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摘要:在文學翻譯中,由于一系列復雜因素的影響,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客觀存在的,譯者需要在原文框架的約束下進行再創(chuàng)造,在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時,出于某種藝術追求,可能會出現(xiàn)對原文的背離。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許淵沖所譯《紅與黑》中有所體現(xiàn),如増譯、替代和轉換、個性化翻譯等。
關鍵詞:創(chuàng)造性叛逆;許淵沖;《紅與黑》
一、引言
文學翻譯中普遍存在創(chuàng)造性叛逆,這一理論起初由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提出,他稱“翻譯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叛逆?!保?)國內(nèi)學者謝天振在《譯介學》中將其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和發(fā)展,他認為“創(chuàng)造性叛逆”客觀揭示了翻譯行為和翻譯活動的本質。文學翻譯中存在創(chuàng)造性與叛逆性,二者相輔相成。
《紅與黑》的復譯熱潮曾在翻譯界引起巨大轟動,許淵沖作為意譯派的杰出代表,其譯本充分發(fā)揮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卻因對原文語言風格等方面的“不忠”和“叛逆”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本文試從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角度,以章節(jié)標題翻譯為例,評析許淵沖《紅與黑》譯本及其翻譯思想。
二、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理論
(一)何為創(chuàng)造性叛逆
所謂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指譯者在從事文學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時,明確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所帶來的翻譯的局限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對原文語言等形式的“叛逆”,再現(xiàn)原文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內(nèi)涵,實現(xiàn)原文意義的再生成。謝天振在《譯介學》中對“創(chuàng)造性”和“叛逆性”分別進行了闡釋,“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表明了譯者以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現(xiàn)原作的一種主觀努力”,而“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達到某一主觀愿望而造成的一種譯作對原作的客觀背離”(2)。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叛逆性”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翻譯離不開再創(chuàng)造,如伽達默爾所言,“理解就不只是一種復制的行為,而始終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行為”。(3)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很難完全抹去自身的痕跡,實現(xiàn)真正“隱形”,而是難免會受到自身認知水平、審美標準等因素的影響,生成美學風格各異的譯作。然而,文學翻譯是在原文語言框架和思想內(nèi)涵的“鐐銬”下的二度創(chuàng)作,本質是使作品在另一語言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中獲得新生,促進兩種語言文化的溝通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翻譯活動中所面臨的語言、文化、思維和審美等層面的差異,譯作難以做到百分百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及形式。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指出:“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他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保?)這一觀點客觀揭示出了譯文相較于原文所產(chǎn)生的意義失落和形式背離等現(xiàn)象的內(nèi)在原因,在翻譯過程中產(chǎn)生的損失和缺陷便體現(xiàn)出文學翻譯的“叛逆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便是在忠實的仆人、能動性的創(chuàng)造者和“大膽”的反逆者這三種角色之間進行互相轉換和協(xié)調,最終將一部“神秘”而陌生的作品中的語言和文化以嶄新的面貌牽引到譯語讀者的面前,這便是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
(二)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成因
