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食色器也

      2019-12-04 06:04:16辛丁張立峰馬大勇李智瑛戴小蠻
      讀者欣賞 2019年11期
      關(guān)鍵詞:食器青銅

      辛丁 張立峰 馬大勇 李智瑛 戴小蠻

      美器美食

      “古語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p>

      飲食器具涵蓋甚廣,炊具、盛食器、酒具、水器、進食器、承器、碾磨器等,都應(yīng)列入食器行列。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古語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边@句話似乎成為古人對飲食器具最明晰的判斷,同時也將后人對食器的關(guān)注點放在了盛食器和酒具等可上桌、可把玩之物上,于此而來的審美觀照角度也就從此成為觀賞者的心理定式了。

      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形、聲、感”,飲食智慧中蘊含了食色食香的自然情趣、食味食聲的人生美韻、食享食用的宴樂恰情和食器中的時空意境。這些通通被包括在中國飲食文化的美學核心上,即“和”。

      變體神人紋彩陶罐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件彩陶罐上的神人紋上肢兩節(jié)、下肢三節(jié),四肢彎曲著向左右張開,頂端分別畫有代表手指和腳趾的尖齒。這種極度簡化、以線條表達人物形象的變體神人紋是馬廠類型彩陶的主要紋樣之一。不少學者認為這類圖畫風格與圖騰崇拜有關(guān)。

      飲食之“色”,講求色彩之間的對比與協(xié)調(diào),主色和輔色、冷色與暖色、單色與跳色的和諧;“香”講究以內(nèi)發(fā)和外鑠兩種方法達至菜肴的“和”味之境;“味”講究陰陽四時,五味之調(diào)理;“形”則講究花刀和食物的造型等元素的搭配……而飲食器具,與“色、香、味、形、聲、感”更是達成了隨年代而日漸精妙的默契,其調(diào)和有序的搭配,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久遠的飲食文化。杜甫的《麗人行》中說:“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從中可以窺見美器與美食相配之宜。

      器與人和

      在古代,禮制是維持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的強大支撐。日常用器尤其反映或代表了個人的地位、身份等社會屬性,食器也隨宴飲者的身份變化用不同的材質(zhì)表現(xiàn)。貴重珍稀的材質(zhì)始終是王孫貴族所獨享,青銅、金銀器、犀角、玉杯、官用瓷器在食器歷史中各領(lǐng)風騷。

      早期的陶、青銅等食器更多承擔了等級秩序中禮器的作用,用以“明尊卑,別上下”。從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的精美彩陶上,就可以看見許多帶有圖騰或巫術(shù)性質(zhì)的神秘圖案,應(yīng)該與早期的占卜與祭祀活動有關(guān)。商周時期,隨著生產(chǎn)技藝的進步,青銅逐漸成為成熟的器皿用材。此時的青銅器較夏及更早期,器型更加多樣,代表性的有鼎、甗、簋、鬲、豆、盤、缶、爵、觥、罍、盉等。尤其是鼎,被當作地位的象征和王權(quán)的代表。原先僅僅作為烹飪食物之器的鼎,在商周貴族禮樂制度下成為一等重要的禮器。

      據(jù)《儀禮》和《禮記》記載,周代貴族用鼎有一套嚴格的制度。鼎常和雙耳的簋搭配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平民則一般不能用鼎,所謂“禮不下庶人”。后來,“問鼎”成為春秋諸霸逐鹿中原的隱含代碼,單純的器皿演化成顯示禮制、身份的標志,從食器的身份衍生出文化的歷史意義。

      翼獸形銅提梁盉春秋 甘肅省博物館藏中國古代貴族在祭祀或宴飲時,講究按一定比例加水于酒中,用以溫酒或調(diào)節(jié)酒水的濃淡,所用容器即為盉。盉多為圓口,腹部較大,有鏨或提梁以便于傾注。

      在古代祭祀活動或日常生活中,華貴之器從來都象征著高位、王權(quán),所以,金銀、犀角、玉、琉璃等材質(zhì)的器物幾乎是王侯貴胄的專用物品,也多因他們的講究,工藝日漸考究,式樣愈趨精巧新奇了。器物與人身份相符、品位相投,很有彼此呼應(yīng)的意味。宋代莊綽《雞肋編》云:“金碗玉杯,良宴之具也?!秉S金、白銀被制成飲食器具,其歷史可上溯至2500年以前,但因它們的稀有和珍貴,早期使用多有局限,像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和金杯是所見不多的例子。直到被譽為“亙古難逢的黃金時代”的唐朝,金銀器的工藝制作和使用才漸入盛期,從李白所說“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可以想象當時貴族的豪奢生活。

      鳥紋酒杯 唐

      黑漆嵌螺鈿人物圖捧盒 明

      彩陶盤高6cm 口徑29cm 唐

      畫琺瑯寶相花紋溫碗高15cm 口徑13cm 足徑7cm清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金銀器不只富麗華貴,且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一些從未有過的造型不斷出現(xiàn),借鑒西方或胡器的紋樣,突破了金銀容易纖巧有余而氣勢不足的局限,或清雅素麗,或華麗玲瓏,那種自在的王者氣息與大唐人的氣質(zhì)面貌結(jié)合得非常好。至宋、元、明、清等朝,金銀器具的制作工藝更加成熟,用器分類更加講究,但那種盛唐氣象已隨朝代更迭了。

      宋元時,瓷器發(fā)展到大繁榮期。汝、鈞、官、哥、定及磁州、耀州、龍泉等幾大名窯的冶煉工藝臻至化境。相對于金銀等珍稀而貴重的材質(zhì),瓷器的適應(yīng)層面則擴展了很多。明清時,瓷器的生產(chǎn)和發(fā)展越發(fā)繁榮,飲食器有官用窯、民用窯之分,精美瓷器如洪武釉里紅器、永樂甜白釉瓷、成化斗彩器、萬歷五彩器等,是為朝堂侯府供用,青花瓷則以其活潑、質(zhì)樸的風格為平民所用。清代康、雍、乾時期,琺瑯彩瓷器雋秀典雅,胎體輕薄,享有盛名,僅供皇帝秘玩。

      剔紅三層八角形雕漆食物盒 明

      其他如犀角、玉器、漆器、琉璃、琺瑯彩等所制食器,也是貴族王侯案幾上常備之物。尤其稀有的犀角,因原料珍貴、取材困難,多制成杯,其上鏤刻水榭、人物、花草等,既襯托使用者尊貴的身份,又不乏雅致之氣。

      當然,食器與人的配合并非只以貴賤來分,人的氣質(zhì)與偏好也是人器相合的重要部分?!都t樓夢》四十一回中,黛玉、寶釵、寶玉在妙玉處吃茶,文中分別以“(分+瓜)爮斝”“點犀(喬+皿)”“綠玉斗”襯托了三人出塵的氣質(zhì),而賈母使用的則是端正貴重的成窯瓷杯。文人墨客也常常拋離俗常慣見之物,用竹根、古藤、海螺等為食器,回歸自然的野趣與淡泊的隱士風骨恰為暗合。試想,若竹林清風下,用一件壘金嵌寶的盤盞,反而有些荒誕了吧。

      器與食和

      食器需與飲食者的身份氣質(zhì)相合,更主要的還有與器內(nèi)之物——飲食相和相生。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大抵物貴者器宜大,物賤者器宜小;煎炒宜盤,湯羹宜碗;煎炒宜鐵銅,煨煮宜砂罐。”

      一般來說,飲食菜肴與器具在色彩、紋飾上的搭配都要求和諧。六七千年前的陶瓷食器已加入豐富的色彩與圖案,紋飾浩繁無窮。一般冷菜和夏令萊宜用冷色食器(藍、綠、青等),熱菜、冬令菜和喜慶菜宜用暖色食器(紅、橙、黃、赭等)。從紋飾的搭配上來說,若將炒肉絲置于紋理細密的菊花盤中,會予人散亂之感;若置于綠葉盤中,立時賞心悅目。食器搭配時,切忌“靠色”,若將青菜盛在綠色盤中,既顯不出食之鮮綠,又埋沒了盤的紋飾。而如果改盛在白盤中,則顯得清爽悅目,勾人食欲。將嫩黃色的蛋羹盛在綠色的蓮瓣碗中,色澤會格外清麗。八珍湯盛于水晶碗中,湯色瑩澈見底,透過碗腹,八珍仍清晰可辨。

      中國烹調(diào)技法如煎、炒、煮、蒸、爆、熘、煲、煨……無所不包,菜肴也因此形態(tài)各異。食器與菜肴在形態(tài)方面也需搭配和諧,如平底盤是為爆炒菜而來,湯盤是為熘汁菜而來,橢圓盤是為配合整魚,蓮花瓣海碗則因湯菜而生。至于食與器的大小問題,兩者須得相稱。若菜肴大于食器,則顯得邋遢混亂;菜肴小于器具,又讓人不忍下箸。所以,平底盤、湯盤中往往有凹凸線,為食、器的最佳結(jié)合線。清張英著有《飯有十二合說》,其中指出:“器以瓷為宜,但取精潔,毋尚細巧。瓷太佳,則脆薄易于傷損,心反為其所役,而無自適之趣矣!予但取其中者?!闭J為如此方能符合食之趣味。

      食器和菜肴典故亦常常暗合?!百F妃雞”盛在飾有仙女拂袖共舞的蓮花碗中,食者會想起貴妃醉酒后于百花亭中翩翩起舞的韻事;而糖醋魚若置于“鯉魚跳龍門”的盤中,也會情趣大增。以著名的孔府菜肴為證,菜品“帶子上朝”系一鴨一鴿制成,而食器也做成鴨子、鴿子連在一起的外形?!敖疸y魚”是并列的一黃一白兩條魚,盛器也做成兩條魚的形狀,半邊黃半邊白,與食物恰成呼應(yīng)。

