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采用多元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從而發(fā)現小學生的潛力,提高他們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和獨立解決問題的信心。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多樣性
一、 引言
現階段的教育改革要求小學數學教育“以學生為本”,重點在于教會學生解決問題,減少學生學習數學的困難,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yǎng)學會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解題的思路。教學中解決問題的多樣化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展現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二、 當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多樣化問題分析和實施現狀
(一) 課堂單調枯燥,教學手段單一不變
實際情況下,大部分小學課堂數學教育依然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方法。小學階段的學生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開始系統的課堂學習,對于很多事物都很陌生,容易產生抗拒心理,同時又有很強的好奇心,如果還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本的課堂模式,即使教師講得特別生動也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知識的接收量就十分有限。
(二) 缺乏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
目前的小學課堂經常忽略對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的培養(yǎng)和調動。興趣是學習的根本,也是學習的源泉。小學數學知識難度并不大,但是由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特點,小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換句話說,小學的10以內的加減法,如果只是單純地讓他們記數字,他們就會印象寡淡,很難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 小學數學教育內容和現實生活差距太遠
課改要求要求小學教育的內容更注重實用性,在數學教育中尤其重要。目前大部分小學數學教育都與生活不能相連,導致教育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嚴重脫節(jié)。
三、 根據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 以學生為本,更新教學觀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更新教學觀念,縮小師生之間的差距,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傳統的知識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教師應改變這種阻撓式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爭做課堂主人翁的意識,加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同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還要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站在多種角度去看待問題,舉一反三,層層遞進。例如,在教學《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在課前要求學生制作一個正方體,并仔細觀察正方體每個面,然后在課上提問,正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學生給出的答案是六個面,計算一個面的面積學生之前學過,那么六個面的面積可以由此推斷出來。因此,學生會發(fā)現正方體的特征,教師應在固有的知識點上,引導學生自我思考發(fā)現其中的奧妙,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提高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教師應在進行深造的同時,與不同的教師相互交流教學經驗,取長補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當代社會的素質化教育要求教師做好課堂教學的引領者,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邏輯思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一本書是15元,小明加上小紅兩個人的錢還差5元,小明比小紅多兩元,那么小明、小紅各自有多少錢?關于這個問題可以分步驟進行解答。首先,明白小紅和小明手里一共有多少錢,學生回答的是10元。其次,小明比小紅多兩元,那假設小紅的錢數為x,則小明的錢數就是x+2,最后列出方程:2x+2=10,解得:x=4,所以小紅有4元,小明就是6元。教師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自我解決問題,對部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學生給予贊揚,多次參與到課堂中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獎勵,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的自信心。
(三)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多樣化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不同的事物都具有極強的好奇,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教學環(huán)境。在教師層層問題的引導之下,學生會主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前,教師要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合理規(guī)劃,先講解簡單的知識,再逐漸遞進,講解難的知識,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會有一個過程,如果直接講解難的知識,對于簡單的知識一筆帶過或者忽略不講,學生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心理壓力會增大,甚至會產生厭倦學習數學的思想。例如,教師設定的情境應是學生感興趣的,如去超市購物時,媽媽需要往生鮮水果方向去,爸爸需要往煙酒茶專柜方向去,而小紅選擇往零食方向去,那么,小紅選好所需之后是離哪個方位最近呢?學生通過為小紅設計路線,可以鍛煉多樣化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類生活化問題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率,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障礙,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嚴謹性。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教師可以先進行問題帶入,問:“植樹的好處是什么?”學生答:“綠化環(huán)境,凈化空氣,保護大自然的水土流失?!薄澳敲?,已知這條街長54米,要求每間隔3米種植一棵樹,兩端都需要種植,那么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樹?”學生在計算之后需要自己驗證,鍛煉解決問題的嚴謹性。那如果街長21米,兩端都不種植,又要栽多少棵樹?根據教師設置的障礙,學生會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根據不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習特色的不同,本著遵循個性化發(fā)展的目的,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學習他人的長處。對于不同的問題,每個人會提出不同解決的方法,教師可以要求小組之間構建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學會自我完善邏輯思維,養(yǎng)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 結語
小學教師要在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后,培養(yǎng)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能在輕松快樂的氛圍里學到知識,實現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化,讓他們親身感受和體驗這個學習的過程,從而感受到問題解決方法多樣化的樂趣,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全面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孫朝旭.小學數學實現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措施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13):132.
[2]任慶.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9):82.
[3]劉穎.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方法多樣化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4).
作者簡介:
王杜成,甘肅省天水市,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四門鎮(zhèn)坪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