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克強 楊明霞 任瑞
摘 要:本文以阿爾泰山楂、紅果山楂、準噶爾山楂為例,對其生物學特性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在三種山楂中,準噶爾山楂的遺傳多樣性較為豐富,紅果山楂遺傳多樣性小,而且與阿爾泰山楂有著較近的親緣關系。通過相關研究,希望能夠為山楂的種植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阿爾泰山楂;紅果山楂;準噶爾山楂;生物學特性
山楂為薔薇科山楂屬落葉喬木,果實具備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在南美洲、亞洲、歐洲等地廣泛分布。我國新疆地區(qū)有著大面積的野山楂資源,主要分為三個不同品種,分別是阿爾泰山楂、紅果山楂、準噶爾山楂,這些山楂品種有著抗旱抗寒,耐貧瘠的優(yōu)勢,既可以作為觀賞樹種,也能夠為山楂的栽培育種提供材料,價值顯著。做好三種山楂生物學特性的研究,能夠為山楂多倍體育種提供便利,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花芽形態(tài)分化特征
花芽分化是山楂果樹快速成長的一個重要標志,其在果蔬發(fā)育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夠準確把握果樹花芽分化的機理,則能夠縮短培育周期,提高育種效率。這里借助石蠟切片的方法,對阿爾泰山楂和紅果山楂的花芽形態(tài)分化特征進行研究。
1.材料與方法。選擇阿爾泰山楂和紅果山楂作為試驗材料,從2016年7月初開始進行采樣,前期采樣間隔為10d,到2017年3月初,將采樣間隔縮短為5d,每次采樣均選擇樹冠外圍不同方向的花芽,采樣數量不少于25個,利用FAA固定液進行保存。
將花芽外部鱗片剝去,借助常規(guī)石蠟切片法進行切片,將切片厚度設置為8-10μm,取連續(xù)切片的中間部分,鋪設在滴有蒸餾水的載玻片上,利用番紅-固綠進行染色處理,然后以中性樹膠封片,放置在EX 204光學顯微鏡下進行檢驗,對各個分化時期進行確認,然后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切片,利用MoticBA 400 TYPE 102M顯微成像系統(tǒng)進行拍照,確保每一個分化時期的花芽切片不低于20張。
2.結果與分析。阿爾泰山楂和紅果山楂的花芽分化形態(tài)類似,不存在明顯差異,花芽形態(tài)分化可以分為多個階段,一是未分化期,在7月中旬前,花芽原基生長點狹小,細胞排列緊密;二是分化初期,發(fā)生在7月下旬,生長點肥大,呈半圓樁,細胞排列疏松;三是花蕾分化期,產生于8月上旬,生長點延伸增大,四周突起,基部出現苞片原基,紅果山楂提前3-4d進入這個時期;四是萼片分化期,生長點增大,基部先變平在向中心凹入,四周產生萼片原基,阿爾泰山楂花芽的萼片分化最早出現在8月下旬,持續(xù)到來年3月初,紅果山楂提前10d進入。持續(xù)到12月底;五是花瓣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生長后,于內側產生突起狀花瓣原基,常見于9月中旬;六是花蕊分化期,雄蕊分化高峰出現在第二年的3月初,雌蕊分化期高峰出現在第二年3月下旬。
3.結論。阿爾泰山楂和紅果山楂的花芽分化過程類似,紅果山楂各個分化期較阿爾泰山楂提前5d左右,花芽分化各個時期比較集中,存在有交叉重疊的現象,并沒有非常明顯的界限。
二、授粉受精生物學特性
花粉量會對授粉受精效果乃至坐果率產生直接影響,這里結合離心法來對三種山楂的劃分量進行測定,希望明確其結實特征,促進野山楂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1.材料與方法。在2016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對三種山楂起球器花蕾進行采集,然后在當年以及第二年的初花期,開展授粉試驗。
利用離心法對花粉量進行測定,隨機選擇不同野山楂鈴鐺期花蕾20朵,對其花藥進行統(tǒng)計,放入1.5mL離心管,常溫條件下陰干,等到花藥完全爆裂,散發(fā)出花粉后,在離心管內加入1mL蒸餾水,以離心機解離,時間為3min,確?;ǚ勰軌蛟谌芤褐芯鶆蚍植?,然后借助移液槍,于載玻片上滴下1μL溶液,利用顯微鏡對花粉粒數進行統(tǒng)計,重復10次。授粉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置,為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每一個區(qū)組都需要重復3次試驗,設置標識牌來對授粉方式和授粉日期進行明確。等到坐果穩(wěn)定后,對坐果數和坐果率進行計算。
