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湮沒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榜樣力量
于敏,著名核物理學家,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他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對我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于敏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還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他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獲獎證書。
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只經(jīng)歷過兩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wù)?,并代?3位獲獎科學家發(fā)言。對于這樣的大場合,于敏并不習慣,因為此前幾十年里,作為我國核武器事業(yè)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他,一直都隱姓埋名。
其實,于敏自己也沒想到這輩子會與氫彈結(jié)緣,更沒想過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會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當時,正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為會在鐘愛的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然而,一次與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的談話,讓他的人生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從錢三強堅毅的眼神中,于敏立刻明白,國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也要盡快進行。這個決定,改變了于敏的一生。自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我國的核武器科技事業(yè)。
關(guān)鍵詞? 無名英雄
“人”為我用
不同于蜀漢丞相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于敏的事業(yè)是“可為”“有為”的。就像他沉默的事業(yè)一樣,于敏是個喜歡安靜的人。他曾對身邊人說,別計較有名無名,要踏踏實實地做一個“無名英雄”。
這種“安靜”,在于敏子女的記憶中卻有點模糊。兒子于辛幼時對父親的記憶就是一個字:忙。“整天待在房間里想東西,很多人來找他?!迸畠河谠嗪茈y覓得兒時對父親的記憶,因為不曾有太多交流。
于敏對“安靜”有著自己的解釋,“所謂安靜,對于一個科學家,就是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quán)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保持嚴謹?shù)目茖W精神。”他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以及“丹心照汗青”的精神,這丹心于他就是堅持科學,就是獻身宏圖大業(yè)。
一棵大樹俯身而臥的地方,正在長出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