      礬紅彩云龍紋盤高3.4cm 口徑17cm 足徑11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高19cm 口徑21cm 足徑15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乾隆皇帝癡迷火鍋,相傳,他曾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有火鍋1550多個,應(yīng)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火鍋盛宴。述:“喝汾酒當用玉杯,因為唐人有詩云‘玉碗盛來琥珀光,可見玉碗玉杯,能增酒色……這一壇關(guān)外白酒,酒味是極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氣,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飲,那就醇美無比,須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

      一番飲具之論雖然游戲,但已可見國人對飲食與器搭配之講究。

      關(guān)于食器與飲食相配的關(guān)系,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有一段生動的描

      夜宴圖 絹本設(shè)色 24.4×28.3cm 五代 周文矩(傳)

      器與境和

      如果食物是靜中有動的美,那么食器的美則更加恒久、雋永。它將自身的端莊、華美等氣質(zhì)舒緩散發(fā),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讓人不自覺地被吸引或誘惑。“食必求飽,然后求美”,食器與食、食者搭配默契的同時,更在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中提升了審美高度,也為飲食增添了許多趣味。

      食器因材質(zhì)不同有不同的襯境效果。陶與青銅純樸質(zhì)拙,尤其青銅器之獰厲的美適合禮祭的莊重氣氛;金銀器易襯托華貴的氣質(zhì);水晶、玻璃有瑩澈的美感;瓷器,這種古代適用最廣泛的器質(zhì),以之光潔、滑潤的特點,易與飲食的境吻合,二者相映成趣。唐代時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就被稱為“類銀”“類雪”,與南方越窯青瓷的“類玉”“類冰”呼應(yīng)。當時的詩人還將青瓷的釉比作“千峰翠色”“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綠云”“嫩荷涵露”……這樣的美器配上食物,自會應(yīng)景生境,增加層次鮮明的視覺效果和味蕾感受。

      木雕酒杯高10.6cm口徑10.3cm底徑8.9cm清

      夜宴圖 絹本設(shè)色 96.5×42cm 明 仇英

      官窯胎骨細糯,體態(tài)輕盈,釉色青嫩如玉。汝窯釉色瑩澈,粉青釉“猶如雨過天晴之天空”……《影梅庵憶語》中曾記錄了一段藝術(shù)化的飲食生活:“次則梅英、野薔薇、玫瑰、丹桂、甘菊之屬。至橙黃、橘紅、佛手、香櫞,去白縷絲,色味更勝。酒后出數(shù)十種,五色浮動白瓷中,解酲消渴,金莖仙掌,難于爭衡也?!卑状膳c數(shù)種花色相映襯,香冷清逸,更托出一段飲食的風雅姿容。

      中國食器的另一個特點是造型豐富,以不同的形態(tài)營造或延伸飲食的趣味感受,或者更能助推宴饗的歡樂。從早期帶有圖騰或象征意義的紅陶狗形鬻、青銅器鶚尊,到后來的鸕鶿勺、鸚鵡杯、鴛鴦壺、焦葉盞、荔枝盤、荷葉杯……從動物到植物,飲食器形幾乎無所不包。

      為了與場景相和諧,許多極具藝術(shù)造型的食器上還鐫有與器形相應(yīng)的古人詩句。如孔府食器的“琵琶形碗”鐫以“碧紗待月春調(diào)瑟,紅袖添香夜讀書”;“鴨池”上有“借得南鄰放鴨船”“試開云夢羔兒酒”,“桃形碗”則寫“萬歷青錢唐學士,三春紅杏宋尚書”,等等。展示飲食美味時,加諸詩詞韻味,吃便多了一層氣象。

      其實,美器與美食之“和”的關(guān)系,與諸如國之大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從飲食的角度,我們更能看出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昂汀奔仁且匀寮椅幕癁橹饕獦?gòu)成的中國文化的中心,也是飲食器具美的內(nèi)核所指。飲食美學乃至食器美學所蘊含的大道,或許正是中國文化幾千年延續(xù)不斷的根源吧。

      (摘自《東方藝術(shù)》)

      青銅時代,藏禮于器

      青銅,在中國古代又被稱為“吉金”。商同時代,我國的青銅冶鑄業(yè)發(fā)展到了巔峰,青銅器普遍進入當時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一時期,它們不僅是祭祀和宴飲時使用的禮器,同時也是日常飲食器物。

      作為中國文物最重要的門類之一,青銅器的形制十分豐富。宋人《考古圖》首創(chuàng)“以器為類”,將其分為鼎、簋、爵、鐘等七大類。在容庚先生的《殷周青銅器通論》中,青銅器被劃分為“四部十一門”,酒器部包括盛酒、溫酒、飲酒等五門,食器部包括烹煮、盛食等四門,另外,還有水器部和樂器部。其中,酒器和食器與青銅時代的飲食關(guān)系最為密切,帶動了早期華夏禮樂文明的建立和發(fā)展。

      青銅犧尊高33.7cm長58.70m 重10.76kg 春秋 上海博物館藏這件青銅犧尊于1923年出土于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造型新穎奇特,為水牛形,牛頸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間一穴套有一只鍋形器,可以取出。牛首、頸、身、腿等部位裝飾有獸面紋。從構(gòu)造來看,此尊是一只溫酒器:牛背上的鍋形器可以容酒,牛頸及后脊上的空穴可以注水于尊腹以溫酒。

      青銅千歲酒千尊

      《左傳》中曾記載周朝大夫劉康公關(guān)于政事的說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薄秶Z》中也說:“夫祀,國之大節(jié)也。”祭典,是非常重要的國之大禮,而酒祭又是中華傳統(tǒng)祭祀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儀式。

      先民們認為酒可以與天地、神明和先祖相通,因此被列為重要的祭祀用品。《周禮》中將酒分為“五齊三酒”,或?qū)9┘漓耄蚺R事聚飲。在《詩經(jīng)》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大量的設(shè)酒詩。

      美酒需配美器。在商代中晚期貴族墓葬出土的青銅器中,酒器占比很高,尊、爵、角、觚、斝、觥、觶和卣等一整套酒器成為不可或缺的隨葬禮器。商王武丁妻子之墓“婦好”墓中出土的200多件青銅禮器中,酒器就有15種,總計接近200件。

      青銅酒器按照用途可分為盛貯、飲酒、挹取、溫酒或冰鎮(zhèn)等多種類型。酒從釀造之初就需要容器貯存,祭禮和宴飲時更需要容器盛放,以便斟到飲酒器中飲用。因此,盛酒器在青銅酒器中種類最多,可細分為尊、卣、壺、罍、觥和缶等。

      尊始于商代,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是敞口、高頸、鼓腹、圈足的大型盛酒器?!吨芏Y》載,“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可見不管是祭禮還是宴飲,尊都不可或缺。尊的造型、紋飾常以動物形狀或圖案為主,于是又有犧尊、象尊等名稱?!对娊?jīng)》中有“犧尊鏘鏘”之語,“犧尊”是狀似牛形的盛酒器。

      商周時期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大象、犀牛等活躍于此。這尊商代青銅子母象尊通體渾厚,母象腹部寬大結(jié)實,四足粗壯如柱,象鼻屈曲流暢,母象背部有小象一只,立于尊蓋上。整體紋飾精美、栩栩如生,是青銅藝術(shù)中的精品。以動物為主要造型的尊還有很多,如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就是將現(xiàn)實主義風格與表面裝飾藝術(shù)完美結(jié)合的精品,被譽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的何尊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其造型渾厚,工藝精美,內(nèi)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與《尚書》《逸周書》等古代文獻記載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在何尊底部刻有“宅茲中國”的銘文,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海昏侯墓的發(fā)掘是“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在江西南昌的這座西漢大墓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中就有一件西周時期的鳳烏紋提梁卣。卣是一種特殊的盛酒器,專門用來盛放高級香酒?!对娊?jīng)》中有“柜鬯一卣”之說?!肮褊恕笔呛谑蚣佑艚鸩葆勗於傻南憔疲珴甚r黃,主要用來祭祀神靈。

      青銅子母象尊商 美國弗瑞爾美術(shù)館藏該尊由容器和蓋兩部分組成,容器為母象造型,肥碩豐滿,長鼻高舉,四足堅實,尾部有立體紋飾。母象背部又有小象一只,立于蓋上,造型與母象相同,只是體形略小。象尊是商代常見的酒器,酒可以從象尊背部的橢圓口倒入,從象鼻處流出,很是實用。

      卣始于商代,盛行于商末周初。其基本形制為橢圓形,口上有蓋,蓋上有紐,下為圈足,上有提梁。?;韬钅钩鐾恋奶崃贺帐堑湫偷奈髦芪奈铮崃贺丈系撵槔馐滞怀?,與一般的青銅器比較,這種帶扉棱的青銅器鑄造難度要大很多。

      何尊高38.8cm 口徑28.8cm 重14.5kg 西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尹直卣通高32.1cm 西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銅壺也是盛酒禮器之一,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对娊?jīng)》有云:“顯父餞之,清酒百壺?!逼浯笠馐钦f,顯父設(shè)宴為人餞行,使用了清醇美酒百壺?!睹献印分幸灿小昂勈硥貪{”之語。最著名的青銅壺,當屬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

      作為飲酒器的爵,是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酒器,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其基本形制為流、注、鏨和三足,流為圓弧形,注為三角形,剛?cè)岵?,具有異乎尋常的美感。這種造型奇特的飲酒器為中國所獨有。

