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晴
言語失用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性言語障礙,是因為運動編程或者(和)計劃中發(fā)生障礙所引起[1]。言語失用包括獲得性和兒童型兩個不同類型,前者是因為腦損傷所引起,后者則是遺傳性或者發(fā)育性。臨床中,獲得性言語失用常常與口顏面失用、構音障礙、失語癥共患,導致研究者和臨床醫(yī)生不能正確認識和了解獲得性言語失用,進而讓臨床診治的難度增加[2]。過往臨床中常常選擇語言康復訓練來治療成人言語失用患者,但是其臨床療效并不理想[3]。隨著臨床研究的逐漸深入,音樂療法開始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我院在成人言語失用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應用音樂療法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xiàn)做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80例腦卒中言語失用癥患者均為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所收治,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協(xié)會研究批準同意。納入標準:滿足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4],經(jīng)MRI檢查或者頭顱CT檢查證實,意識清楚、病情穩(wěn)定,不存在顯著視聽障礙;滿足言語失用的相關診斷標準[5];首次發(fā)?。挥依终?。排除標準:腦外傷、顱內腫瘤等其他顱內病變患者;其他原因導致的言語障礙;觀察期間出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再發(fā)、腦血管病等嚴重不良事件或者自行退出的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80例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3~71歲,平均年齡(50.3±6.8)歲;27例患者為腦梗死,13例患者為腦出血。實驗組中,男25 例,女15例;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51.1±6.2)歲;24例患者為腦梗死,16例患者為腦出血。兩組的各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選擇言語康復訓練:訓練時應選擇一對一的方式,安排言語治療師負責康復治療工作,訓練內容為Rosenbek八步訓練法、發(fā)聲訓練、言語方式變化訓練、構音器官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30 min,每天進行2次訓練,每周共進行5次治療,周末休息。
實驗組則在言語康復訓練的同時,應用音樂療法:對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以及興趣愛好等背景資料進行了解,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歌曲或者音樂。如果患者能跟唱歌曲,首先應進行跟唱,然后訓練患者復述歌詞,最后進行歌詞中物、事、人的命名訓練;如果患者不會唱歌,首先進行聽音樂和哼曲調的訓練,然后讓患者跟唱,進一步復述歌詞,最后進行命名訓練。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還可采用旋律語調法訓練,選擇日常用語讓患者唱出來,然后進行復述訓練和命名訓練。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4周。
1.3 觀察指標 ①選擇“漢語失語癥心理語言評價與治療系統(tǒng)”(PACA 1.0,敏力捷有限公司)中的語言運動計劃模塊中的評價項目來評估言語失用癥狀,評估內容包括雙音節(jié)詞復述、單音節(jié)詞復述、拼音字母復述、唱音階、數(shù)數(shù),總分為102分,分值越低則表示其癥狀越嚴重[6]。②按照言語運動計劃評分改善情況來對臨床療效進行評估[7],具體分為:改善率為100%則表示治愈;改善率<100%,且>60%則表示顯效;改善率為25%~60%則表示有效;改善率<25%則表示無效;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之和則為總有效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實驗相關數(shù)據(jù)運用SPSS 21.0軟件做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1) 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5.0%(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語言運動計劃評分比較(表2) 