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盈
(浙江省腫瘤醫(yī)院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22)
原發(fā)性異位腦膜瘤臨床上又稱之為硬膜外腦膜瘤,主要是指源自于非硬腦膜組織的一種腦膜瘤,即發(fā)生于硬膜之外的腦膜瘤,例如眶內、皮下、副鼻竇、鼻咽、顱骨以及肘關節(jié)等部位,以頭顱與五官區(qū)為該病高發(fā)區(qū)。該疾病多見為上皮細胞型,成纖維型次之,透明細胞型與非典型性則極為罕見,是一種非常少見的疾病,當前臨床上對該病的診斷標準并未明確,相關的臨床與影像報道均比較少,誤診率較高[1]?;诖?,本文研究了原發(fā)性額頂骨內上皮細胞型腦膜瘤在CT與MRI中的表現,并于下文中作出報道。
選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接收經手術與病理證實為原發(fā)性額頂骨內腦膜瘤患者7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齡57.36±8.25歲,平均病程6.58±2.09年。納入標準:腫瘤經病理確認均存在腦膜瘤的病理特征;腫瘤均存在于硬膜外,且全部或是絕大部位于顱骨內,但是生發(fā)點均位于顱骨內;除了顱骨外,患者的硬腦膜、蛛網膜、軟腦膜以及腦組織均可有或者無受累。排除標準:已排除顱內腦膜瘤突破硬腦膜并侵犯顱骨或轉移至顱骨而引發(fā)的繼發(fā)性顱骨內腦膜瘤。
CT檢查,運用Siemens 16排螺旋CT機,具體為:患者取仰臥體位,將CT機的管電壓設置120kV,管電流設置為250mA,掃描的層厚設置為3mm,層間距設置為1.5mm。
MRI檢查運用Siemens 1.5T磁共振成像儀,具體為:患者取仰臥體位,先實施軸位、冠狀位以及矢狀位定位掃描,將掃描參數調整為SE T1WI、T2WI,層厚設置為6.5mm,層間距調整為1.95mm。進行增強掃描時,使用釓噴酸葡胺,注射的劑量為0.1mmol/kg,完成靜脈注射后,馬上進行掃描,各項掃描參數與平掃相同。
經CT與MRI檢查結果顯示,本組入選7例患者病灶均處于額頂骨內,單發(fā)性,病灶直徑介于2.1~5.5cm,平均直徑為(4.31±0.65)cm,所有患者的病灶均呈膨脹性生長,其中3例患者有完整包膜,4例患者骨性包膜呈現不完整狀態(tài),有變薄、吸收表現;當中有5例患者行CT平掃和MRI平掃以及增強掃描,另2例行MRI與增強掃描檢查。5例行CT掃描患者的病灶均呈高密度,且密度顯示均勻。7例行MRI掃描的病例,T1WI均顯示為等或者稍低信號,T2WI呈現為等或者稍高信號,主要以等T1等T2信號變化為主,信號顯示不均勻;增強掃描發(fā)現病灶均有顯著均勻性強化,當中4例患者病灶相鄰的腦膜有受壓和增粗,明顯強化,另外4例患者病灶可見腦膜尾征。
原發(fā)性顱骨內腦膜瘤是臨床上非常少見的一種腫瘤疾病,多為上皮細胞型,有學者認為該疾病可能源自于胚胎發(fā)育期間殘留于硬膜外部組織內的蛛網膜細胞,或者是頭顱因外傷發(fā)生骨折后被種植于板障內的蛛網膜細胞巢。在本次研究中,5例患者進行了CT平掃,掃描示腫瘤均呈現高密度,且密度顯示較為均勻,增強之后其病灶有顯著強化;7例患者均進行了MRI檢查,表現主要為等T1等T2的信號改變,信號顯示較為均勻,經增強掃描后發(fā)現,病灶均有明顯的均勻性強化表現,且可見與病灶相鄰的腦膜受到推壓和增粗,強化現象更為明顯,并可見到腦膜尾征。由該結果可知,CT和MRI表現均具備了典型腦膜瘤影像學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顱骨內腦膜瘤大部分患者都屬于良性腫瘤,但是手術后疾病復發(fā)率極高,有報道顯示,約有10~40%顱骨內腦膜瘤患者在腫瘤切除手術后10年之內再次復發(fā);另有研究顯示[2],造成患者腦膜瘤復發(fā)的原因較多,其中包括了手術切除的范圍、腫瘤所處的部位、腫瘤和附近器官之間的關系及腫瘤具體的病理組織學類型等。在本次入選的7例患者中,4例病灶鄰近的腦膜有明顯的增粗與強化現象,由此推測4例患者的原發(fā)性顱骨內腦膜瘤已經累及到了相鄰的腦膜,但是經病理分級則顯示為WHO I型,表明臨床醫(yī)生在實際的手術治療中,往往出現過度關注腫瘤,而忽略病灶周圍的情況或者手術的切除范圍過小,增加疾病復發(fā)率。因此,對原發(fā)性額頂骨內上皮細胞型腦膜瘤患者進行腦膜瘤切除時,其切除范圍除了腫瘤本身,還應該注意腫瘤周邊顱骨以及受到的累及的骨膜、腦膜以及腦組織等,以免疾病再次復發(fā)[3]。
綜上所述,針對原發(fā)性額頂骨上皮細胞型腦膜瘤,經CT掃描主要表現為高密度,MRI則以等T1等T2信號變化為主要表現,密度與信號均顯示均勻,再與增強掃描結合可發(fā)現病灶及其鄰近腦膜有顯著的均勻性強化表現,并可見腦膜尾征。出現上述征象時,可以初步考慮可能為該種疾病,但最終確診還需以手術、病理以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果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