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嘉妍
指導專家·沈群(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中醫(yī)科副主任醫(yī)師)
痛經是現(xiàn)代許多女性的常見問題,在每月“大姨媽”來的那幾天,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有許多困擾,苦不堪言。俗話說,痛經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此時可以嘗試艾灸治痛經,讓“大姨媽”不再“疼你”。
痛經是指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下腹部出現(xiàn)痙攣性疼痛,并伴有全身不適的一種疾病。痛經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痛經兩類。原發(fā)性痛經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繼發(fā)性痛經指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經。
中醫(yī)通常認為,痛經的發(fā)生主要與受寒飲冷、情志不調、起居不慎、久病體虛等因素有關,其病位在胞宮,與沖、任二脈及肝、腎關系密切?;静C主要分為“不通”與“不榮”兩種。沖任瘀阻,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不通則痛;沖任受損,或氣血虧虛,胞宮、經脈失去濡養(yǎng),不榮則痛。
容易出現(xiàn)痛經的女性要注意保暖,忌吃生冷,平時注重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在經期可以喝一些紅糖姜茶,生姜溫中散寒,紅糖益氣養(yǎng)血、健脾暖胃,可以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
借助灸火對人體溫熱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也能起到治療和預防的作用。艾葉具有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灸火,而除百病。艾灸具有溫宮散寒、消瘀散結、扶正祛邪,以及調理氣血而止痛的作用,不管是對于“不通”,還是“不榮”,皆是不錯的選擇。《素問·調經論》記載:“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币虼嗽跉庋ㄕ{中應以溫為先,這也是女性經期忌生冷的原因。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時產生的近紅外輻射是一種良性治療因子,穿透力較強,作用于腧穴,不僅可以影響腧穴表層,還可深入體內,影響經氣、臟腑乃至全身,發(fā)揮整體調節(jié)作用。
許多病人不方便每周多次去醫(yī)院進行艾灸,可以嘗試用艾灸盒。艾灸盒是一個盛放艾灸的器材,患者可以根據個人需要,選擇大小、長短適合自己的艾灸盒。
下腹部:氣海、關元、中極。灸之可溫經散寒,調補沖任,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
氣海:臍中下1.5寸。
關元:臍下3寸。
中極:臍下4寸。
腰骶部:腰骶有豐富的穴位和血管,可通調諸陽、舒經活絡、調理沖任。
三陰交:為足三陰之交會穴,艾灸此穴,同時對肝、脾、腎三臟起到調節(jié)作用,從陰引陽,使陰陽平衡,調血通經止痛。
定位: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