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它是“一種藝術語言,一種具有美學功能的藝術語言”(5),譯者應通過自身的藝術追求和創(chuàng)造能力,用具有文學價值的語言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和意境;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也需要考慮對于原文人物個性的塑造、風格的再現(xiàn)、感情色彩的表達等方面;忠實于譯語讀者同樣是譯者應遵循的翻譯倫理,譯者在翻譯時應考慮讀者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靈活地選擇翻譯策略。如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強調在翻譯過程中將“胡語”根據(jù)漢語表達習慣進行調整,也是為了迎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6)通過適度的創(chuàng)造與“叛逆”可以提高讀者的接受度,拉近兩國語言文化的距離,促進作品的傳播。另外,如斯坦納所言,“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把個人經(jīng)驗、文化和歷史背景滲入原文,使翻譯變成了對原文的再創(chuàng)造”(7),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或多或少會將自身的翻譯策略、審美追求、文化底蘊體現(xiàn)在譯文中,而這些便是譯者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
文學翻譯的叛逆性的產(chǎn)生與其創(chuàng)造性的本質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譯者無法否認譯文與原文始終存在著差距。傅雷在《高老頭》重譯本序言中各方面列舉出了譯入語國家和譯出語國家的十一個“不同”,充分地表明了翻譯之難和翻譯中再創(chuàng)造的必要性。而正是因為創(chuàng)造性所蘊含的難以避免的主觀色彩,才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譯作對原作的部分“叛離”。文學翻譯的叛逆性既產(chǎn)生于翻譯的客觀本質,也產(chǎn)生于譯者的主觀因素。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和叛逆性的有機結合,是對翻譯中的主觀和客觀等方面矛盾的較為明確的闡釋。
三、許譯《紅與黑》中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體現(xiàn)
在90年代《紅與黑》漢譯熱潮中,許淵沖譯本是個性最鮮明的譯本之一。筆者認為,許譯《紅與黑》正是文學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表現(xiàn),試以章節(jié)標題翻譯為例,從増譯、轉換和替代、個性化翻譯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増譯
増譯是指在譯文中添加原文沒有的內(nèi)容,是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突出體現(xiàn)。謝天振認為,創(chuàng)造性叛逆分為有意識型和無意識型兩種,而《紅與黑》中的増譯現(xiàn)象則是譯者有意識的自主選擇。如下例:
Une soirée à la campagne(原文)鄉(xiāng)間良宵(許淵沖譯)(8)
此章標題若逐字對應為“鄉(xiāng)間一晚”,原文語言未體現(xiàn)與“良”字有關的詞匯。而許淵沖在此處采取増譯法,“良”這一字添加了主觀的感情色彩,使讀者在閱讀標題時對章節(jié)內(nèi)容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預判,區(qū)區(qū)一字,卻有著十足的內(nèi)涵,暗示著于連與德·雷納夫人的風花雪月,曖昧與眷戀。從形式和語言層面來看,許譯“良”字屬無中生有,有“叛逆”成分在其中,然而從原文的思想內(nèi)涵層面觀之,卻并無偏離之處,是結合了對章節(jié)內(nèi)容的理解和闡釋所產(chǎn)生的更加貼切而生動的表達方式。
(二)轉換和替代
中文和法語語言和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尋求貼切的對等語存在著一定困難,逐一對應的翻譯模式或難以傳達出原文完整的神韻,或因“翻譯腔”過重而影響作品的可讀性。許淵沖將內(nèi)容進行語言形式上的轉換,用表達相同指代意義的語言替代最直接的對等語,這是對原文形式的“叛逆”,卻意在以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傳遞與原文相同或相似的內(nèi)涵和意境。
例1:Lh?tel de la Mole(原文)侯爵府(許淵沖譯)
若對原文逐字對應,或許應如郝譯翻譯成“拉莫爾府”,這無疑是對原文最忠實的譯法,而許淵沖卻用“侯爵”,這個表示德·拉莫爾先生身份地位的詞匯,來代指其名,雖表達方式不同,指代含義并無差別。
例2:Dialogue avec un ma?tre (原文)夫妻對話(許淵沖譯)
原文的ma?tre一詞本指“主人”,在文中指代德·雷納先生,這一章的標題實際表述的是德·雷納夫人與丈夫關于于連問題所展開的激烈對談。許譯從事件的敘述和人物的對應上無誤,甚至會比直譯“和主人的對話”表意更加清楚,減少歧義和困惑,然而,譯文對于ma?tre的轉換處理雖然使表達更加明確,卻有改變原文暗藏的情感色彩之嫌,ma?tre一詞或意在體現(xiàn)德·雷納夫婦之間的疏遠與距離,而譯文并無體現(xiàn),可能會令讀者產(chǎn)生誤解。
(三)個性化翻譯