      蓮鶴方壺高122cm 寬54cm 重64kg 春秋 故宮博物院藏

      雙層鏤雕蓮瓣蓋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飛的仙鶴,圈足下以兩只伏虎支撐壺體,壺體四面裝飾蟠龍紋,壺腹部四角各鑄一只飛龍。仙鶴、龍耳與器身采用分鑄法,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技術(shù),呈現(xiàn)出凝重而活潑的藝術(shù)效果。

      青銅爵通高18.73cm 長16.35cm 寬8.89cm 重0.6kg西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shù)館藏

      亞丑方觚高43.3cm 口徑22.5cm 足徑14.5cm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現(xiàn)代考古學家認為,這種酒器之所以被命名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烏,前面有流,好像雀喙,后面有尾,腹下還有細長的足。古代“爵”與“雀”同音,故而得名?!对娊?jīng)》有云,“以祈爾爵”“酌彼康爵”,詩中之爵當為飲酒之器。商周時期,爵的使用數(shù)量與貴族的身份和等級有著密切關(guān)系。至周代,出現(xiàn)了一系列等級森嚴的禮儀制度?!抖Y記》中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爵成為貴族封號的等級,也就是爵位。

      同為飲酒器的觚,常與爵相伴出土,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由商入周,觚的外形逐漸變得纖細,腹部細長,觚體多有凸起的扉棱。在商代,青銅觚已經(jīng)是重要的禮器?!吨芏Y》中說:“獻以爵而酬以觚?!痹谏檀乖嶂?,觚與爵?!敖M團”隨葬。商禮以觚、爵的不同套數(shù),來區(qū)分貴族身份。在“觚爵交錯”之間,古人便溫文爾雅地完成了社會地位和等級的劃分,建立起不可逾越的禮制大防。

      古人將酒貯存在尊、罍等大型盛酒器中,要喝時將酒注入放在筵席旁邊的壺、觥等小型盛酒器內(nèi),然后用勺、斗等挹酒器斟入爵、觚等飲酒器中飲用,此舉即是人們常說的“斟酌”,也稱“斟酒”。

      錯金髹漆蟠虺紋青銅方罍(附勺)戰(zhàn)國 河南博物院藏此罍侈口,唇沿外翻,細頸,寬肩,鼓腹,平底,下附方形圈足。罍腹外壁以方形格欄界出紋飾區(qū),格欄間的寬條帶飾以錯金幾何紋圖案,格欄內(nèi)飾以細密蟠虺紋。蓋頂部外緣鑄無花果葉狀裝飾,并有錯金圖案。罍附銅提勺一件,勺端為圓形,勺柄中段旋扭成麻花狀,頂端有環(huán)。

      斗,為挹酒的青銅酒器?!对娊?jīng)》有云:“維北有斗,不可以挹灑漿?!逼浯笠馐钦f,箕星之北有斗星,它卻不能舀取酒漿。詩人由古二十八宿之一的斗宿,聯(lián)想到舀灑的斗。勺也是長柄青銅舀酒器,在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一柄蟠龍紋勺。

      鑒缶、盤尊等組合式青銅器,是較為常用的溫酒器?!墩f文解字》解釋,缶的用途是“盛酒漿”。鑒缶,是由盛酒器“尊缶”與貯存水的“鑒”組成。曾侯乙墓出土的方鑒缶設(shè)計奇巧,尊缶置于鑒內(nèi),鑒與尊缶之間留有較大空隙,可以放冰塊或熱水,用以冰酒或溫酒。曾侯乙墓的盤尊也由兩件器物組成,即盛酒尊和盛尊盤,其作用與鑒缶相同,堪稱我國先秦青銅器精品中的精品。

      殷墟時代,人們敬畏神明,祭祀頻繁,青銅酒器和用酒量都很大。除了作為宗廟禮器,青銅酒器還被廣泛運用于宴飲活動中。商人好酒、酗酒之風尤盛,商紂王時有“酒池肉林”之說。甲骨文中也有記載,說許多商代大臣因“酒疾”不能處理國事。

      有鑒于商的歷史教訓,周公旦頒布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禁酒令——《酒誥》,規(guī)定殷商遺臣和周代官吏平日不得飲酒,只有參加宗族宴饗、禮敬長者和祭祀之時方可飲酒,違者將受到極為嚴厲的懲罰?!毒普a》對周代青銅酒器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器種顯著減少,尊、彝、觚、觥、爵等逐漸走向消亡。同時,又促使另一種酒器“禁”出現(xiàn)。

      2017年冬,央視大型文博類綜藝節(jié)目《國家寶藏》第一季熱播,其中由雷佳音守護的國寶“云紋銅禁”令人印象深刻。這件出土于河南淅川春秋晚期楚墓的“云紋銅禁”,外形厚重而瑰麗,工藝十分精良,器物的四周盤龍踞虎,取意為神獸警示。相對于其他青銅酒器,“禁”雖非盛酒器,卻是承載其他酒器的器座。正如《儀禮》中所云:“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

      曾侯乙青銅尊盤戰(zhàn)國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此件青銅尊盤由尊和盤合為一器。尊上鑄有28條龍、32條蟠螭;盤上鑄有56條龍、48條蟠螭。蟠螭和鏤空花紋形似朵朵云彩,上下疊置,使整件器物精美絕倫。

      柉禁器組西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瓦甕匏尊任斟酌

      吸取了殷商亡國教訓的周人,擯棄“重酒”傳統(tǒng),樹立起新的青銅禮器文化,即“重食”文化。在這種背景下,食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guān)注。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步,也加速了青銅食器向日常生活用具的轉(zhuǎn)變。

      青銅食器大致分為炊具和盛具兩類。炊具是指烹煮、制作食物的器具,如鼎、鬲、甗、甑、鑊和灶等;盛具是指盛放、貯藏食物的器具,如簋、缶、豆、盂和盤等,還包括上等取食器。

      青銅鼎是流傳最久、數(shù)量最多的青銅器,幾乎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鼎三足兩耳,多為圓形,也有四足方鼎。商代晚期的鼎,形大體重,獸面紋飾,多有銘文。重達0.8噸的后母戊大方鼎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古樸典雅,堪稱國之重寶。

      上圖:毛公鼎銘文拓片

      毛公鼎高53.8cm 腹深27.2cm 口徑47cm 重34.7kg西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后母戊大方鼎,人面方鼎、臥虎方鼎等也是商代青銅鼎的精品。西周時期,鼎上銘文開始增多,多是獎賞、征戰(zhàn)和記事等內(nèi)容。著名的毛公鼎是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鼎,其上刻有499個字,銘文內(nèi)容是西周晚期的宣王為中興周室,策命重臣毛公革除積弊之事。毛公特鑄此鼎以記此事。

      鼎最初是一種烹飪的器具?!吨芤住酚涊d:“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飪也。”《說文解字》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薄皩毱鳌敝Z說明了鼎的重要價值,也將鼎在眾多食器中獨特的地位昭示出來。除了祭祀和宴飲,鼎還是權(quán)力的標志。西周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以此“明尊卑,別上下”。

      鼎也是國家象征、傳國之寶?!妒酚洝し舛U書》中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征統(tǒng)治九州。九鼎從此被視為立國重器?!蹲髠鳌酚涊d,“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形成了“國滅鼎遷”的政治傳統(tǒng)。春秋時期,楚莊王路過周地,乘機詢問九鼎輕重,覬覦周室政權(quán)。此后,“問鼎”遂有了企圖奪取政權(quán)之義。從日常食器到禮器之首,鼎的功能變化,包含著先秦三代生活方式的演進與社會文化的變遷,更是一種歷史的選擇。

      俎是常與鼎配合使用的一種青銅器,是古人切肉用的幾案,祭祀時也用來盛放祭肉。《韓非子》中有“身執(zhí)鼎俎為庖宰”之句,是說廚師一天到晚與鼎和俎打交道。

      青銅方鼎及俎蓋高33cm 寬22.9cm 長31.8cm商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王子臣俎 春秋俎面呈長方形,略束腰,中間微微凹下去,一個“十”字形鏤孔的周圍,有4個“L”形的小鏤孔,下部是4條細長的腿。俎面上的8個文字筆畫復(fù)雜。這是現(xiàn)存唯一的帶銘文的青銅俎,主人是楚國一位叫“臣”的王子。

      大禾方鼎高38.5cm 長29.8cm 寬23.7cm 重12.85Kg 商 湖南省博物館藏大禾方鼎是目前中國唯一以人面為紋飾的青銅鼎,是研究古代祭祀風俗和審美意識的重要資料。鼎壁四周的人面五官準確,雙耳上側(cè)飾有獸面紋常見的曲折角,鼎腹內(nèi)壁鑄銘文“大禾”二字。

      后母戊鼎高133cm 口長110cm 口寬79cm 重832.84kg 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業(yè)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代表了高度發(fā)達的商代青銅技藝。

      鬲是另外一種重要的青銅炊具。宋人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鬲的形狀多是中空足、袋形腹,始于商代,流行于西周。西周晚期,青銅鬲被廣泛作為媵器使用。媵器是為出嫁女子準備的器物,即今天所說的嫁妝,一般由父兄或者夫家鑄造。青銅鬲與女子生活密切相關(guān),是重要的陪嫁物,也是宗法制度在婚姻中的體現(xiàn)。

      伯矩鬲通高33cm 口徑22.9cm 西周 首都博物館藏

      刖人守門鬲高13.8cm 口長11.4cm 口寬9.2cm西周 故宮博物院藏刖人守門鬲為西周晚期的青銅食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層為溫食的容器;下層是鏤空的爐體,左、右、背后開有小方窗,可供通風排煙助燃;正面開合的兩扇小門一側(cè),飾有守門的刖刑奴隸。這件青銅鬲在設(shè)計上可謂匠心獨運,實用性與裝飾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先民們往往先祭祀后飲食,由于祭祀活動漫長,經(jīng)過復(fù)雜的儀式后,熱食變成了涼食,特別是寒冷季節(jié),熟食易冷,美味不在。鑒于此,如“刖人守門鬲”這樣類似于后世火鍋的溫食器便應(yīng)運而生了。

