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昀霞 鄒鋒
口腔頜面外科主要是對面部軟組織疾病、顳頜關節(jié)疾病、口腔器官疾病、頸部疾病等治療的醫(yī)學???在手術治療中,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應用非常重要[1]。當前抗菌藥物濫用問題比較嚴重,這既會延長患者的治療時間,使其經(jīng)濟負擔加重,又產(chǎn)生不良不反應和耐藥菌。避免抗菌藥物濫用,使抗菌藥物的應用更加合理化,已經(jīng)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內容[2]。本文探討口腔頜面外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從本院口腔頜面外科擇取338 例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12 月在本院進行口腔頜面外科手術的338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5 例,女173 例;年齡3~83 歲,平均年齡(39.26±22.57)歲;其中79 例為清潔手術,249 例清潔-污染手術,10 例為污染手術。
1.2 方法 對所選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進行分析,主要涉及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聯(lián)合用藥情況、藥物給藥途徑分析及不合理情況分析。
2.1 抗菌藥物使用率分析 338 例患者中有20 例患者沒有使用抗菌藥物,頭孢菌素類、林可酰胺類及硝基咪唑類構成比分別為51.45%、3.39%及45.16%。見表1。
2.2 聯(lián)合用藥情況分析 318 例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中使用1 種抗菌藥物的50 例(15.72%),其中45 例(14.15%)為口服給藥,5 例(1.57%)為靜脈輸注給藥;2 種藥物聯(lián)用的245 例(77.04%),其中158 例(49.69%)為口服給藥,87 例(27.36%)為靜脈輸注給藥;3 種及4 種藥物聯(lián)用均為序貫療法,分別為12 例(3.77%)和11 例(3.46%)。見表2。
2.3 抗菌藥物用藥時間分析 141 例患者在術前0.5~2 h 給藥,其中口服給藥患者有61 例,靜脈輸注給藥患者80 例;177 例患者在術后給藥。所有手術在2 h 內完成,無出血量>1500 ml 情況,依據(jù)《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療程判定標準為Ⅰ類切口的用藥時間≤24 h,Ⅱ類切口用藥時間亦為≤24 h,Ⅲ類切口用藥時間≤48 h 為用藥時長合理。見表3。
表1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n,%)
表2 聯(lián)合用藥情況分析[n(%)]
表3 患者抗菌藥物用藥時間[n(%)]
2.4 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分析 318 例患者有303 例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其中9 例聯(lián)合用藥不合理,10 例給予劑量不合理,16 例給藥頻次不合理,61 例給藥方式不合理,177 例給藥時機不合理,30 例術后用藥時間過長。見表4。
表4 患者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分析[n(%)]
在口腔頜面外科手術中,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應用可以預防和治療細菌感染,對患者切口愈合有促進作用,可以提升治愈率,避免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減輕患者痛苦。若圍手術期未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則會增加臨床耐藥菌株,使細菌感染防治難度增加,且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所以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中的合理化應用非常重要。在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中應以術野污染情況為依據(jù),并結合用藥指征,對患者使用抗菌藥物。以本院頜面外科施行的手術來說,阻生齒、埋伏牙拔除、牙槽膿腫切開引流術、螺旋種植體植入等有感染可能的手術需要合理使用相應的抗菌藥物,如腮腺良性腫瘤、淋巴管瘤等清潔手術無感染高危因素,則無須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而針對感染高危人群,則需要使用抗菌藥物,但也要求盡量縮短使用時間,避免不良反應出現(xiàn),確保用藥安全性[3]。
在本次研究中,338 例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有20 例Ⅰ類切口患者未使用抗菌藥物。使用的抗菌藥主要是頭孢菌素類,其次為硝基咪唑類、林可酰胺類,原因如下:①在口腔頜面外科手術中,常見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 代和2 代頭孢藥物可對這兩種病原菌均可以起到良好抗菌作用[4];②在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操作中,因經(jīng)口咽部黏膜進行手術,容易發(fā)生厭氧菌合并感染,硝基咪唑類藥物可以對擬桿菌屬為代表的厭氧菌感染進行有效預防和治療。③如果患者對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則用林可酰胺類藥物進行預防,本院使用克林霉素選用合理。頭孢西丁抗菌譜相仿于第二代頭孢菌素,對脆弱擬桿菌作用強于頭孢菌素;近年有抗感染研究報道頜面外科術后感染菌群以革蘭陰性菌最多,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陽性菌其次[5-8],拉氧頭孢對擬桿菌屬有良好抗菌活性,對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有較好的體外抗菌敏感性[9,10]。所以認為拉氧頭孢可用于頜面外科圍手術期給藥,但在輕、中度感染的Ⅱ類切口手術中有9 例頭孢西丁或拉氧頭孢聯(lián)用了奧硝唑,屬于重復用藥[11],判定為聯(lián)合用藥不合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明確以頭孢菌素一、二代加用甲硝唑對抗圍手術期需氧菌與厭氧菌感染,臨床醫(yī)師過于仰賴高級別的奧硝唑較為不妥。
本次研究中大部分藥物為口服用藥,其次為靜脈輸注給藥及靜脈輸注聯(lián)合口服給藥,后者屬于序貫療法。將口服抗菌藥物用于輕、中癥感染和序貫治療,既可以降低療程產(chǎn)生的費用,又避免因輸液過多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和不安全性。發(fā)現(xiàn)有9 例聯(lián)合用藥不合理,10 例給予劑量不合理,16 例給藥頻次不合理。給予劑量不合理均發(fā)生在口服給藥中,口服與靜脈輸注給藥都有給藥頻次不合理情況存在,原因是某些醫(yī)師對于藥品的使用劑量與給藥間隔時間沒有明確的認知。
圍手術期的給藥途徑應選擇靜脈輸注以保證手術切開時暴露組織中的藥物濃度已達到殺滅細菌水平,而61 例選擇口服給予抗菌藥的方式不能即刻達到有效濃度,177 例術前未用藥術后用藥亦為不合理;有30 例在術后使用抗菌藥物時間過長,可能會使感染菌對抗菌藥的敏感性降低,誘發(fā)耐藥菌的產(chǎn)生。另外,Ⅰ類切口患者79 例,術后有20 例(5.92%)例未用藥,使用抗菌藥例數(shù)為59 例(74.68%),超過了清潔手術用抗菌藥物≤30%的規(guī)定。探討以上各種不合理用藥的原因,與醫(yī)師對于圍手術期藥物預防應用要求不熟悉、相關管理專業(yè)技術力量不足有關,因此,建立包括臨床藥學在內的醫(yī)院感染管理專業(yè)團隊提供技術咨詢支持是規(guī)范圍術期預防用藥方案、保障合理用藥必要的措施。
綜上所述,聯(lián)合用藥不合理、給予劑量不合理、給藥頻次不合理、術前用藥時機和方式不當及術后用藥時間過長是本院口腔頜面外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