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新
小肝癌在臨床中也被稱為亞臨床肝癌或早期肝癌,屬于較為常見的腫瘤,并且小肝癌在臨床中沒有顯著的肝癌癥狀和體征,疾病的早期診斷是實現(xiàn)有效治療的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指出,有70%的肝癌細胞是在肝硬化基礎上產(chǎn)生的,因此針對肝硬化患者實施早期檢查診斷,提升小肝癌的檢出率,是實現(xiàn)肝癌及時有效治療的重要前提,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途徑[1,2]。此次研究于醫(yī)院內部選取2017 年4 月~2018 年8 月收治的80 例肝硬化并發(fā)小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患者均接受MRI 檢查和CT 檢查,對比兩種檢查方式的臨床診斷效果,研究肝硬化患者并發(fā)小肝癌的早期診斷中MRI 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4 月~2018 年8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肝硬化并發(fā)小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患者均接受MRI 檢查和CT 檢查,入組患者中男64 例,女16 例;年齡37~78 歲,平均年齡(53.64±8.12)歲。入組患者均無糖尿病、高血壓等合并癥,排除實施介入治療和肝臟手術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CT 檢查診斷中使用的設備是GE 大寶石128 層螺旋CT,檢查參數(shù)設定為:探測器128 mm×0.6 mm,旋轉時間為0.5 s,螺距是1.0 mm,采取12 kV 球管電壓,電流設定為260 mA,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5 mm,分別實施常規(guī)平掃和增強掃描。
MRI 檢測中使用的設備為GE1.5T 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入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T1WI、T2WI 和動態(tài)增強掃描,增強掃描中使用的肝臟特異性對比劑為釓貝葡胺,使用劑量為0.2 mmol/kg 體質量靜脈團注后,分別檢測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以及延遲期圖像。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種檢查方式的臨床診斷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RI 平掃對小肝癌的檢出率為78.75%,顯著高于CT 平掃的56.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 增強掃描對小肝癌的檢出率為86.25%,略高于CT 增強掃描的78.75%,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對小肝癌的檢出率對比[n(%)]
小肝癌一般指的是肝細胞癌當中單個癌結節(jié)最大直徑<3 cm 或是兩個癌結節(jié)直徑之和≤3 cm 的肝癌,小肝癌屬于肝癌的早期階段,患者常常沒有顯著的臨床癥狀,使其檢查診斷的難度增加[3-5]。
肝硬化并發(fā)小肝癌的MRI 檢查中,小肝癌的信號強弱程度與癌組織分化程度、組織微量金屬元素沉積情況、細胞壞死和脂肪變性等因素具有密切的關系,可能呈現(xiàn)出多種信號表現(xiàn),高信號、等信號以及低信號均有表現(xiàn),但在T1WI 中主要是低信號和稍低信號,T2WI 中則是表現(xiàn)為高信號和稍高信號,其中T1WI 低信號表現(xiàn)受到病灶液化壞死以及纖維化的影響,而T2WI 高信號表現(xiàn)則受到血管竇數(shù)量和細胞密度增加以及脂肪沉積和結締組織減少的影響[6-8]。
本研究對比了MRI 和CT 檢查對小肝癌的檢出效果,結果表明:MRI 平掃對小肝癌的檢出率為78.75%,顯著高于CT平掃的56.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 增強掃描對小肝癌的檢出率為86.25%,略高于CT 增強掃描的78.75%,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 掃描可以在4~9 s 內實現(xiàn)掃描,并且掃描范圍廣泛,成像較為清晰,但在檢查診斷的靈敏度和精準度方面,MRI 檢測的效果顯著優(yōu)于CT 掃描。在新型設備與系統(tǒng)的保障下,MRI 檢測通過序列掃描,能夠實現(xiàn)大范圍多維度的掃描,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現(xiàn)肝硬化性小肝癌的病癥,直接展示病灶周圍的組織情況和病理變化,特別是針對<1 cm 的小肝癌具有顯著的診斷效果[9-14]。因此,在對肝硬化并發(fā)小肝癌進行診斷時,MRI 檢查具有更加顯著的檢出效果和診斷價值。MRI 技術能夠更加準確地觀察和分析小肝癌的形態(tài),對于患者的早期診斷和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平掃檢查中MRI 對肝硬化患者并發(fā)小肝癌的檢查診斷效果顯著優(yōu)于CT 檢查,在臨床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適當使用增強掃描和聯(lián)合檢查方式,能夠使檢查診斷的準確性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