      甗區(qū)別于鼎、鬲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具有蒸的功能。青銅甗上部為盆狀的甑,下部為鬲,上下間隔有孔的銅片——箅。甑內(nèi)置食,鬲內(nèi)盛水,下舉火燒水,蒸汽上透箅,蒸熟食物,作用類似于現(xiàn)在的蒸鍋。歷史上,青銅甗首次發(fā)現(xiàn)于宋太宗年間。當時長安有人耕地時獲得一件青銅器,“初無識者,其狀下為鼎,三足,上為方甑,中設(shè)銅箅”。

      大約在春秋以后,灶逐漸取代了甗,甗慢慢消亡了。

      除了鼎、鬲、甗等炊食器,用于盛食的青銅器主要有簋、豆和敦等。

      一般來說,鼎用以烹煮或盛裝肉食,簋則用來盛放煮熟的黍、稻、稷、梁等主食。簋出現(xiàn)在商早期,盛行于西周。西周時的簋是重要的禮器,地位僅次于鼎,“鼎簋”組合成為周人衡量身份、等級的首要標準。史書記載,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在祭祀、宴會等重要場合使用,借此彰顯權(quán)力、地位和身份。

      “婦好”三聯(lián)甗商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這件青銅三聯(lián)覷由并列的3個甑和1個案狀的鬲組成,猶如長條桌子上放著3只帶耳的蒸鍋,桌上有3個圈孔,用來承置甑體。下面加水的青銅鬲內(nèi)部相通,加熱后一次能蒸好3鍋飯,構(gòu)思十分巧妙。

      追簋高38.6cm 口徑44.5cm 重18.9kg 西周 故宮博物院藏

      蟠虺紋青銅豆高22.2cm 口徑129cm戰(zhàn)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銅虎形灶通高162cm 長46cm 寬38cm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簋體厚重,無耳無蓋,底為圈足,多獸面紋,少銘文。西周時的簋出現(xiàn)動物雙耳造型,后來又增加了蓋。古人進食時,先從鬲或贏中取出黍、稷等主食放在簋中,食用時從簋中取出食物,置于可以仰置的蓋上,然后分而食之。在金文中,“鄉(xiāng)”字的構(gòu)成,就是兩個人蹲在一口鍋的旁邊,這個鍋就是青銅器中的簋。或許古人對于家的想象,就是家人圍坐在一起進食敘談的場景。

      豆原本用于盛放黍、稷,后來逐漸用來在祭祀時盛裝肉醬、肉羹,《國語》中就有“一觴酒、一豆肉、一簞飯”的記載。由于豆為常用的日常容器,漸漸地被當作容量單位。

      豆始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西周青銅豆的上部呈圓體盤狀,下部多為筒形足,無蓋無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豆柄增高,帶有圓紐的蓋,腹部有環(huán)形耳,飾有蟠螭紋和蛇紋等。

      春秋以來,還出現(xiàn)了敦這種食器,并逐漸流行,因其蓋、器同形,整體呈卵圓形,俗稱“西瓜敦”。

      青銅敦東周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的熟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割著吃;食用簋中的米飯、米粥也常用取食器匕。在出土的青銅鼎、鬲和甗中,可以見到配套的青銅匕。青銅匕可以稱為最早的調(diào)羹。另一種取食器箸,則適于夾取菜品。《三國演義》在描寫曹操、劉備縱論天下英雄時,劉備“先主方食,失匕箸”,這里的“匕箸”就是調(diào)羹和筷子。

      商周飲食風尚,經(jīng)歷了從“重酒”到“重食”的轉(zhuǎn)變,青銅飲食器也完成了從“神器”到“人器”的蛻變。如果說商代青銅飲食器是主要的祭祀道具,那種充滿神秘、威嚴甚至恐怖的原始宗教氣息始終縈繞于青銅器之上,呈現(xiàn)出一種“獰厲的美”,那么西周青銅器更多是權(quán)力地位、身份等級的標示物,在祭祀之外的朝會、宴會、婚聘和喪葬活動中,體現(xiàn)著“禮”的精神面貌。

      平王遷都之后的東周時期,諸侯相互征伐,危逼周室。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青銅飲食器更多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合乎實用性的器形、更加溫暖形象的紋飾,替代了殷商、西周崇尚的凝重莊嚴的青銅風尚。以自然神、祖先神為代表的神祗崇拜漸漸退出了人們的心靈,而浸染著人間興味的青銅器,帶著活潑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青銅匕長32.4cm寬6.4cm重0.5kg 西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曲終人不見,青銅余古音?!北M管那些“鐘鳴鼎食”“觥籌交錯”的歷史場景早已湮沒于時光深處,但穿越千年的滄桑古器仍呈現(xiàn)出一個真實與幻想交織、莊重與華美交錯的世界,讓人時常懷念那個禮樂紛呈的時代。

      低首品鑒回味之余,我們依然需要美好的器物,來承載美味的食物;我們依然需要禮儀,將早已融入骨血的文化基因傳承下去。

      金樽銀盞,盛唐時尚

      盛唐之世,是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峰和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僅從飲食器這一角度來看,貴重的材質(zhì)、繁麗的紋樣、精巧的工藝、大氣的造型,無一不折射出盛唐流光溢彩、璀璨絕倫的光輝。

      金銀作為貴金屬,自古以來就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同時,由于具有耐腐蝕、不銹蝕的穩(wěn)固特性,金銀器又被道家方士視為延年益壽之器,《太平御覽》中就有“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的說法。再者,金銀器的延展性強,富有光澤,也適合加工成器皿。

      宮樂圖絹本設(shè)色 48.7×69.5cm唐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宮樂圖》畫后宮女眷數(shù)十人圍坐在一張長方大桌的四周,方桌中央放置一只很大的茶釜。畫面右側(cè)中間一名女子手執(zhí)長柄茶勺,正在將茶湯分入茶盞里;她身旁的那名宮女手持茶盞,似乎聽樂曲入了神,暫時忘記了飲茶;對面的一名宮女則正在細啜茶湯,侍女在她身后輕輕扶著,似乎怕她醉茶。此圖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唐代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上層階級又有彰顯地位、財富以及追求長生不死的心理,所以金銀飲食器廣泛流行,宮廷中有“金銀作坊院”,民間又有私人金銀作坊,宮廷與民間的能工巧匠合力將金銀工藝推到了巔峰。盡管唐代律法明文規(guī)定“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純金、純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渾銀”,但并沒有多少人在意。

      盛唐的貴族生活離不開各種酒宴,宴會上的帝王、妃子、文士、武將等,以金樽銀碗來盛裝美酒、美食,盡情暢飲、歌舞、吟詩。唐代張鷟所著的小說《游仙窟》,寫作者夜宿大宅,與兩名女子宴飲,其中寫及飲器之珍貴:“眾人皆大笑,一時俱坐,即喚香兒取酒。俄爾中間,擎一大缽,可受三升已來,金鈿銅環(huán)。金盞銀杯,江螺海蚌;竹根細眼,樹癭蝎唇;九曲酒池,十盛飲器;觴則兕觥犀角,旭旭然置于座中;勺則鵝項鴨頭,汛汛焉浮于酒上?!逼渲胁粌H包括金鈿銅環(huán)為裝飾的大酒缽和金盞銀杯,還有螺杯和竹根、樹癭所制酒杯,又有十盛飲器以及兕觥、犀觴、鴨頭勺等。

      鴛鴦蓮瓣紋金碗高5.5cm 口徑13.7cm 重131g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在現(xiàn)代人的意識里,碗都是用來盛放食物的,可是在唐代,金碗?yún)s有別的用處,那就是盛酒。據(jù)《太平廣記》記載,唐文宗在賞大臣美酒時“命賜酒二盤,每盤貯十金碗,每碗各容一升許,宣今并碗賜之”。這是唐代皇家用金碗盛酒的歷史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鴛鴦蓮瓣紋金碗也可能是酒具。

      《安祿山事跡》中記載:“天寶九載,祿山獻俘入京,方命入此新宅,玄宗賜銀平脫破方八角花鳥藥屏帳一具……又賜金平脫五斗飯罌二口,銀平脫五斗淘飯魁二,銀絲織成箅筐、銀織笊籬各一,金銀具食藏二,零碎之物不可勝數(shù)?!笨梢娞拼?,是以金銀器皿為主,也包括其他許多珍貴的材質(zhì)。這種氣派,唐詩中不乏描寫,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李白《行路難》)的豪邁奔放,也有“鳳凰樽畔飛金盞,絲竹聲中醉玉人”(姚合《詠貴游》)的富麗華貴。

      說到唐代金銀器,必然要提到的是西安何家村遺寶。1970年10月,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了兩個大陶甕、一只銀罐,里面藏有1000多件器物,其中有許多金銀材質(zhì)的碗、杯、盤、壺、碟等。有的器皿素面無紋,純以光亮材質(zhì)取勝,但更多的是工藝精湛的佳作。其中兩件鴛鴦蓮瓣紋金碗,工藝精湛,瑰麗無比,被譽為“天下第一碗”。

      這兩件金碗通體遍布魚子紋。外腹裝飾上下兩層蓮瓣,上層蓮瓣鏨刻著展翅的鴛鴦,奔走的狐、兔、獐、鹿等珍禽異獸,都襯著花卉紋,鴛鴦還分出雌雄,互相對應(yīng);在蓮瓣尖上的空隙有長尾鸚鵡、大雁等紋樣;下層蓮瓣則鏨滿各式各樣的忍冬花草;碗內(nèi)底刻一朵薔薇式團花,外底鏨刻一只回首而視的鴛鴦。