個性化翻譯是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如謝天振所言,譯者在從事文學翻譯時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譯原則,并且還有其獨特的追求目標。(9)譯者的翻譯理論和藝術追求會為譯文刻下個性化的烙印。許譯《紅與黑》的語言和風格便是許淵沖翻譯原則的集中體現(xiàn),充分發(fā)揮了譯語的優(yōu)勢,力圖使譯作勝過原作。許淵沖認為,如果保留原語形式而不能保存原作魅力,或不保留形式卻能保存魅力,那就應該舍形式而取內(nèi)容,舍原語形式而取藝術魅力。(11)他主張運用“歸化”的翻譯方式,使譯文更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如以下幾例:
例1:Petits événements(原文)小中見大(許淵沖譯)
例2:Première expérience de la vie(原文)初入人世(許淵沖譯)
例3:Le ministère de la vertu(原文)義不容辭(許淵沖譯)
例4:Un home puissant(原文)權大勢大(許淵沖譯)
以上幾例中,許淵沖對于原文的語言形式進行了較多的再創(chuàng)造,如例1Petits événements本意為“小事件”,卻被意譯成“小中見大”,將Petits événements進行深化處理,更具體化地體現(xiàn)章節(jié)內(nèi)容,有利于增強讀者的理解和接受,卻不可避免地造成對原文的部分叛離,原文并非意在標題處明確向讀者強調“于連與神父的交談”等事件背后蘊含的意義。另外,從以上四例可見,許譯《紅與黑》中四字結構的使用也是一大鮮明的特點,在71章標題中,許淵沖運用了18次四字結構,充分體現(xiàn)出其“優(yōu)勢論”的主張,充分發(fā)揮漢語的優(yōu)勢,以簡練卻含義深刻的語言彌補原語中某些表達方式的貧乏和不足,使譯語更具文學藝術性。然而,個性化的翻譯從深層次的角度分析,對原著文化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并”,對原作者的風格或有所背離,這也是引起廣泛爭議和質疑的重要原因。
四、結語
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揭示了翻譯過程中看似相悖,實則和諧統(tǒng)一的本質,這一理論是對譯者主體性的肯定,將研究重心指向譯者通過再創(chuàng)造,對文學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的貢獻。許譯《紅與黑》充分體現(xiàn)并證明了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評價此譯本時,一方面,我們既應正視其創(chuàng)造性對于文化交流、讀者接受等方面的益處,另一方面,也應區(qū)分“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破壞性叛逆”,對肆意解構并重組原文、破壞原文內(nèi)容和意境的成分進行批評指正。
注釋:
埃斯卡皮著,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137
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37
[德]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380
錢鐘書.《林紓的翻譯》,載自《翻譯論集》[M],羅新璋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697
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30
彭萍.《翻譯倫理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197
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13-319
原文引自:Stendhal.Le Rouge et le Noir[M].Paris:Le Divan,1927,譯文引自:[法]司湯達著,許淵沖譯.《紅與黑》[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以下不再贅述。
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46
許淵沖.《再談〈競賽論〉和〈優(yōu)勢論〉——兼評〈忠實是譯者的天職〉》[J].中國翻譯,2001,1(1):51
參考文獻:
[1] 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Stendhal.Le Rouge et le Noir[M].Paris:Le Divan,1927.
[3]埃斯卡皮著,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
[4]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德]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6]錢鐘書.林紓的翻譯,載自《翻譯論集》[M].羅新璋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彭萍.翻譯倫理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8]張智中.許淵沖與翻譯藝術[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9]謝天振.創(chuàng)造性叛逆:爭論、實質與意義[J].中國比較文學,2012(2).
[10][法]司湯達著,許淵沖譯.紅與黑[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11]許淵沖.再談《競賽論》和《優(yōu)勢論》——兼評《忠實是譯者的天職》[J].中國翻譯,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