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紅
作為家長,你有沒有在家庭里時常給孩子布置一份工作?如果你經(jīng)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襪子、疊衣服、拖地、端飯碗、扶奶奶下樓梯、喂養(yǎng)動物等等,那么你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
如果你還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只是認為孩子能把學校里的事情做好就行了,家里根本沒什么要他來做的工作,那么我建議你從現(xiàn)在開始,時常給孩子安排一份“小工作”。
一個小工作就是一個勞動的位置:第一,這個位置會讓孩子感覺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員,是重要的、有能力的、要做事情的。
第二,任何小工作都會有一些技能要求,他們會讓孩子因此去進行一些相應的探索和學習。
第三,這些小工作,會讓孩子逐漸地擁有分工、合作、共享的意識,也因此具有責任心和協(xié)調(diào)能力。
第四,勞動過程中的動手、動腦,會讓孩子的手腳靈活起來,并且促進大腦的發(fā)育。
第五,勞動帶來的一些成果,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收獲的滿足和喜悅,加深他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種因果關(guān)系的理解。
第六,勞動中的順序、協(xié)作、困難,能夠讓孩子學著照顧、體貼和理解別人。
我曾經(jīng)走訪過這樣一些孩子所在的家庭:
九歲的博博是一個聰明、健康的男孩。他的父母工作都很忙,平時由奶奶、爺爺照顧他。兩位老人的經(jīng)濟條件很好,專門請了一個鐘點工打掃衛(wèi)生、做飯。奶奶告訴我,家里什么事情也不需要博博做,他只要健康、每天寫完作業(yè),再讀點書就行。那天博博放學一回家,我看到他把書包扔到地上,奶奶就迎上去為他倒水、拿水果,切好的蘋果上還插了牙簽?!拔蚁韧嬉粫螒?!”博博沖進了他的臥室?!安恍?,寶貝,你得先做好作業(yè)。”奶奶一直在不停地勸說博博,而博博則非要玩一會游戲……像博博這樣在家庭里不需要勞作的孩子有很多。
另一個孩子是跟隨打工父母來到北京的蓓蓓。蓓蓓今年八歲,來北京兩年了。剛來時她學習基礎(chǔ)很差,在班里考四五十分,但是今年能考八九十分了。她的父母在學校附近賣菜,母親很精干,除了賣菜,還包攬了所有的家務(wù)。她說不讓蓓蓓干活,是為了讓她更好地學習。所以我經(jīng)??吹捷磔矸艑W后就趴在菜場的小凳上寫作業(yè),寫完了作業(yè)就跟幾個同齡的女孩一起玩耍。她跟每天不停辛勞的父母像兩個家庭里的人。有一天,我看到蓓蓓跟一個女孩在爭著涂紅紅的指甲油。
還有一個孩子叫小琴,今年12歲,小琴的父親因病去世了,家中只有她和母親。母親患有嚴重的肺氣腫,一犯病就喘不上氣來,必須躺在床上吸氧。小琴從小就跟母親一起干各種家務(wù)活。母親犯病時,她需要到街道上的醫(yī)院去為母親取藥、灌氧氣。我看到她中午從學校急急地趕回家里,為母親做飯,然后再收拾好飯桌趕回學校上課。她熟練地做著這一切,去學校之前,還為我倒了一杯水。小琴在學校里的學習也很好,艱難的生活不僅讓她擁有了解決困難的能力,也擁有了一顆感恩、努力的心。當我問她每天這樣是否很緊張、辛苦時,她的回答讓我感動不已:“我愿意這樣,這樣媽媽就可以活下去,讓我有一個親人。我在學校里好好學習,媽媽就會高興,我能在學校里學習,也很輕松、快樂。”
以上三個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也許不能代表所有的家庭和孩子,但是無論什么樣的家庭,能夠時常給孩子一份工作,讓他從中學習技能、認識勞動的價值、養(yǎng)成勞動的習慣,對孩子身心的成長都是非常有益的。
當一家人忙著包餃子的時候,你不妨給孩子一個拾餃子的工作,讓他把已經(jīng)包好的餃子排得整整齊齊,又不會互相粘到一起;當一家人吃完晚飯,你可以讓孩子擦干凈飯桌,或者下樓去倒掉垃圾;當周末一家人準備外出的時候,你也給孩子一個塑料袋,讓他把需要攜帶的水杯、小食品等裝進去。這些工作會讓孩子感覺到他也是家庭里的一個成員,能夠得到信任和尊重。
我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每次一起出門,我都會讓他去看廚房的煤氣、臥室的燈是否都關(guān)上了?,F(xiàn)在他成年了,出門的時候還是會走在后面,把這些必要的事情一一做完。我洗衣服的時候,也給他一盆水,讓他洗自己的襪子。他總是把肥皂裝到襪子筒里,弄得滿水盆都是泡沫,然后他又捧著這些奇妙的泡沫到燈下去琢磨它們的顏色和為什么會漲得這么大……
那些認識到孩子參與勞動的重要,并且有智慧的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在勞動中,感受到很多的樂趣。
勞動是會產(chǎn)生價值和成果的。在勞動中,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情,他是會充滿喜悅的。我小時候跟老家的孩子一起去地里揀花生、倒地瓜,當籃子底被逐漸蓋滿的時候,我就愈加努力地干?;氐郊遥竽锇盐覀儝幕ㄉ匆怀?、地瓜煮一煮,一家人圍坐下來吃著,那真是其樂融融,心里有自食其力的幸福。
所以,把你的孩子帶到廚房里吧,讓他學習辨認各種糧食、蔬菜的名稱、性質(zhì)以及對人的營養(yǎng)。這里也許就成了他的第一個生物實驗室。也讓孩子從小就收拾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衣服,感受勞動后的整潔和愉悅。
在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中,父母的社會地位、權(quán)力、財富,基本上就能夠決定孩子成年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所以會有很多公開“拼爹”的事件。其實讓孩子們這樣去拼爹,真不如從小培養(yǎng)他們勞動的興趣、習慣和能力,讓他們能夠逐漸地憑自己的能力去生存和發(fā)展。
你在家庭里給予了孩子一份工作,讓他分享了勞動的機會和位置,以后他自己就更容易在社會中找到工作,擁有真正的勞動位置和生存價值,并且憑自己勞動和創(chuàng)造所得,擁有人生最大的成功和快樂。