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莎
一、幼兒社會交往的現狀及分析
幼兒是國家的未來祖國的希望。21世紀需要幼兒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教育迫在眉睫。
(一)親子交往形式單一
(二)師幼互動模式單一
(三)同伴交往中表現為自我中心
首先,當前在幼兒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其次,有的幼兒在同伴交往中表現得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戲,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常常一個人悶悶不樂,甚至過分敏感。再次,有些幼兒在同伴交往中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
(四)與周圍人的交往匱乏
二、培養(yǎng)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擴大幼兒交往范圍,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應不斷擴大幼兒社會交往的范圍,打破班級和幼兒園的界限。
(二)鍛煉幼兒的交往技能,讓幼兒在日常鍛煉中學會交往,增強幼兒的自信
首先,要教給幼兒友好地與同伴交談,交談的語氣要柔和,能耐心傾聽別人的談話;其次,要讓幼兒更多的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是總看到別人的缺點,拿別人的缺點來貶低取笑別人;再次,要理解同伴的興趣愛好,既能滿足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目地聽從別人。最后要教給幼兒學會分享,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相處等。
(三)給幼兒創(chuàng)設交往的機會,鼓勵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交往
1.家長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與人交往的機會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但有的家長圖清靜,省力氣,不喜歡孩子帶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熱情,這種做法有意無意地限制和減少了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要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讓幼兒學會交往,家長首先要作出表率。教師要與家長溝通,向家長說明孩子們在一起游戲的重要意義,讓家長知道孩子們在游戲中可以學習合作、互助、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讓家長盡可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2.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
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的地方,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有意創(chuàng)造幼兒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發(fā)展。幼兒之間的交往對于伙伴有一定的選擇性,那些思維活躍、活潑開朗的幼兒往往能找到游戲伙伴,在交流過程中,常能想到新鮮的意見,而那些智力發(fā)展緩慢、不善表達、不善與人溝通的孩子常常游戲伙伴也很單調、貧乏。作為班級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應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調節(jié)幼兒交往的對象,使幼兒在集體生活中能積極與人合作、交往,這樣不僅能滿足使他們與人交往的心理,還能從別人那里得到經驗,促進了發(fā)展。
3.開展各種活動增加交往機會
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fā)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節(jié)日活動就是為幼兒創(chuàng)設愉快的交往機會,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動,如開展 “主題活動”“親子活動”等,孩子們既能享受到活動的快樂,又能體驗交往的樂趣。
(四)發(fā)展幼兒的交往語言
1.語言交往行為取決于語言交往能力的高低
幼兒語言交往行為能否順利完成,取決于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高低。言語交往能力不僅與交往雙方對同一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掌握程度有關,而且還涉及到語言交往的內外環(huán)境中的諸多因素。
2.重視培養(yǎng)幼兒對交往內容做組織能力
言語交往還受性別、興趣、愛好、交往動機、交往愿望等因素影響,由于幼兒的自我中心語言較多,社會性語言發(fā)展較薄弱,且容易隨客觀環(huán)境的改變而轉移話題。所以我們重視培養(yǎng)幼兒對同一話題的堅持能力和對有關交往內容做組織能力。同時,豐富幼兒各方面知識、經驗可以使他們用更多的語言交流更多的信息。如:經常向幼兒提問,啟發(fā)幼兒思考。教師努力給幼兒提供與不同的人交往的機會,使幼兒能根據交往的時間、地點、對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容易在交往雙方產生共鳴的語言形式,讓幼兒在交往中嘗試成功與失敗,從而能學到相關技能。
(五)家園同步教育,強化幼兒社交能力
幼兒除了在幼兒園活動外,還有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度過的,且與其父母最親近。幼兒園應努力與家長達成共識,使家長在家里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敢說話,愛說話,會說話的習慣和能力,幫助幼兒樹立信心,樂于交往。同時,適當地把孩子帶進自己的社交圈。家里有客人,讓孩子參與接待,在交往中學習交往。另外,組織家庭游戲小組,也是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的一條好途徑。家庭游戲小組的成員經常自發(fā)地、不定時地開展郊游、娛樂等活動。平時,則鼓勵孩子運用電話與他人交往。使幼兒從自己的小家庭走向社會大家庭。
社會行為的學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xù)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yǎng),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有的孩子從小獨自慣了,不愿意、不善于與別人相處;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嬌慣,到了幼兒園常與同伴發(fā)生沖突等等。為了協(xié)調家、園教育,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園等做好家長工作,幫助家長認識培養(yǎng)孩子交往的良好習慣與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共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交往行為。
人是生活性動物,早晚要走出家門,面向大千世界,作為幼兒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能只是望子成龍,一味開發(fā)幼兒智力,而忽視了幼兒的交往,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孩子與各類伙伴交往。 人際交往的能力就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yǎng)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tài)度,獲得社交技能,發(fā)展社會性行為。幼兒有了交往興趣,掌握了一定技能,克服了自我中心,發(fā)展了利他行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就更受歡迎,就會被其他幼兒親近,積極與人合作,與人交往。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互助的社會,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一個人來說極為重要,它不是一個動向過程,它需要家長們做個有心人,共同為幼兒創(chuàng)設各種交往的機會,耐心的指導,與幼兒園配合,密切聯系,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能力。通過我們多渠道的工作,孩子們一定會很出色,會成為具有較強交往能力的二十一世紀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