小臂和手腕瞬間下采勁,大臂和肩不可用力。)
要訣:出手右掌貼臂彎,橫旋再接下按采。
招術四 送客楚門
散手實戰(zhàn)中,對方左直拳當胸襲來,我雙手迎鋒接其來脈,左手轉(zhuǎn)腕扣握其左腕,右掌根貼其肘彎處,走橫圓螺旋向下微畫弧,隨即右掌順纏上挑捋,同時沉胯左轉(zhuǎn),大臂與肩黏其左大臂肩處,上下合勁猛左旋,“靠”擊對方肩關節(jié),致其疼痛而出。所謂“陰陽開合運行好,迎來送往順達了”。要訣:捋接按提胯在右,靠擊尋準肩關節(jié)。招術五雷擊空谷散手實戰(zhàn)中,對方左直拳當胸襲來,我接對方左臂順纏上挑捋;對方若不肯負軛,束力回抽,我順勢右手回掛,致對方左胸部空虛,我即側上右步近身雙手轉(zhuǎn)腕逆纏,向?qū)Ψ疆斝匕磽糁缕鋫?。所謂“太和元氣運到處,空谷有聲雷公怒”。
要訣:接捋下按再上挑,彼倏回撤即雙按。
“六封四閉”技勢蘊含了陳式太極拳“擠”“捋”“按”“采”“靠”等諸種技法,“梢節(jié)領勁”為其至要。“六封四閉”守其中,“懶扎衣”出其前,“單鞭”收其后,兩式前后呼應,陰陽相濟,構成了太極拳陰陽變化的主體神韻。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