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丹婷(江西服裝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1)
“哥特”一詞起源于建筑行業(yè),常常用來比喻部分恐怖的古老城堡,而且所運用的語言基本帶有貶義色彩。然而,隨著英美戲劇文學的快速發(fā)展,“哥特”一詞開始廣泛地應用在文學領域當中,即“哥特式藝術手法”。目前,大多數英美戲劇文學中均運用了哥特式藝術手法對故事場景加以描述,或者是對人物進行刻畫,影響力極大,因此,與戲劇文學情感的表達相符合。
大部分運用哥特式藝術手法的英美文學的故事背景均以黑暗、詭異的氛圍為主,另外,大多數故事均以令人毛骨悚然的廢棄的屋子或古老的城堡為背景?;诖朔N情境,加之非常刺激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哥特式文學贏得了人們的高度青睞。
哥特式文學中的人物性格與背景都十分神秘,他們不僅神經質,而且還變態(tài),從而導致哥特式小說始終在英美文學中處于較低的地位,大多數英美文學評論家均指出哥特式小說不具備傳播價值,難登大雅之堂。然而,即便如此,哥特式戲劇文學依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英美文學。所以,實際上,英美戲劇文學的神秘魅力應該歸功于哥特式文學的神秘風格和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性格特征。比方說,小說《獻給艾米麗的玫瑰》就是西方戲劇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典型的哥特式文學作品。在此部小說當中,作者以哥特式背景為后續(x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故事的內容創(chuàng)建了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圍,再加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真實地體現出了故事發(fā)展中發(fā)生的各種沖突。由此可見,基于長期發(fā)展,哥特式藝術手法已經演變成了一種能夠吸引讀者的文學藝術手法。
通過分析哥特式戲劇文學作品能夠看出,運用哥特式藝術手法創(chuàng)建的場景往往均為十分封閉的場所,其目的主要是為了使讀者體會到一種黑暗、恐怖的氛圍。另外,英美文學快速發(fā)展前,哥特式小說均將封閉陰森的城堡作為故事發(fā)生的場景,而且場景常常是靜態(tài)的,比方說,潮濕陰暗的監(jiān)獄,或者是大門緊鎖的修道院等。此種場景必然有助于作者創(chuàng)建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因此,在英美文學中,一直傳承著此種封閉場景。
以《呼嘯山莊》這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說為例,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作者就運用了哥特式藝術手法創(chuàng)建了一種神秘的氛圍,并且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在此種背景下實現了有效發(fā)展。小說中描述的山莊是一個表面詭異的莊園,其大門上面可以看見一個非常神秘的印記,附近是雜草叢生的平原,里面的場景十分黑暗、陰森。此種設計形式為后續(x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以《厄舍府的倒塌》這部文學作品為例,厄舍府也使讀者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另外,在故事發(fā)展中,作者反復地描述厄舍府里面的場景,比方說,“空蕩蕩的房間”“無神的雙目”“漆黑的走廊”等,從而為故事的后續(xù)發(fā)展埋下了劇情方面的伏筆。
又比方說,享譽全球的小說《哈利·波特》也是以神秘的古老城堡為背景的,讀者在閱讀此部小說的過程中能夠看出,作者創(chuàng)建的場景非常詭異,并且還暗設玄機。例如走廊中常常有鬼魂出現,另外,蜿蜒曲折的樓梯也發(fā)揮著明顯的暗示作用。以上場景的設計均為后續(x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氛圍。通過這些著名的英美文學作品能夠看出,運用哥特式藝術手法創(chuàng)建的故事場景已經演變成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氣氛呈現形式。截止到當前,仍然有大量當代文學作品運用哥特式藝術手法來創(chuàng)建故事場景。
善惡性是哥特式藝術背景下的人物所具備的最明顯的特點,也就是說,描述的人物非惡即善,作者對人物進行刻畫時表達了人類的善惡矛盾。其中,哥特式文學里面的“惡棍型”人物是最典型的例子。大多數英美戲劇評論家指出,大部分哥特式文學作品均為夢魘類故事,而且許多故事情節(jié)都表達出了人類的潛意識,比方說,惶恐、應激、焦躁等;另外,一般來講,故事體裁往往以實際生活中不會發(fā)生的神話故事為背景。然而,當作者對這些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時,卻過多地將自己的潛意識表達了出來。因此,大多數哥特式戲劇作品里面的主人公均為神經質的人類或者是魔鬼,他們的身世背景常常是一個謎團,加之人格發(fā)生了扭曲,從而導致其以滅亡而告終。實際上,在戲劇文學作品中,此種結局形式是存在著一定爭議的,這主要是由于盡管故事中的主角非常邪惡,但是個人魅力卻非常大,基于此,哥特式文學作品常常比較容易吸引讀者,進而讓他們在閱讀中產生了共鳴。