      早在古老的《詩經(jīng)》里,就有“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的詩句。鴛鴦是水禽,人們把它們和水中蓮花相配,再加上這兩兩相對的鴛鴦紋、成雙的金碗,更襯出百年好合、永結(jié)同心的美好寓意。尤其是狐貍、兔子、鹿等,都有多子多嗣的含義,而鴻雁象征夫婦忠誠,也使得金碗的寓意更加特殊。在小小的金碗里,竟包容著萬千世界,這是僅盛唐能制造,也唯有盛唐可擁有的奇跡。

      這兩件金碗,還和何家村著名的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有關(guān)。此件舞馬壺高約20厘米,呈扁圓形,宛如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肩部有弓形提梁,壺蓋作覆蓮瓣狀,鎏金,以一條銀鏈連在提梁上。壺腹部兩側(cè)有兩匹鎏金的駿馬,曲后肢而蹲,頸上有打著花結(jié)的長帶飄拂,連長尾也在搖動,駿馬口中還銜著一只碗狀酒杯。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4.8cm 口徑2.3cm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學者們指出,這正是史籍中所載的舞馬。據(jù)《舊唐書》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喜愛音樂和設(shè)宴聚會,每年八月十五玄宗生日之時,都會有30匹經(jīng)過精心訓練、披金戴銀的舞馬在身穿黃衫、腰系玉帶的少年牽引下,于興慶宮的勤政樓前隨樂曲舞蹈、銜杯獻酒祝壽。而這壺上的舞馬口中銜著的杯子,正形似鴛鴦蓮瓣紋碗。這件舞馬壺,印證著史書的記載,把千年前的舞馬之形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其珍貴價值不言而喻。在以唐代為歷史背景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里,主角李泌就用一把類似的壺來斟酒,為此劇值得稱道的歷史細節(jié)。

      何家村出土有數(shù)件鎏金銀碗、鎏金銀盤,其工藝與舞馬壺相似,都是在銀盤、銀碗中錘出凸起的紋飾,加以鎏金,使其更為醒目和耀眼,如雙魚紋銀碗、雙狐紋雙桃形銀盤、龜紋桃形銀盤、熊紋六曲銀盤、鳳鳥紋六曲銀盤、飛廉紋六曲銀盤等。

      鎏金雙獅紋銀碗高3.7cm 口徑12.6cm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雙魚紋銀碗高2.1cm 口徑11.7cm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雙魚紋銀碗,碗心飾有回旋嬉戲的鎏金雙魚,與銀質(zhì)相襯,更為顯眼;魚身肥碩,尾、鰭、脊細部還以鏨刻刻畫;魚下襯著擺動的水藻,形成宛如浮雕的層次感??梢韵胍?,一旦碗內(nèi)注入美酒,雙魚就會呈現(xiàn)在水中活潑游動的美感?!对娊?jīng)》里早有《南有嘉魚》等詩篇,而雙魚紋也早在漢畫像中就有發(fā)現(xiàn),象征著子嗣繁衍、美好吉祥。這件雙魚碗當是繼承了此嘉意。

      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高19cm 最大徑22.5cm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也頗具匠心,整體為相連的尖桃果形。盤心兩只首尾相反而對的狐貍互相顧盼,垂著長尾,狐貍身上鎏金,金光燦爛,與銀盤質(zhì)地相映成趣。桃自古即為寓意長壽之佳果,而狐貍則是多子之象征,白狐、玄狐又是祥瑞之兆?!对娊?jīng)》有句:“有狐綏綏,在彼淇梁?!碧遗c狐貍的造型結(jié)合,使得此盤蘊含福壽之意。至于龜(長壽)、鳳(祥瑞)、熊(得子之兆)、飛廉(神獸)也都是寓意吉祥之紋飾。

      何家村出土的一件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杯身由4對如意云頭紋分成4個區(qū)域,每個區(qū)域飾一朵由扁金片構(gòu)成的團花;團花及如意云頭紋外緣焊有細密的小金珠,下腹部也有類似的云頭紋,外側(cè)也皆焊小金珠,云紋內(nèi)還可見有小塊的白色鑲嵌物。這就是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物賬碑中記載的“金筐寶鈿”,即金絲外緣鑲嵌金珠,再鑲嵌寶石。唐代小說《游仙窟》里說的大酒缽上有“金鈿銅環(huán)”,即為此類工藝。

      唐代是極為開放的朝代,具有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胸懷。絲綢之路橫貫亞洲,連接地中海各國,暢通無阻,西域文明紛紛傳入,為盛唐所吸納,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面貌?!昂L”器皿,包括紋飾、造型、工藝等,也深刻影響了唐代飲食器的制作。如源于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等國的高足杯、八棱金杯、多曲長杯等造型,源自薩桑王朝的徽章式紋樣,都吸收了外來因素。但其紋飾等又都帶有中國特色,始終以自我意識為主體,而絕不是全盤照搬、毫不選擇。這種態(tài)度至今仍然可供我們借鑒。

      何家村出土的一件狩獵紋高足銀杯,造型不是中國固有的,但紋樣又是唐式:銀杯腹部以魚子紋為底紋,口沿和底部皆裝飾一周纏枝花,腹中部為騎士狩獵圖,花叢中小鹿、狐貍等小獸飛奔,戴幞頭的騎士縱馬追逐、張弓射箭。

      鎏金刻人馬狩獵紋杯高7.5cm 口徑5.9cm 足徑3.5cm唐 故宮博物院藏

      雙獅紋金鐺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侍女狩獵紋銀杯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伎樂紋八棱金杯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銀勺通長27cm 口徑5.9cm 唐

      銀杯造型奇特瑰麗,采用唐代典型的八曲葵扣和圓底碗形。指墊上的鹿與指環(huán)吸收了粟特銀器的特點,內(nèi)底的摩羯紋受印度文化的影響,狩獵圖中的獵人則是突厥人的形象,侍女游樂又是盛唐時期的典型題材。此杯集中體現(xiàn)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還有一件雙獅紋金鐺,下有3個獸形足,又有曲翹的葉狀柄,為整件鐺增加了靈動之氣。鐺外壁以水波紋曲線分成9個“S”形區(qū)域,其上鏨刻雙鳥銜綬、方勝、獅子、花卉等紋;內(nèi)底部有雙獅口銜蔓草,相對而立,周圍環(huán)繞麥穗紋,是薩桑王朝傳入的徽章式紋樣。鐺是中國傳統(tǒng)的溫酒或煮茶、煮藥器具,南北朝時就已出現(xiàn),與胡風紋飾結(jié)合,卻也十分協(xié)調(diào)。

      鎏金凸花銀盤唐 西安博物院藏

      鎏金鴛鴦鴻雁紋銀匜通高9.2cm 口徑19.9cm 足徑11.9cm 流長6.7cm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銀匜器壁光滑平整,有溫潤如玉的感覺;紋飾洗練精美,在裝飾風格上擺脫了早期煩瑣細密的風格;花紋富于寫實效果,并加入了浮雕的手法,體現(xiàn)出進入成熟期的工藝水平。器壁外對鳥圖案與闊葉折枝花相間分布,紋飾鎏金。整體器體厚實,造型飽滿莊重。

      鎏金銀葉盞 唐

      刻花帶蓋金執(zhí)壺唐 咸陽市博物館藏壺沿外側(cè)一周海波紋,紐頸有活動鏈和柄相連,鏈與柄相接處做成龜形鉚釘。從頸部至底部分為五區(qū),依次飾有蔓草、纏枝蓮、鸞鳥、卷花紋,最下方為蓮瓣圖案。此件金執(zhí)壺工藝精湛,制作精美,裝飾華麗,是唐代金銀器中的精品。

      還有伎樂紋八棱金杯,八棱形杯體,珠串圓環(huán)形柄。8個棱面上各配一位樂伎,其服飾、發(fā)式都有西域特色,而樂伎手執(zhí)的豎箜篌、曲項琵琶、排簫、拍板等樂器,都是西涼、龜茲的史籍里記載的樂器種類。這件金杯是唐代中外服飾、樂舞、工藝美術(shù)完美結(jié)合的具體見證。還有鎏金海獸紋銀碗等,也都是將唐、胡之風完美結(jié)合的佳作。

      唐代的玉質(zhì)飲食器,多是玉盆、玉杯等。如洛陽博物館所藏唐代的葵口玉盤,形制有如花朵。何家村曾出土一件瑪瑙盆,長圓形,樸素無花飾,但盆上有波浪狀的天然紋樣,很是耐看。

      何家村出土的著名的獸首瑪瑙杯,整體形似獸角。有專家認為,其形制源于古希臘用于祭祀神靈的圣物“來通”。這款杯的質(zhì)料為醬紅地帶橙黃、乳白色的瑪瑙,晶瑩閃亮,如琉璃一般。獸首雕出圓睜著的眼和尖耳、長角,形似羚羊,又似小鹿,形態(tài)溫馴可愛;用俏色技巧,恰好將白色的部分刻畫為獸眼、獸角,有畫龍點睛之感。獸嘴則鑲以金蓋,金色與瑪瑙之色相得益彰,愈加顯得華貴。很多學者認為此杯是唐代工匠吸收外域風格后制作的。

      宋代是中國制瓷工藝百花爭艷的時期,舉世聞名的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都產(chǎn)生干這個時期,另外,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等也各領(lǐng)風騷,燒制出風格多樣的作品,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為滿足各階層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享受的需要,宋代瓷器的樣式之多遠超以往。不少器物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特別是梅瓶、王壺春瓶、注碗、諸葛碗等,更是前所未有的品種。