兩組治療前的語言運動計劃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的各項評分均明顯提高(P<0.05);而且實驗組治療后的雙音節(jié)詞復述、單音節(jié)詞復述、拼音字母復述、唱音階、數(shù)數(shù)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語言運動計劃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語言運動計劃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評價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0 數(shù)數(shù) 自數(shù) 3.18±2.27 7.35±1.81*△跟數(shù) 4.66±2.68 7.75±1.59*△唱音階 自數(shù) 3.01±1.71 6.08±2.24*△跟數(shù) 3.85±2.09 7.71±2.96*△拼音字母復述 5.17±3.52 13.57±5.54*△單音節(jié)詞復述 2.77±1.46 15.62±1.77*△雙音節(jié)詞復述 1.96±1.35 9.87±2.26*△對照組 40 數(shù)數(shù) 自數(shù) 3.25±2.28 5.35±1.81*跟數(shù) 4.71±2.68 5.71±1.58*唱音階 自數(shù) 3.05±1.72 4.47±1.56*跟數(shù) 3.81±2.13 5.77±2.92*拼音字母復述 5.21±3.48 9.65±5.55*單音節(jié)詞復述 2.91±1.62 7.36±1.65*雙音節(jié)詞復述 2.05±1.44 4.91±1.55*
言語失用屬于臨床中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運動性言語障礙,可單獨發(fā)生,也可伴其他語言障礙,常常伴失語癥,特別是非流暢性失語[8]。除此之外,對于腦損傷后患者來講,言語失用可能是其最主要的一種言語表現(xiàn),會對患者口語恢復造成嚴重影響?,F(xiàn)階段,言語失用已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言語失用癥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而特征表現(xiàn)則主要為:①始動發(fā)音較為困難。②在對相同表達材料進行重復時出現(xiàn)的發(fā)音錯誤不一致。③在正常的聲調、重讀、節(jié)奏上失韻律。④不斷試驗探索、嘗試進行自我糾正?,F(xiàn)階段臨床中常常將言語失用分為獲得性言語失用和發(fā)育性言語失用。成人獲得性言語失用主要是因為局灶性腦損傷所導致,對運動言語的設計或計劃過程造成損傷,無面部言語相關肌肉的協(xié)調性、運動速度、肌力障礙。1974年Yoss等學者首次描述了發(fā)育性言語失用,其運動性言語異常表現(xiàn)主要為發(fā)音、重音、韻律錯誤、探索行為、共鳴、啟動發(fā)音困難等,和獲得性言語失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然而兩者相似性具有疑問,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育性言語失用是因為運動加工和(或)音位加工受影響所導致,這兩個過程均處于兒童發(fā)育階段,可以練習獲得口語;獲得性言語失用則是對過往已獲得的過程造成損傷[9]。
現(xiàn)階段臨床中在對言語失用患者進行治療時,主要是構建正確和有效的發(fā)音運動模式,獲得正確和連續(xù)的發(fā)音,進而實現(xiàn)有目的、正確、隨意說話的效果[10]。Rosenbek八部綜合刺激法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刺激方法,通過聽覺、視覺等反饋,逐漸形成正確和有效的發(fā)音模式,現(xiàn)階段臨床中在對成人言語失用患者進行治療時,其療效已得到了認可。分析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單純語言康復訓練和語言康復訓練結合音樂療法均能有效治療成人言語失用患者,但是和單純語言康復訓練相比較,語言康復訓練結合音樂療法的治療效果更加理想。
隨著臨床研究的逐漸深入,音樂療法開始逐漸應用于成人言語失用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采用音樂療法能讓患者自發(fā)語言,讓其嗓音音量和語言清晰度顯著提高,對于改善其治療依從性非常有幫助。音樂療法中的旋律語調法,利用音樂中的相關語言元素,通過患者并沒有受到損傷的右半球區(qū)域的語言能力和殘存功能(唱),促進其語言表達?,F(xiàn)階段有效音樂療法的具體作用機制還并不明確。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左腦主要是對歌詞和節(jié)奏進行處理,而右腦則負責對旋律進行處理。通過右腦功能完成哼唱,通過左右腦兩側功能唱歌詞。在開展康復訓練時,最初發(fā)音雖然并不正確或者清晰,然而在改善發(fā)音時,聲音體驗是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在采用音樂療法治療成人言語失用患者時,主要是說話頻率和控制發(fā)音呼吸,通過音調訓練來有效改善發(fā)音力量、發(fā)音清晰度、節(jié)奏和旋律音調。通過唱歌能對未受損的大腦右半球進行激發(fā),進而來對受損大腦左半球的語言功能進行改善。腦部圖像研究結果顯示,音樂訓練能讓大腦左半球的正常語言領域得以重復激發(fā)。
總之,在成人言語失用患者康復治療中,應用音樂療法能對其言語功能障礙進行顯著改善,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