以《簡·愛》這部著名的文學作品為例,其中,羅切斯特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小說人物。他的面部無任何表情,并且非常黝黑,眉眼經常處于緊縮的狀態(tài),雖然他可以簡單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感,但是由于缺乏勇氣,又害怕挑戰(zhàn)命運。女主人公也發(fā)現了他的性格特點,采用此種手法來塑造人物的性格,促使讀者對男主人公產生憎恨的同時,也會對其產生憐憫之情。由此可見,在創(chuàng)作哥特式文學作品時,作者不僅會有針對性地將讀者的潛意識激發(fā)出來,而且還會抑制他們的欲望,在此過程當中,讀者必然能夠立足于多個方面來了解人性。因此,哥特式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設計方式的影響力較大。不僅如此,還體現出了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文學中的重要性。
戲劇文學的主題是基于場景和人物來確定的,一般來講,運用哥特式藝術手法確定的故事主題常常具有非常高尚的道德水準,在神秘、陰森的氛圍下可以大大地增強讀者對作品的情感體驗,從而有助于促進故事的發(fā)展。也就是說,必須先對黑暗產生憎恨,才可以將追求幸福的情感表達出來。另外,哥特式主題還可以深深地吸引讀者,有效地刺激讀者的心靈,甚至還可以將其理解為凌駕于文學范疇之上的一種道德情感。莎士比亞的大部分作品均能夠凸顯出這些主題特色,比方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主題是愛情,《哈姆雷特》和《李爾王》的主題是欲望、復仇,他運用哥特式藝術手法除了創(chuàng)建出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圍,還想表達出人物挑戰(zhàn)命運的堅強意志。然而,莎士比亞文學作品中表達的情感終歸是“真善美”。除此之外,哥特式藝術手法具備較強的藝術對比特點,還能夠將讀者潛在的道德意識有效地激發(fā)出來。不僅如此,通過傳播此種具有代表性的戲劇作品,還有助于人們充分了解人性中陰暗的一面,進而有利于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情感,由此可見,哥特式藝術手法不僅深入了英美戲劇文學的藝術主題,而且還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通過分析英美戲劇文學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出,哥特式藝術手法極大地影響著英美戲劇文學,此種藝術手法在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應用在戲劇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當時,大多數戲劇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均以《圣經》為背景,目的是為基督教的傳教提供服務。然而,隨著歐洲文藝復興的大力推行,戲劇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開始越來越靠近廣大群眾。加之受到了哥特式藝術手法的影響,此時代的大多數戲劇文學作品均將當時的社會狀況體現了出來。并且還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戲劇文學藝術家,例如:莎士比亞,從而使哥特式文學藝術實現了可持續(xù)發(fā)展。
19世紀20年代以后,哥特式藝術手法再次盛行于英美戲劇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并且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影響也上升了一個高度。在此期間,整個西方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勢頭均非常良好,基于此,越來越多的哥特式戲劇文學作品應運而生。與此同時,一些著名的藝術家也開始相繼創(chuàng)作哥特式戲劇文學作品。他們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作品均體現出了恐怖、陰森的特點,此外,還與現實主義的文學風格實現了有機結合。
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多重作用。就當前而言,哥特式藝術手法的運用,明顯地提高了英美戲劇文學在全球的影響力,從而鞏固了英美戲劇文學的地位。另外,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文學中的滲透,還體現出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讀者的要求。除此之外,針對英美戲劇文學展開分析的過程中,必須仔細辨析哥特式藝術手法,以此來確定此種藝術手法在文學作品中發(fā)揮的作用以及表現形式。
綜上所述,在英美戲劇文學中應用哥特式藝術手法能夠發(fā)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表達人性、追求“真善美”和批判道德情操方面所起的作用更為重要。另外,哥特式藝術手法作為一種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法,還能夠有效地促進英美戲劇文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雖然當前的創(chuàng)作方法變得越來越多,在英美戲劇文學中依舊在繼續(xù)應用,并且還極大地影響著英美戲劇文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