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吳越 沈沁 張婷 吳育虹 楊文國
摘? 要:目的? 了解大學生對熬夜的認識與態(tài)度。方法? 自主設計調查問卷,運用Excel和Minitab 15.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 大學生熬夜傾向程度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呈負相關(回歸方程P<0.05);熬夜頻率高與傾向程度高、認為熬夜是大學中的正常現(xiàn)象關系密切,與危害認知程度低有一定關聯(lián)。結論? 大學生對熬夜危害的認知仍有不足,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較高;減少大學生熬夜現(xiàn)象難度較大。
關鍵詞:大學生? 熬夜? 認識與態(tài)度? 傾向程度
中圖分類號:R749.7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a)-0181-07
隨著社會對個人的生活健康狀況愈發(fā)關注,不單單是熬夜工作現(xiàn)象屢見不鮮,大學生熬夜也十分頻繁,甚至會熬到通宵。許多研究和調查都針對熬夜帶來的危害也進行了報道,熬夜對個人健康與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盡管熬夜的危害不斷普及,許多人仍無法改變熬夜習慣;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情況一直頗為重視。因此,通過調查研究大學生們對于熬夜的認知和態(tài)度并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對較系統(tǒng)地了解大學生熬夜現(xiàn)狀、探尋解決方法而言很有必要。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的樣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以南京高校為主的本科生群體,問卷主要通過網(wǎng)絡分發(fā)至各處??傆嫽厥?39份問卷,有效問卷231份,有效率為96.65%。其中男生71名(30.74%),女生160名(69.26%)。
1.2 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通過自主設計大學生對熬夜的認識與態(tài)度調查問卷,并通過網(wǎng)絡等渠道發(fā)放。問卷內容包括大學生熬夜的基本情況、對熬夜的危害等的認識、對熬夜的態(tài)度、對熬夜的傾向程度等。此次調查以23:00后未入睡為熬夜的定義[1]。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采用Excel和Minitab 15.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頻數(shù)分布、回歸分析與屬性分析等方法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
2? 調查結果
2.1 大學生熬夜的基本情況
2.1.1 大學生熬夜頻率
由表1可得,大學生熬夜頻率普遍較高,平均每周熬夜天數(shù)大于等于5天的占74.03%,從不熬夜者只有極少數(shù)(1.73%)。從性別角度看,女生總體熬夜頻率略低于男生,但整體相差不大;從年級層次看,大三大四(高年級)學生熬夜頻率明顯高于大一大二(低年級)學生。
2.1.2 大學生熬夜的動機與原因
在熬夜群體(除從不熬夜者外的227個樣本)中,傾向在周末或節(jié)假日熬夜者所占比例最高,熬夜與否一定程度也取決于第二天課程的時間安排(見表2);且娛樂是大學生熬夜的最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學習和作業(yè)(見圖1)。
2.2 大學生對熬夜的認識
2.2.1 大學生對熬夜帶來的影響的認識
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表示熬夜對第二天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響,且不良影響主要集中在上課無精打采、影響聽課質量,僅16.74%的同學認為對生活沒有影響。
2.2.2 大學生對熬夜的危害的認知程度
問卷中該題的每一選項(除“其他”選項)都有較多人選擇,可見大多數(shù)同學都了解熬夜對身體健康有害。被選最多的選項為“有黑眼圈”,有196人(84.85%)選擇;被選最少的選項為“失眠抑郁”,有104人(45.02%)選擇。以所選選項個數(shù)作為衡量熬夜危害的認知程度高低的參考,將個數(shù)(1~9個)分別對應表明危害認知程度的分數(shù)(1~9分),結果表明,危害認知程度分數(shù)較高者(以大于等于7分計)占總人數(shù)的36.80%,表明還有相當大部分同學對熬夜危害的認識仍有不足,且多數(shù)同學對熬夜危害的認知停留在較為表淺的層面。
2.2.3 大學生對熬夜好處的看法
該題各選項的選擇人數(shù)分別占總人數(shù)的比例較上一題(對熬夜危害的認知)有大幅下降,較多同學認為熬夜的好處主要是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選擇該項的人數(shù)占55.41%,為各選項中比例最高的一項。另外,19.05%的同學認為熬夜沒有任何好處,但該占比并不高。
結合以上3點(熬夜的影響、危害、好處),可見仍有較多同學未能正確而全面地認識熬夜的危害。
2.3 大學生對熬夜的態(tài)度