      就中國瓷器發(fā)展史而言,宋人的審美理念以文人意境勝。他們對瓷器造型的審美追求不再是唐器雍容、博大、豐滿、圓渾的形象,而是和同時代其他藝術(shù)風格一致,傾向于挺拔、俏麗、雅致,而且逐漸成為一種特有的審美程式。

      文會圖(局部) 絹本設(shè)色 184.4×123.9cm 宋 趙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圖描繪一群文士在池畔園苑中宴飲的情景。偌大的黑色方形漆案設(shè)置在樹下,案上成組餐具與水果擺滿桌面。近處另有一群童仆在小桌上備茶。器用、園景皆描繪細致、講究,為徽宗精工之作。

      清雅簡淡的感官美

      宋瓷的造型,一方面是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反映,一方面又是各瓷窯為保持傳統(tǒng)市場和爭奪新市場而相互競爭的結(jié)果,由此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千嬌百媚的態(tài)勢。但在總體上是清新自然、簡潔明朗的,格調(diào)很高,屬于高雅的審美范疇。

      宋代瓷器的造型不僅注重繼承傳統(tǒng),更為重要的是能在時代美學的大環(huán)境中不斷推陳出新。例如,自漢代起,青瓷的盤、碗和一些盂、爐的三足多為獸形,入宋后,獸形足卻幾乎絕跡,多以豐滿的乳形足替代,從而加強了形體的統(tǒng)一和完整性,在功能上向簡潔、質(zhì)樸的方向發(fā)展。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高32.6cm 口徑26cm 足徑21cF宋 故宮博物院藏

      釉里紅松竹梅紋玉壺春瓶高33cm 口徑8.8cm 足徑11.3cm宋 故宮博物院藏

      至于新興的瓷器造型則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多管瓶,因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梅瓶”(又曰“經(jīng)瓶”),宋代創(chuàng)制,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玉壺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都有燒制;膽式瓶,造型似膽,宋哥窯、鈞窯燒造此樣式;橄欖瓶,體似橄欖,宋代河南登封窯創(chuàng)制;斗笠碗,因倒置過來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燒,此后歷代均有燒制;提梁壺,為提拿方便,在肩部兩端連以半月形提梁,宋耀州窯創(chuàng)制……這些都是帶有鮮明宋代美學內(nèi)涵的造型產(chǎn)品。

      其中的玉壺春瓶,敞口、收頸、削肩、碩腹、腹下有圈足,以變化的弧線構(gòu)成柔和、勻稱的瓶體。其特點是有意拉長頸部,提高瓶身向上的態(tài)勢,是典型的具有宋代特色的器物,在元、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仍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等。

      宋代瓷器的造型比以往更自覺地模仿動植物形象,并呈現(xiàn)出文靜典雅或平淡天真的風格,完全不同于唐代以前的厚重華麗,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宋人恬淡清雅的審美觀。

      宋人常模仿花瓣作為器物的造型,常見的有葵花形、蓮花形等?;谄烤褪撬未善恐斜容^普遍的一種,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景德鎮(zhèn)窯、磁州窯、耀州窯都有此樣式。南宋后期,龍泉窯還新創(chuàng)了一種葫蘆式瓶,瓶身由兩截接合為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蘆,造型新穎,令觀者賞心悅目。1969年,在河北定縣靜志寺北宋塔基中出土一件定窯白瓷螺杯,形體呈螺殼狀,線條豐滿圓潤,富有韻律感;白胎白釉,清凈柔和,溫潤似玉;器表裝飾層層波浪紋,寓動于靜,情景交融,精美宜人,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兩宋文人墨客對酒當歌的詩意與浪漫。

      當時還流行一種船形酒器,這在宋人詩詞中有案可稽。陸游在《即席》中曰:“要知吾輩不凡處,一吸已干雙玉船?!逼渲兴f的玉船至今尚未見到過實物,但在浙江龍泉出土的宋代青瓷酒船卻是實實在在的船形酒杯。它借用船艙為杯腹、平緩的船尾為飲酒口,一杯在手,既可品酒盡興,又可把玩觀賞,可謂獨具匠心。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高37.1cm 口徑4.7cm 足徑7.8cm宋 故宮博物院藏

      磁州窯白釉梅瓶 宋

      收斂溫厚的功能美

      中國的瓷器造型發(fā)展至兩宋已是相當完善了,其形式與內(nèi)容達到了完美融合,在賞心悅目的同時,予人以滿足需求的功能美感。這種功能之美,可從注碗、斗笠碗、倒流壺等宋代飲器中略窺一斑。

      宋 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青釉蓮花盤托 宋

      定窯醬釉蓋碗通高6cm 口徑12cm 足徑5.3cm宋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店中不問何人,只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其中所提及的注碗就是宋人常用于溫酒的一種配套器皿,由溫碗與注壺兩個單件構(gòu)成,最早見于五代顧閎中的《韓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注碗熙載夜宴圖》,但實物皆出土于宋墓中。

      按照宋代的飲酒習俗,是將盛滿酒的注子放入溫碗之中,碗內(nèi)加熱水,借以溫酒,碗內(nèi)的熱水可隨時更換,因此,使用這類酒器可達到保溫的目的。如1963年安徽省宿松縣出土的影青蓮瓣注碗,其溫碗為高圈足深腹蓮瓣形,好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注子為六瓣瓜棱形,直口廣肩,口部套以筒形蓋,蓋頂塑一蹲虎,造型生動;肩部微折,高度約與碗口平齊;流柄對稱,位于肩上部。整體造型別致,構(gòu)思巧妙,加上胎質(zhì)細膩、釉色淡雅,是一套精美的生活用品。

      宋代,一種建窯產(chǎn)的黑釉深腹茶碗曾風靡全國。這種茶具的興起,與當時盛行的斗茶風尚有密切的關(guān)系。該器口大底小,腹線斜直,側(cè)視呈倒三角形,便于查看水痕和傾倒茶葉。因倒置過來形似斗笠,又稱為“斗笠碗”,其胎體厚重,利于保溫和減緩水痕的消退。正是由于這種造型上充分體現(xiàn)出的優(yōu)越的實用功能,斗笠碗才頗受人們喜愛。

      北宋蔡襄在《茶錄》中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燒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北容^全面地解釋了這個特殊形制風行一代的緣由。

      建窯黑釉茶碗 宋

      天藍釉葫蘆瓶 宋

      耀州窯青釉提梁倒流壺高19cm 腹徑14.3cm 腹深12cm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該壺整體形如鴨梨,上部為雙蒂式假壺蓋,為虛設(shè),不能打開。頂端與腹一側(cè)置飛鳳式提梁,鳳首指向的另一側(cè)貼塑一對造型生動逼真的母子獅。

      另外,北宋耀州生產(chǎn)的一件青釉倒流壺形制更為奇妙,實屬宋瓷中的珍品。由于該壺無口、無蓋,使用時須將壺倒置,酒由底部梅花形孔注入壺腹,故名“倒流壺”。壺內(nèi)置漏注與梅花孔銜接,酒通過漏注流入壺內(nèi),利用連通器內(nèi)液面等高的原理,由中心漏注(相當于隔水管裝置)來控制酒量。流下也有同樣的隔水管裝置,倒置時酒不致外溢,若外溢則表明壺已裝滿。同樣的道理,將壺正置或傾斜倒酒時,因壺內(nèi)中心漏注的上孔高于液面,底孔也不會漏酒。此壺構(gòu)造奇特,設(shè)計精巧,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工匠的技藝與智慧。

      詩意蘊藉的意境美

      如果說唐代以前的歷史成就以武功彪炳史冊,那么,宋代正是有名的文治盛世,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得以充分發(fā)揮。為了形成重文的風尚,兩宋的統(tǒng)治者都身體力行,認真讀書,而且大多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撰寫文章,有的還酷愛書畫與琴棋之藝。最為突出的就是宋徽宗趙佶,他在書畫等方面都有著很深的藝術(shù)造詣,而且非常重視道教。宋徽宗在全國大力扶植和推行道教,并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影響了整個時代。

      從哲學思想來看,最能代表宋代人文精神的便是所謂“心性之學”,即道學、理學。而道學主張“靜為依歸”,崇尚自然、含蓄、沖淡、質(zhì)樸的審美觀。這種以統(tǒng)治階級為表率的人文精神使得傳統(tǒng)美術(shù)和藝術(shù)追求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在這種美學氛圍之中,宋瓷逐漸確立了“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無所往而不樂,游于物外”的超然審美風格,注重神韻的傳達,追求“象外之意”,推崇蕭散簡遠、閑和恬淡、平淡天真、詩意蘊藉、婉約雅致的陰柔情韻。

      官窯青瓷貫耳壺 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青釉槽紋窯變碗 宋

      定窯纏枝蓮紋葵瓣口碗高6.8cm 口徑19.2cm 足徑5.7cm宋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青釉冰裂紋杯高4.4cm 口徑6.8cm 宋

      汝窯青釉碗高4cm 口徑12.1cm 宋

      龍泉窯天青釉碗 宋

      天藍釉深碗 宋

      耀州窯青釉刻海水鴨紋碗高7.4cm 口徑17.8cm 足徑4.9cm宋 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天藍青釉碗 宋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高4.8cm 口徑9.5cm 足徑3.5cm 宋 故宮博物院藏

