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琴棋書畫被古人公認為四大才藝,又稱“文人四友”,指的是一個人修身需要掌握的技能,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人文素養(yǎng)。與其他三樣有所不同的是,下棋是唯一能夠直接決出高低勝負的,而不是根據(jù)其他要素來評判到底誰更技高一籌。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雖說棋在中國傳統(tǒng)四大才藝中占了一席之地,但能決出勝負的棋局是不是應該歸屬到武的范疇?想來想去,還是被譽為地球上最聰明大腦的愛因斯坦對國際象棋的評價比較客觀——說棋是科學,不夠嚴謹;說棋是藝術,不夠浪漫;說棋是競技,勝負又不能完全涵蓋棋局的豐富內(nèi)涵。
沒錯,棋是科學、藝術和競技的綜合體。通過棋局過程,對弈者不僅鍛煉了嚴謹?shù)倪壿嬎季S,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設計,還要承受競技對抗勝負結果的心理壓力。參加這樣的活動本身,對青少年來說就是一個全方位磨煉提高的過程。
自家孩子到底適不適合在棋藝道路上發(fā)展?很多家長朋友在孩子學棋伊始就經(jīng)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仿佛如果孩子沒有成為棋壇高手的潛質(zhì),花時間精力去參加活動就成了一項“虧本投資”。其實,家長朋友完全應該把下棋當成一種很好的教育輔助工具來看待。
在下棋的青少年群體中,具有棋藝天賦潛能的個體大有人在,但也有摸了幾次棋子便將興趣轉(zhuǎn)移另處的,還有態(tài)度始終不咸不淡把下棋當成一件平常事的。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孩子自己接觸和實踐后才有答案。
家長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家孩子對于下棋的興趣以及棋藝水平所達到的不同水準“對號入座”——參加棋類活動的孩子是一個數(shù)量龐大的群體,一少部分孩子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棋藝訓練后便會如癡如醉,將自身的棋藝潛質(zhì)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一些孩子能夠達到相應的水準和等級稱號,下棋成為他們的興趣特長和終身愛好;還有不少孩子淺嘗即止,只是達到了通識教育的水準便興趣轉(zhuǎn)移,充其量達到會下棋的水平……其實,不管孩子是屬于哪個類型都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棋類項目的本質(zhì)是健康的智力活動,是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眾多活動選擇中的一種。
中國人是一個善于思考的智慧民族,自古以來棋風盛行。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棋的內(nèi)容本身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如今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棋種都得到了國人的認可。中國人喜歡下棋,不僅是文化傳承生活習俗方式的自然延續(xù),也是文明對抗以棋會友的雅致情趣,下棋所具有的獨到的教育功能更為大眾所認可。
一個人孩童時代接觸到棋類活動,棋藝水準能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經(jīng)歷過這樣的一種嘗試和體驗,一種思考和比拼;重要的是孩子長大后,當他們回憶童年趣事時會找到智慧棋子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