2.3.1 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
問卷中,該題題干為“當白天被各項事務排滿,您是否傾向于通過熬夜增加自己的放松時間?”該題的作答以量表形式,數(shù)字1、2、3、4、5分別表示很不傾向、不傾向、一般、傾向、很傾向。
該題結果如表3所示,可見不傾向的人數(shù)(包括不傾向、很不傾向)占24.68%,而傾向人數(shù)(包括傾向、很傾向)占比較高,比例為50.21%。
2.3.2 大學生對熬夜的看法
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同學認為熬夜是大學中的正?,F(xiàn)象(占比78.79%),少部分同學對此表示不確定(占比3.46%)。
對于熬夜的態(tài)度大多集中在“知道不好,想要做出一些改變”(占比42.42%)和“知道不好,但做不到不熬夜”(占比34.63%),但也有少數(shù)同學認為熬夜沒什么不好(占比3.90%)。
2.4 大學生對減少熬夜的方法的認識
從結果看,選擇“靠自己的意志,自律自控(能減少熬夜)”的占比最大(169人,占比73.16%),其次是“室友間相互監(jiān)督”(占比36.80%),緊接著是“宣傳熬夜的危害,提倡按時休息”(占比32.47%)、“學校實施制度,如規(guī)定停電時間”(占比31.17%)、“尚不清楚有何有效方法”(占比9.09%)與“其他”(占比4.76%)。
2.5 不同要素間關聯(lián)性的分析
為探究不同要素間是否存在關聯(lián)性,以下就大學生熬夜頻率、危害認知程度、熬夜傾向程度、是否認為熬夜是大學中的正?,F(xiàn)象、對熬夜的態(tài)度等要素進行了簡單對應分析與回歸分析。
2.5.1 是否認為熬夜是大學中的正?,F(xiàn)象與熬夜頻率的對應分析
是否認為熬夜是大學中的正?,F(xiàn)象與熬夜頻率的二維列聯(lián)表如表4所示。
做出行列對稱圖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認為正?!迸c每天熬夜之間關系密切,即“每天熬夜”與“認為熬夜是大學中的正常現(xiàn)象”相對應。
2.5.2 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與熬夜頻率的對應分析
大學生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與熬夜頻率的二維列聯(lián)表如表5所示。
做出行列對稱圖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危害認知水平8分與每天熬夜關系密切,危害認知水平1分與平均每周熬夜3~4天關系密切,而每天熬夜與危害認知水平2分、平均每周熬夜1~2天與危害認知水平8分之間也有一定聯(lián)系,可見危害認知程度高與熬夜頻率低之間并無明確的對應關系,且明白熬夜危害很大的同學往往熬夜得最多。
2.5.3 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與熬夜頻率的對應分析
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與熬夜頻率的二維列聯(lián)表如表6所示。
做出行列對稱圖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傾向熬夜與每天熬夜、不傾向熬夜與平均每周熬夜1~2天關系密切,可見對通過熬夜增加放松時間的傾向性與熬夜頻率存在一定相關性。
2.5.4 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與危害認知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1)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與危害認知程度的對應分析。
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的二維列聯(lián)表如表7所示。
做出行列對稱圖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危害認知水平2分與傾向程度“一般”關系密切,危害認知水平1分與“很傾向”關系較密切,可見危害認知程度低與熬夜頻率高之間存在一定關聯(lián)。
(2)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與危害認知程度的回歸分析。
為“當白天被各項事務排滿時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賦分,即以1、2、3、4、5分分別表示很不傾向、不傾向、一般、傾向、很傾向(即量表形式)。將“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與“危害認知程度”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為:
傾向程度=3.89-0.108危害認知程度
各參數(shù)估計值如表8所示。
危害認知程度的P值為0.004,小于0.05,可見該自變量影響很大。
方差分析表如表9所示。
P值小于0.05,可見回歸方程效果較好,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與危害認知程度之間存在相關性。
綜上,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與危害認知程度之間存在一定關聯(lián),但相關性較為復雜。
2.5.5 大學生對大學中的熬夜現(xiàn)象的看法與自身對熬夜的態(tài)度