      青釉雙魚紋盤 宋

      鈞窯玫瑰釉罐高16.8cm 口徑15.2cm 宋

      鈞窯天藍釉盤 宋 廣東省博物館藏

      最能反映宋人審美意境的瓷器造型就是梅瓶。梅瓶是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制的瓶式之一,小口、短頸、圓腹、廣肩,肩以下漸斂,圈足。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jīng)瓶”,是盛酒的用具。在造型上,梅瓶夸張其肩、腹部,腰身卻很纖細,猶如苗條的少女,富有輕盈、俏麗的美感,有一種令人神往的姿態(tài),嬌嫣而不輕佻,端莊而又嫵媚,體現(xiàn)了宋人崇尚的典雅的審美意境。上海博物館藏有磁州窯系白地黑花梅瓶兩個,瓶身上一書“清沽美酒”,一書“醉鄉(xiāng)酒海”,具有中國水墨畫之藝術(shù)效果,形體挺拔秀麗,予人簡潔、清新、大方之感。

      從瓷器的發(fā)展史可見,唐代以前的基本風格,或質(zhì)樸厚重,或富麗堂皇,總之,絕不屬于雅的范疇。然而,兩宋以來,文人情趣彌漫于社會各階層,對瓷器造型的設(shè)計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以文靜單純、細潔凈潤、高雅清雋為貴,與“唐三彩”的熱烈濃艷形成強烈對比,與明清之俗麗亦迥然不同。誠然,兩宋瓷器造型精細考究,但在追求美的意境的同時并沒有忽視造型設(shè)計的實用性,其工藝價值與美學價值是統(tǒng)一的。

      宋瓷的美學風格近于沉靜雅素一格,創(chuàng)造出新的美學境界。它們的儀態(tài)和風范也是后世陶瓷業(yè)長期模仿的榜樣,千載之后,仍然使我們贊嘆和傾倒。

      (摘自《收藏家》)

      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高39.4cm 口徑3cm 足徑9cm 宋 故宮博物院藏

      官窯青釉盞托高5.7cm 口徑8.1cm 足徑6.7cm 宋 故宮博物院藏

      精美絕倫的清代飲食器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古語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唯是宜碗者碗,宜盤者盤,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參錯其間,方覺生色?!睆墓胖两?,真正崇尚美食者從不忽視餐桌上的食器之美。唯有美器的襯托,才能將食物的美味與美感激發(fā)到極致。

      粉彩花卉紋八角盤 清 口徑22.2cm

      雍容華貴的清官飲食器

      清朝發(fā)展到中期,整個社會逐漸穩(wěn)定,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得以全面發(fā)展,人們對飲食逐漸考究起來,飲食器具的種類和樣式也隨之豐富起來。這個時期的飲食器脫去了后金時期的樸素風格,更偏于精麗華貴、色彩斑斕。

      就清官飲食器來說,使用數(shù)量龐大,材質(zhì)也豐富多樣。根據(jù)清宮《家伙庫》等檔案記載,當時筵宴的膳食用度規(guī)模十分盛大,特別是遇到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和冬至等重大節(jié)慶時,宴席更是隆重、繁縟。而御宴中所使用的飲食器皿甚為講究,有金、銀、玉、水晶、瓷、琺瑯、瑪瑙、翡翠等材質(zhì),精美絕倫,高貴華美,是民間用器無法相比的。

      清代瓷器工藝發(fā)展空前繁榮??滴?、雍正、乾隆三朝為我國陶瓷工藝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景德鎮(zhèn)已成為全國瓷器生產(chǎn)中心,瓷器的成型、配料、用釉、施彩、呈色、燒造等一系列技術(shù)都達到了歷史高峰,瓷類飲食器具更為精妙,器型頗為豐富。乾隆時期,還發(fā)展出很多制瓷新工藝,工匠們能夠熟練地掌握火候,用瓷仿制出竹器、木器、銅器、石器等各種器物的形象與質(zhì)感。

      清官食器不僅有使用和觀賞價值,同時也反映了皇權(quán)的威嚴。在皇宮中,無論是日常進膳還是節(jié)日宴席,飲食制度都是非常嚴格的。沒有特別的旨意,任何人不得與皇帝同桌用膳。而皇帝專屬的色彩、紋飾,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他人不得使用。

      清代末期,封建王朝由盛轉(zhuǎn)衰,宮廷飲食卻不減奢華。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有這樣一段回憶:“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于吃飯……到了吃飯的時間……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jiān)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yǎng)心殿而來……平日菜肴二桌,冬天另設(shè)一桌火鍋,此外還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食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華麗的食器,在末代皇帝的膳桌上,依舊散發(fā)著奪目的光芒。

      精美食器影響著民間

      清朝中后期,隨著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飲食器具的分類也越來越細致。

      景德鎮(zhèn)窯青花果盤 清

      掐絲琺瑯五福捧壽捧盒高17.3cm 口徑29.6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紅樓夢》中記述的貴氣十足的賈府飲食,卻也絕非每一餐都是山珍海味、饕餮之宴。它的富貴氣息更多在于,即便只是尋常食材,也能經(jīng)過廚師的精心烹飪,配以精致食器,成為色、香、味、形俱佳的藝術(shù)品。

      寶玉遭賈政大棍子暴打,臥床養(yǎng)傷。王夫人問他想吃什么,寶玉說:“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還好些?!边@湯用鳳姐的話說就是“借點新荷葉的清香,全仗著好湯”。聽起來很簡單,但曹雪芹通過薛姨媽的驚奇來表現(xiàn)裝湯模子的精致:“原來是個小匣子,里面裝著四副銀模子,都有一尺多長,一寸見方,上面鑿著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蓮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樣,打得十分精巧。因笑向賈母王夫人道:‘你們府上也都想絕了,吃碗湯還有這些樣子?!?p>

      綠地粉彩公道杯通高6cm 口徑12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鍍金里銅琺瑯大碗口徑16.9cm 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粉紅錦地番蓮?fù)敫?.6cm 口徑15.9cm 足徑6.9cm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瑪瑙杯 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填漆戧金鳳紋蓮瓣式捧盒高15cm 口徑32.5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事實上,美器一直都是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宴飲時,根據(jù)不同菜品、時節(jié),選用相應(yīng)食器,頗有講究,除了見其精巧心思,還有豐厚家底?!疤煜碌谝桓笨赘?,因常迎接帝王蒞臨,一場規(guī)格較高的宴席,光餐具就有400多件。賈府雖不曾有孔府這樣的排場,卻對食器十分講究,能在細微處彰顯富貴與精致。譬如,《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襲人回至房中,拿碟子盛東西與史湘云送去”,找的是“那個纏絲白瑪瑙碟子”;第四十回中,碧月捧出了“大荷葉式的翡翠盤子”;第六十三回中,群芳開夜宴,擺出的竟是“皆一色白彩定窯”的碟子。

      這樣的世家,每一件器物都精致,已是他們理所當然的生活要求。賈府除了盛器講究,連筷子也有象牙鑲金筷、烏木鑲銀筷等。用餐的幾案、椅子也根據(jù)宴請的性質(zhì)、對象不同,選擇不同的飲食用具、桌上裝飾。

      宴請劉姥姥時,用餐時擺的是雕漆幾;而在中秋宴上,賈母榻上設(shè)的是一個極輕巧的洋漆描金小幾,每一席旁邊的幾上還擺上了小洋漆茶盤。漆器在漢代之前雖已能制造,但是當時花紋、色彩相對樸實,到宋代才有精美、華麗的漆器。而《紅樓夢》中提及的洋漆描金小幾,所使用的是明代才出現(xiàn)的技藝。

      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高23cm 口徑36×21cm 足徑18×14cm清 故宮博物院藏

      五彩瓷盆高7.5cm 口徑23cm 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洋漆,又名泥金,是起源于中國,后又從日本傳習過來的技藝,指在黑漆和朱漆或其他單色漆上描金、泥金、灑金或者加彩。清代養(yǎng)心殿造辦處檔案中多有記載,一律將其稱為“洋漆”或“仿洋漆”。雍正、乾隆兩朝,這類漆器制作得很多,在各種漆器中占較大比重,但在清初,還是作為貢物供皇室使用,江寧織造隋赫德進貢的貢單中就有“仿洋漆萬國來朝萬壽圖屏風一座,仿洋漆百步燈四架,仿洋漆填香炕椅子、靠背一張”的記錄。而在賈府元宵節(jié)的宴席上,餐桌、餐椅乃至席上陳設(shè)的選擇自然要隆重、華貴,洋漆描金小幾顯然是區(qū)別普通人家與官宦之家排場的首選。

      《紅樓夢》表現(xiàn)人物身份的技法多樣,有借助事件情節(jié)變化來體現(xiàn)的,有借助他人之眼來聚焦的,也有利用器物來襯托的。此時的擺設(shè)物件像是一個文化密碼,代表人物的身份、個性。曹雪芹筆下對這些物件之美的再現(xiàn),為凸顯人物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

      《紅樓夢》中最尊貴的人物當屬賈母,而小說中提到的工藝最煩瑣、制作最奢華的漆器有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小茶盤、捏絲戧金五彩大盒子、泥金百壽圖屏等,它們一再出現(xiàn)在賈母品茶、宴請、慶壽的場合,側(cè)面突出了賈母的尊貴地位。

      掐絲琺瑯獸面紋長方形奩高12.9cm 口徑8.8×6.3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比如,“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小茶盤,是集明、清兩代雕填工藝于一體的精品。“雕填”是雕漆和填漆的合稱。雕漆始于唐代,高峰在元、明、清三代,具體工藝是在漆底胎上髹涂數(shù)十道甚至上百道的色漆,達到所需厚度后,用特制的雕刀雕鏤出花紋,呈現(xiàn)如淺雕般的立體效果。待鏤出花紋后,再用金粉填入、磨平,即為填金。

      雕填是明清兩代繁復(fù)工藝的典型代表,而龍紋在商周之際就是顯貴身份的象征。自唐后,龍紋很少單獨出現(xiàn),常和云紋、火紋、水紋等配合使用,有華貴威嚴或飄逸瀟灑之感。此件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小茶盤寓意尊貴、長壽、仙逸,唯有賈府中德高望重的賈母方能使用。