2.結果與分析。一是花粉量,阿爾泰山楂單花花粉量28320粒,紅果山楂單花花粉量為22850粒,準噶爾山楂單花花粉量24980粒;二是坐果率,三種山楂的自然授粉坐果率為36.07%-53.10%、自花授粉坐果率34.83%-48.51%,異花授粉坐果率30.65%-41.85%。
3.結論。不同的果樹品種有著不同的花粉量,植株的營養(yǎng)情況以及花芽的飽滿程度、氣候條件等同樣會影響花粉量。而相關試驗結果表明,阿爾泰山楂、紅果山楂、準噶爾山楂采用自然授粉和自花授粉能夠得到較高的坐果率,說明三種山楂自交親和,在去雄套袋授粉方式下,果樹依然可以坐果,表明其均能夠實現單性結實,不過相比較其他授粉方式,坐果率較低(4.22%-11.71%)。
三、種子萌發(fā)特性
山楂種子有著較長的休眠期,通常需要經過兩冬一夏的層積后才能發(fā)芽,導致山楂的苗木繁殖和育種存在一定難度,需要對其種子萌發(fā)特性進行研究,采用恰當的層積處理方式及合理的層積時間,保證種子的發(fā)芽率。
1.材料與方法。于2016年8月中旬到9月下旬,對三種山楂完全成熟的果實進行采摘,取出種子清洗干凈,一部分種子放入塑料袋內,于4℃環(huán)境下進行保存,10月初開展層積萌發(fā)試驗,另外一部分則平鋪陰干1h,對其生物學特性進行測定。
種子測定的內容包括千粒重、有仁率、種仁活力等,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關注幾個核心環(huán)節(jié),一是恒溫層積,可以選擇400粒種子,與濕河沙混合,放入4℃冰箱內層積,將河沙濕度控制在60%左右,重復3次,層積30d后,以10d為間隔,對發(fā)芽種子數進行統(tǒng)計,直到層積時間達到180d,計算種子發(fā)芽率;二是變溫層積,選擇400粒種子,與濕河沙混合,在25℃恒溫箱層積20d,然后放入4℃冰箱內層積130d,取出后放入10℃恒溫箱層積30d,重復三次,層積30d后,以10d為間隔,對發(fā)芽種子數進行統(tǒng)計,直到層積時間達到180d,計算種子發(fā)芽率。
2.結果與分析。三種山楂中,阿爾泰山楂種子千粒重和有仁率最小,準噶爾山楂最大,三種山楂直接播種的發(fā)芽率均為0;層積180d后,阿爾泰山楂、紅果山楂、準噶爾山楂種子的發(fā)芽率依次為43%、27.2%和10.2%,分析原因,可能與其各自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種子本身差異有關。低溫層積能夠解除山楂種子的休眠狀態(tài),變溫層積效果較恒溫層積更好。
3.結論。在生產實踐中,應該針對不同的山楂品種,選擇不同的層積方式,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高的發(fā)芽率。
四、結語
總而言之,阿爾泰山楂、紅果山楂、準噶爾山楂在生物學特性方面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做好相應的研究分析,能夠幫助農業(yè)技術人員更好的了解山楂的生長特性和親緣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來加快山楂育種工作,促進山楂種植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牛娟,李好先,薛輝,等.四個山楂農家品種在鄭州的引種栽培表現[J].中國南方果樹,2017,46(04):169-172.
[2]王翠翠.山楂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6,(07):116-117.
[3]劉歡.新疆野山楂生殖生物學特性及親緣關系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5.
[4]胡建華.山楂的生物學特性及培育管理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4,30(07):190-191.
[5]趙婧,趙銀寬,張志東,班振國.山楂的生物學特性及開發(fā)利用[J].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13,36(04):71,102.
項目名稱:早熟山楂新品種選育,項目編號:201703D221014-1,項目來源:山西省科技廳重點研發(f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