問卷中“是否認為熬夜是大學中的正?,F(xiàn)象”與“自身對于熬夜的態(tài)度”兩題可結合起來看。大學生對大學中的熬夜現(xiàn)象的看法與自身對熬夜的態(tài)度的二維列聯(lián)表如表10所示。
做出行列對稱圖如圖6所示。
由圖6可知,認為大學中的熬夜是不正?,F(xiàn)象的與“不能熬夜”態(tài)度關系較密切,認為熬夜是正?,F(xiàn)象的與“知道不好但做不到不熬夜”“知道不好并想改變”態(tài)度關系都較密切。
3? 討論
3.1 大學生熬夜現(xiàn)象普遍,娛樂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娛樂是日常繁忙工作中減壓或是放松的一種方式,如今多樣的娛樂形式足以使大學生的生活多姿多彩。但是,由于選擇的多樣性、自控力的不足,一旦深陷其中便會因惰性使原有計劃全部延后,只能通過熬夜將其修補,甚至進行報復性的熬夜,即通過熬夜娛樂來補償忙碌后的自己,將短暫性的放松變成了放大性的深陷其中。因此,娛樂既可能造成大學生因任務未完成而熬夜,也是熬夜時進行的主要活動之一。
3.2 大學生對熬夜的危害認知程度仍有不足
大學生對熬夜的危害認識不足不僅體現(xiàn)在認識的片面性,還體現(xiàn)在認識的表淺性。已有研究表明,熬夜會造成內分泌失調、認知功能下降、心理健康狀況惡化等一系列對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2-4],但許多同學仍只了解黑眼圈、影響皮膚等表觀層面的危害,對更深層次的危害了解不足。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分析如下:第一,生活中熬夜的普遍性給大學生帶來了迷惑性,容易使大學生無法全面認清熬夜的危害,從而缺乏改變現(xiàn)狀的動力;第二,熬夜的危害具有潛伏性,且大學生正處于機體代謝旺盛階段,能有力抵抗各類疾病危害,時下引發(fā)嚴重疾病的概率較低,但時間一長,機體代謝能力減弱便會引發(fā)一系列的不適。因此,大學生對熬夜的危害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3.3 大學生對熬夜的傾向程度較高,且傾向程度與危害認知程度、熬夜頻率有一定相關性
從結果看,當白天被排滿,多數(shù)人傾向于通過熬夜增加放松時間,這與大學生的普遍熬夜現(xiàn)狀、娛樂為主要原因相一致;傾向程度與危害認知程度呈負相關性,但與熬夜頻率之間的關系不夠明確。由此可見,對危害認識的深入有助于形成對熬夜的正確態(tài)度,但所想正確并不能必然地引導出“做到改變”這一結果。
對此,可能的原因分析如下:第一,外部大環(huán)境難以違抗,客觀外界因素如課業(yè)負擔重、任務多導致大學生休息放松的時間不足;第二,人們對自身精神層面的需求不斷增加,若在白天過得不如意,很可能傾向于以熬夜的方式彌補自己。
由此看來,大學生熬夜現(xiàn)象的普遍與較高傾向程度一定程度上與社會整體的大環(huán)境相關,這也提示了減少大學生熬夜現(xiàn)象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3.4 減少大學生熬夜現(xiàn)象存在較大難度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認為熬夜可以通過自律自控來改變,但現(xiàn)狀是熬夜現(xiàn)象十分普遍,自律自控的效果存疑。而外界力量的介入如校方實施制度可能有一定作用,但未必能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也不能根本上改變熬夜普遍的現(xiàn)狀。因此,減少大學生熬夜現(xiàn)象存在較大難度。一方面,改變需要自身的自控力,這一點只能自己去培養(yǎng)、和自己做心理層面上的建設和斗爭,外來的力量幫助很難促成有效的改變。另一方面,大學生學業(yè)負擔重,可自由安排的時間少、壓力大。除了學習的壓力,娛樂的誘惑太大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盡管更多同學傾向于靠自己減少熬夜,外界約束仍是有必要的,但這種約束可以設置得更具人性化,引導為主,從而逐步改善熬夜現(xiàn)狀。
綜上,熬夜具有相當大的危害性,熬夜普遍、傾向程度較高的現(xiàn)象亟待改變。大學生應當正確認識熬夜,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努力做出改變;減少熬夜需要外界和自身的共同努力,兩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唐麗萍,何源明.熬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調查分析——以湖南科技學院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39(4):130-131,156.
[2] 楊佳琳,宋紅濤,張理義,等.睡眠剝奪對青年人神經(jīng)內分泌激素的影響[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4,16(6):439-441.
[3] 王忠.睡眠剝奪對睡眠結構、認知功能及其相關血清標志物的影響[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8.
[4] 楊佳琳,宋紅濤,張理義,等.睡眠剝奪對健康青年人心理健康和血清皮質醇影響及相關性研究[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5,17(6):45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