      當然,孤件不足以證明人物身份。賈母在大觀園里宴請親朋時,幾個備餐婆子捧出了一個捏絲戧金五彩大盒子。

      捏絲戧金五彩大盒子融合了捏絲和戧金兩種工藝,十分華貴精致。戧金工藝是用針或刀在漆底上刻出圖案,再在凹處打金膠,把金箔貼上去,現(xiàn)出金色花紋。此法在春秋時便有,至西漢已能見戧金漆器,工藝歷史悠長。捏絲工藝在明代才出現(xiàn),近似于捏絲琺瑯工藝,即用金、銀絲條彎曲成花紋形,粘在漆地上,然后涂漆、磨礪,讓金絲花紋現(xiàn)出來。此款盒子集古今之法,呈顯貴之氣,實為漆器中的精品。

      王熙鳳是《紅樓夢》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對她描述頗多。在劉姥姥等待她出場那一段,漆器充當了蘊藏人物信息的符號。

      “劉姥姥屏聲側(cè)耳默候,只聽遠遠有人笑聲,約有一二十婦人,衣裙窸窣,漸入堂屋,往那邊屋內(nèi)去了。又見兩三個婦人,都捧著大漆捧盒,進這邊來等候?!灰婇T外鏨銅鉤上懸著大紅撤花軟簾,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紅氈條,靠東邊板壁立著一個鎖子錦靠背與一個引枕,鋪著金心綠閃緞大坐褥,旁邊有雕漆痰盒。那鳳姐兒……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內(nèi)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nèi)的灰。平兒站在炕沿邊,捧著小小的一個填漆茶盤,盤內(nèi)一個小蓋鐘。”

      畫琺瑯八棱開光提梁壺通高37cm 口徑9.1cm 底徑13.5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此壺的制作集金屬、琺瑯和料器加工為一體,其造型為仿西洋式樣,圖案主題則是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花鳥畫,用筆工致。這是一件融東西方文化為一體的精品之作。?

      這一段中出現(xiàn)了三類漆器,一件比一件精致。曹雪芹采用未見其人、先見其物的手法,通過對漆器規(guī)格的遞進描繪,逐漸將鳳姐的形象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漆器在此承擔著鋪墊出場和喑示身份的重要作用。

      紫檀木百寶嵌八仙圖海棠式攢盒高9.7cm 長35.5cm 寬22.5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銅胎掐絲琺瑯三層蓋盒 清

      此處最先出現(xiàn)的是婆子們捧著的“大漆捧盒”。捧盒為大型餐具,一般為木胎。出于實用需要,往往在盒里分格,外層采用素髹工藝,用大漆髹涂即可,工藝不復(fù)雜。普通漆盒是不足以請出鳳姐的。于是,接著呈現(xiàn)的是鳳姐所坐的炕上放著的“雕漆痰盒”。雕漆漆器是貴族最喜愛的藝術(shù)品之一,在胎體上層層髹漆,少則幾十層,多則上百層,再在漆層上雕刻花紋,以木胎居多,也有銀胎。顯然,其貴重程度甚于大漆捧盒。

      但鳳姐仍未出場。反而曾被劉姥姥認作“姑奶奶”的平兒出場了。她以侍者身份“站在炕沿邊”,手捧“小小的一個填漆茶盤”。至此,終于把鳳姐“請”了出來。此處的“填漆茶盤”是明以后統(tǒng)治者最愛的一類髹漆工藝精品,和前兩類漆器相比更為貴重。

      填漆漆器也深受清朝皇帝喜愛。雍正朝檔案中就有過三次關(guān)于填漆漆器的記錄,其中一次如此記述:“雍正元年正月二十八日漆作,恰親王交填漆花盤二件。王諭:照此樣做二件,俟呈覽活計時要用。于九月二十八日做得,呈進訖?!?/p>

      由此可見,填漆漆器制作得需半年以上時間方成。由于其工藝煩瑣,制作時間長,故價值不菲。正因為如此,只有填漆茶盤才能渲染鳳姐的隆重登場。

      文人賦予食器情趣與藝術(shù)

      銀燒藍暖酒壺高9.7cm 口徑6.8cm 足徑6.8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此暖酒壺造型獨特,做工考究,紋飾生動,色彩艷麗,為清代皇家專用之酒具。

      琥珀雕刻碗 清

      曹雪芹熱愛飲酒,他將自己的“好飲”傾注在小說中的每一回故事、每一個人物身上,因此《紅樓夢》中自然也少不了飲酒器的呈現(xiàn)。其中的琥珀杯、烏銀梅花自斟壺、烏銀洋鏨自斟壺、海棠凍石蕉葉杯、什錦琺瑯杯等都是材料比較特別的,尋常生活中難得一見。

      《紅樓夢》第五回中,“有丫鬟來調(diào)桌安椅,設(shè)擺酒饌,真是:瓊漿滿泛玻璃盞,玉液濃斟琥珀杯”。琥珀杯就是琥珀做的杯子。中國古代,皇室貴婦視琥珀為吉祥之物。

      第三十八回:“黛玉放下釣竿,走至座間,拿起那烏銀梅花自斟壺來,揀了一個小小的海棠凍石蕉葉杯?!睘蹉y梅花自斟壺是一種銀制的酒器,上面雕刻著梅花圖案;海棠凍石蕉葉杯是石制的,蕉葉形狀,杯上雕刻了海棠圖案。這兩種都是極為精美貴重的器皿。作者的目的,是要塑造一個能詩能文、清高、講究、不同尋常的林黛玉形象。

      上圖:青玉柄赤金叉通長19.8cm 最寬1.6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下圖:青玉柄金匙通長18.8cm 最寬3.9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象牙雕人物玲瓏提食盒通高45.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烏銀洋鏨自斟壺與烏銀梅花自斟壺類似,但這是舶來品。什錦琺瑯杯,是一套造型各異但風格統(tǒng)一、制作工藝也相同的琺瑯杯。如此奢華的酒器,展示了一個貴族之家的豪華和氣派。

      明清兩代士人思想異?;钴S,他們對傳統(tǒng)的文化模式進行了一番有趣的提升。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大文學家屠隆。在《游具雅編》一書中,他專門談到一種非常輕便的飲食器“山游提盒”,說它“遠宜提,甚輕便,足以供六賓之需”。

      屠隆的用意是推動“飲食器用及婚喪游姿,盡改舊意”的社會風氣。然而,直至清代才有人響應(yīng)他,那就是乾隆年間揚州的江增,他所制作的游山具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非常翔實的描述:首先需要一條扁擔,用繩系扁擔兩頭,以擔游山具。扁擔前一頭的盒子分上、中、下三層,上層放置茶器和灑器以及文房用品,中層放置面盆、茶盤、手巾等,下層放置酒壺、茶壺、煙盒等。扁擔后一頭的盒子也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和中層放置瓷盤、筷子、湯匙、果叉等,下層一般放置暖鍋、火爐。

      游山具與屠隆的山游提盒是一脈相承的。提盒這種飲食器具在清代多為豪華型,雖始終沒有大眾化,僅局限在文人的小圈子里,但它們也是清代食器藝術(shù)性與實用性相結(jié)合的代表。

      剔紅花卉云紋菱形漆盒 清

      玉鑲赤金筷通長28.9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畫琺瑯纏枝蓮八寶紋攢盒高12.5cm 口徑33.5cm 底徑32.7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山游提盒幾乎同時興起的攢盒,卻迅速推廣開來。攢盒即在盒內(nèi)分成不同形狀的格子,將各種食物集中攢為一盒。攢盒有大有小,既可攜帶外出游宴,又可以招待較多的賓客,適用社會各階層,很快便普及開來,人們游山宴飲時都會帶上一只攢盒。到了清代,攢盒慢慢向小巧玲瓏化發(fā)展,這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念的反映。

      清代工藝美術(shù)在食器上有這樣一種呈現(xiàn)——聚集各種文明融合的痕跡,漢族傳統(tǒng)文化、蒙古族文化、滿族文化以及西方文明在此一時期都有體現(xiàn)。尤其在清代中后期,西方一些工藝技巧也在中國傳播開來,國內(nèi)的工商業(yè)也蓬勃發(fā)展。這一切元素相互融合,促使這一時期的飲食器具達到精麗細巧的極致。

      猜你喜歡
      食器青銅
      “利”青銅簋
      青銅面具
      幼兒100(2023年45期)2023-12-18 06:48:48
      青銅之光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崛起·一場青銅資源掠奪戰(zhàn)
      以設(shè)計力打造空間美學
      好日子(2019年12期)2019-02-14 15:42:48
      美食美器:吃飯是一件很認真的事
      青島畫報(2018年8期)2018-10-20 08:42:56
      餐桌上的藝術(shù)
      ——食器
      收藏界(2018年4期)2018-10-12 00:57:34
      美味珍饈——中國古代器物之青銅食器
      青銅記憶
      寶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6
      載味
      中華手工(2016年5期)2016-06-04 11:28:33
      苏尼特右旗| 固安县| 岫岩| 墨竹工卡县| 静海县| 东兴市| 田东县| 康保县| 吉隆县| 土默特左旗| 成武县| 卫辉市| 安多县| 萨嘎县| 虹口区| 昌都县| 桂阳县| 龙州县| 洛宁县| 清丰县| 昌邑市| 蒙阴县| 海盐县| 龙泉市| 苏尼特右旗| 鹤庆县| 炉霍县| 西平县| 吉林省| 孟村| 乐昌市| 延吉市| 集贤县| 冕宁县| 桓台县| 大城县| 永昌县| 扶沟县| 白沙| 蒙城县|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